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中医医养结合还有哪些瓶颈亟待突破

时间:2016-03-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许守年 吴琼

  “中医的慢病防治、康复护理、养生保健等在养老服务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医养结合中中医院与养老机构不是简单的1+1的关系,它是一个刚需的新兴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既需要顶层的设计规划、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长效机制的完善,更需要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社会资本的参与。”

  近日,在由吉林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医院院长高层论坛上,来自省市县三级中医医院院长和国内知名专家,热烈探讨中医院在医养结合中面临的瓶颈和难题,为推进中医医养结合探寻路径建言献策。

  让顶层设计尽快落地

  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宏观政策是好的,但急需地方政府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措施,进一步细化医疗与养老的关系。来自三甲医院的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院长陈心智说,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康复科目前有64张床,现在是一床难求,如果纳入养老服务功能,需要扩大业务用房、增设床位、增聘人员,这一系列问题政策应该予以明确。

  具有“救火院长”之称的长春市中医院院长相世和,曾经救活3个濒临困境的中医院。目前长春市中医院既有养老院,又有老年病科,老年病科的60张床位总是在满床运行,凡是住院治疗的符合医保报销的正常报销,对于长期“压床”的符合医保报销的也得报销。但如果将“压床”放到养老区域,民政部门每年每床只补贴7000元,远远满足不了正常产生的费用,正常的医疗费用又无法纳入医保。

  集安市中医院院长陈大勇认为,医养结合即是新兴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更是阶段性的刚性需求。首先要搞清姓“医”还是姓“养”的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细化措施,如医养结合的准入、扶持政策以及纳入医保等诸多问题,要将不同的管理部门和实施机构在这一问题上从上至下的进行结合,促进医养结合的顶层设计真正落地。”

  专业型队伍亟待建立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院原院长吕玉波认为,医养结合是解决当前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模式,是一项新课题,更是一项长期任务,因此在探索“医”与“养”结合的同时,要尽快建立专业型的人才队伍。

  吕玉波说,无论是居家、社区还是养老院养老,日间照料、情感慰藉、临终关怀等已经超出了“医、护”的专业性,在发达国家的健康养老服务业中,仅仅老年人的一个翻身,就有十几步的规范动作。同时要建立专业的研究机构,对这种新的社会服务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科学发展。

  陈大勇介绍,集安市有30万人口,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中医院、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无论是居家还是养老院,只要按下紧急按钮,医护人员在5分钟内即可到达。但专业人才是“硬伤”,因此,在人才培养这方面,集安市已经进行了探索。依托集安市卫校,招生50名学生,学制为3年,中专学历,主要学习康复护理、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但专业的教材和教师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结合有度,互补短板

  早在2013年,乾安县就开始探索以中医为主的医疗养老服务新模式。松原市乾安县中医院院长刘志民介绍,2013年,以乾安县中西医结合医院为平台,创办以传统医学为基础的集养老、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情感慰藉、休闲娱乐七位一体的乾安县医疗养老中心,中心总占地3.6万平方米。按照服务功能设有医疗区、养老区、康复保健区、公共卫生服务区、休闲娱乐区5个服务区。从整体来讲是一体的,从功能来说又是分开的,需要医的时候医,需要养的时候养。初步达到了有病可治疗、没病可养老互转共进的效果。截至2015年底,中心已接诊患者1.5万人次,住院患者2300人次,居住养老231人次。

  相世和认为,中医在慢病防治方面具有最好的优势,可复制9730上海养老模式,即90%能生活自理的可居家,70%需要康复的可在社区,30%不能自理的可医院。因此,可以依托中医院的老年病科,需要居家养老的,医生可以走出去,需要医院养老的可以把老年人请进来,分级提供健康养老服务,医养短板互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姜洁冰)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