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聚焦

药食两用“小根蒜” 梨树农民“金饭碗”

时间:2016-08-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晓峰

    天刚亮,农民李树文就走到自家院前的耕地,摘除杂草。这地里种的啥?差不多有一公顷,远看绿油油一片,像韭菜,又像麦苗,仔细一看,原来是这一带人们经常在春季吃的“小根蒜”。“这小东西不大,但挺娇贵。同一块耕地只能种两年,第三年必须换地栽。”李树文说。

  “小根蒜”是中药薤白的别称,属百合科、葱属植物。除新疆、青海外,全国各省区均产。生于山坡、丘陵、山谷或草地上。鳞茎作药用,也可作蔬菜食用,属药食两用品种,有“菜中灵芝”的美誉。

  吉林省梨树县泉眼岭乡常青村早在19年前试着移栽薤白。通过年复一年的摸索,掌握了薤白栽培技术。现在,每公顷产量超过1万公斤了。

  李树文说,这个村差不多每家都种上这“小根蒜”了,有人问,这么大规模种植,值得么?李树文掰着手指跟人家算账:“早些年1斤3块多,这两年最少也得七八块钱一斤。每公顷产量1万公斤,少说也能出15万公斤,比种玉米强多啦,所以现在村里家家种这个。”

  董玉民是常青村知名的蔬菜经纪人,客户遍及东北三省。但每到收获季,他也不敢跟求购薤白的客户“打包票”。因为村里的“小根蒜”实在紧俏,他说:“尽管逐年提价,还是供不应求。薤白根本不愁卖,有多少收多少,到最后还是缺货。有的是倒卖到市场,有的购买入药。”

  百姓们看到效益好,都想种。常青村从2015年开始引导薤白种植户控制收获面积,有计划地为更多农民做准备。2016年全村的薤白种植面积比去年多一倍,将达到100公顷。这意味着,仅2016年一年,常青村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将为农民带来至少400多万元的增收。这还不包括种薤白所产生的土地流转费用——每公顷1.8万元;也不包括人工播种和收获时,每公顷10多个人的劳务费用。

  “小根蒜”种出大效益,梨树农民捧上“金饭碗”。常青村只有479公顷耕地,人均耕地面积不算多。过去只靠种粮食作物,农民生活勉强维持温饱。现在,农民意识到种玉米与种薤白,效益简直没法比,所以薤白的种植面积每年都在翻番。

(责任编辑:高继明)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