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甘肃:“人才西进”学藏医

时间:2015-10-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晓东 李锋 王倩

2014年3月10日,几乎未曾出过远门的郑明福,第一次走出甘肃省,去往青海省藏医院,他在那里用了半年时间系统学习藏医、藏药。

郑明福是当年甘肃省卫生计生委选派学习藏医的9人之一,他很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

在青海的200天,他没有心情去看一看湛蓝的青海湖,去拜一拜恢宏的塔尔寺,郑明福唯一的心愿就是学习好藏医药,将精力投入到藏医药治疗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中,一方面学习理论,一方面钻研藏医临床应用思路、方法。

这9名学员成为了甘肃藏医发展的排头兵。

西进学医:藏医学习很有必要很及时

选派甘肃省内优秀医生赴青海学藏医,这一战略构想的产生,源于一次会议间隙。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崔庆荣回忆道,甘肃省卫计生委主任刘维忠,在一次会上和青海卫生计生委主任聊天时,谈到藏医药的疗效,得知青海省藏医院发展得好,藏医也发展得好。“甘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也有藏医院,我们想将中医藏医融合发展,提升治疗效果。”刘维忠提议,能否由青海协助,联合培养一批年青骨干。他希望西医院、中医院都能把藏医引进。对于西医、中医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民族医药找到解决途径。

2014年,只有9名学员赴青海学习藏医。2015年,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在全省下发通知,一时间,各地医师踊跃报名。今年共选派20人学习藏医。西藏自治区的藏医院也被纳入合作单位。

来自兰州市七里河区人民医院的赵永斌说,自己已经做好前期准备。他已经按照甘肃省卫计生委统一部署,在青海省藏医院接受了半年的藏语培训,还学到许多藏医临床专有名词。在未来为期六个月的学习过程中,他将重点学习藏医药浴临床治疗内容,同时针对医院内的藏医药诊疗管理内容,创新和优化医院藏医药临床诊疗方案。

“甘南藏族自治州50岁以上的藏医不足5人,新老断层现象严重”,45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药传承人才项仁增说,现今甘南藏医世家后继无人,藏医药经典古籍遗失或散落民间,很多老藏医临床实践经验面临失传,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在他看来,甘肃省的这一政策对于甘南藏医的发展是一场“及时雨”。

政策利好:鼓励学习、发展藏医事业

崔庆荣介绍,为保证学生获得更好的藏医教育,鼓励藏医药在甘肃扎根落地,深入发展,甘肃省利好政策不断。

甘肃省根据本地区的医疗服务实际需求,要求西医院、中医院配备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形成结构合理的藏医药人才队伍。并开展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和整理工作,鼓励有条件的藏医药专家著书立说,带好接班人。同时,加强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对中西医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开展中西医与藏医药交流与合作。

甘肃省更通过制度设计为藏医藏药在西医院、中医院的发展扫清“障碍”。崔庆荣说,甘肃将在综合医院、中医医院探索建立藏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密切协作机制,针对藏医药治疗优势病种,通过组织专家论证、规范临床路径、制定诊疗方案等方式,并将藏医药服务拓展到其他临床科室。

“我们鼓励临床科室主动邀请藏医临床科室参与本科室病种的治疗,根据藏医药理论合理应用藏药。”崔庆荣说,甘肃省还鼓励各医院在坚持藏药自身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注重多学科参与,结合医院最具优势的相关领域,积极开展藏医药科研工作,充分发挥藏医药特色和优势,创新和优化临床诊疗方案。

此外,甘肃省内的医院还将合理设置藏医门诊和病房,有条件的医院还要设置藏药制剂室,并将藏医药的发展纳入到医院整体发展规划中,根据自身实际确定藏医药业务重点发展方向,统筹规划藏医药工作。

重新挖掘:再现被埋没的“瑰宝”

藏医药是甘肃重要的卫生资源,在长期生产生活和临床实践中,形成其独特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方法,对于保障和提高民众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长久以来,受制于交通及文化制约,甘肃藏医药开展的范围并不广泛,主要局限于藏族地区使用,甘肃甘南藏区共设有8个县级藏医药医院,2所藏医药研究机构,1所藏医药学府。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外治疗法、饮食疗法,还是药物疗法、藏医学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风格,藏医药提倡病人先从饮食、起居调治为起点,若无效,再使用药物和器械治疗,尤其是藏医药浴、金针疗法、放血疗法、熏蒸疗法等更成为其特色治疗手段。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甘肃许多综合医院、中医医院还未开展藏医药诊疗服务,藏医药对于多数民众来说“陌生而又神秘”。

“藏医药是中国民族医学的一块瑰宝,不仅有着独特的诊疗技术,更是藏文化的一种延伸和传承。”在崔庆荣看来,无论是中医药还是少数民族医药,只要是能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都应该被后人继承与挖掘。

“在甘肃省内推广藏医药,将会让更多的民众受益,通过在综合医院开展藏医药,以此来促进藏医药的繁荣。”崔庆荣说。

(责任编辑:姜洁冰)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