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作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之一,不断引入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使基地建设更加科学化、快速化、实用化——

大数据助力中医临床研究

时间:2016-01-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任丛飞 许守年 李欣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完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发展,可以说健康管理能否搭上互联网云时代的快车将成为影响其发展与完善的重要因素。2015年3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

  2008年,吉林省国家中医临床基地建设落户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该院顺应新的医学模式,重视发挥互联网在基地建设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不断引入基地建设中,成功搭建了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平台、慢病防治管理平台和慢病防治管理信息协作平台,使基地建设更加科学化、快速化、实用化。

  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

  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基于临床科研一体化理念,遵循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整合计算机、数理统计、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构建而成。

  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是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共享系统”研究成果基础上,基于全院网络(三层结构)以及无线网络建设,集成了“共享系统”关键技术-临床科研一体化采集系统,具备临床-科研电子病历的采集、处理能力。

  目前,系统涵盖全院1635张病床、28个临床科室,42个病区,全院共制作共享系统病历模板总数2163个,系统运行以来采集病历近8万份,为建立临床科研大数据库奠定了坚实基础。

  慢病防治系统跟踪管理

  慢病防治管理平台主要针对慢病人群开展服务工作,该平台以大数据分析手段开展流行病学研究,搭建体现中医特色,数据收录详实可靠的具备科研服务能力的“互联网+”模式的中风病、冠心病慢病防治管理平台,更好地体现临床科研一体化理念。

  目前,该平台建设共投入经费800余万元。以心脑血管病为核心,建立起覆盖市、县级中医院(社区)的管理模式,对中风病、冠心病患者进行系统跟踪管理,建立患者健康资料档案,为患者提供终身服务。并将中医养生、食疗及中医康复治疗等移植到县级中医院及社区慢病管理中,借助信息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形成市、县级中医院及社区人群的预防心脑血管病慢病管理体系,同时加强中医防治慢性病的人才队伍建设和慢性病康复实用技术及知识的推广和普及。

  慢病防治管理信息协作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协调吉林省疾病控制中心及长春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在慢病防治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共同建立了慢病防治管理信息协作平台。

  该平台以患者动态健康管理档案为单元,依托医院管理平台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立中风病及冠心病慢病防治管理信息协作平台。

  目前,该平台已纳入中风病、冠心病患者档案3322例,培训医务人员42人,借助该平台开展了慢病防治管理的示范性研究。

(责任编辑:刘茜)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