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

敦煌医学研究带动中医药、民族医药融入健康养生产业发展,传统医学助力旅游产业转型——

敦煌:中医成产业升级新“引擎”

时间:2016-09-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晓东

  提起敦煌,很多人会首先想到莫高窟、月牙泉、丹霞地貌、玉门关,这些名扬海内外的旅游景点,如今,随着敦煌医学的深入研究,中医药、民族医药逐渐融入健康养生产业发展中,成为敦煌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挖掘敦煌医学文献

  在敦煌的莫高窟藏经洞内5万余卷珍贵的“敦煌遗书”将古人的智慧“保存”了下来。

  甘肃中医药大学敦煌医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应存自1986年在甘肃中医药大学读书起,便对敦煌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毕业留校后,开始整理搜集敦煌医学文献。他与赵健雄、王道坤、丛春雨、李金田、史正刚、张侬等教授,历经20余年,从敦煌医学中发现的医方数目已达1240多首,其中100多首医方还实现了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教学研究、临床应用的全覆盖,使得“敦煌医学”古为今用。

  李应存告诉记者,甘肃的敦煌医学研究已有30余年的历史,敦煌遗书中的医药学卷和壁画中的医史资料弥补了隋唐前后医学文献的空白,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批医书实物,为古医籍的校勘和辑佚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在现存的敦煌经卷中,有大量医学相关的记载,不仅记录了《五脏论》《新修本草》《玄感脉经》等中医学经典著作,还记录了医学理论、方剂学、针灸学等内容。赵健雄主编的《敦煌医粹》出版后,《敦煌中医药全书》《实用敦煌医学》《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释要》等研究专著相继面世,甘肃中医药大学成为敦煌医学最重要的研究阵地。

  古方应用于当代临床

  李应存认为,敦煌医学不仅具备学术价值,更有潜在的临床价值。敦煌文献中的医方,在治疗脾胃病、肝病、肾病、心肺疾病、不育不孕病、皮肤病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在敦煌经卷中,记载有“毗沙门天王奉宣和尚神妙补心丸方”,此方由干地黄、人参、茯苓、五味子等多味药材组成,有益气养阴、补心安神的作用。李应存研究后,认为这个医方组方严谨,条理分明,各味药材合用,起到了益气养阴、补心安神、开窍涤痰、润肺止咳的功效。研究人员对古方进行分析后,研制出“神妙补心丸方”。此方与古方的主要功能一样,用于治疗气阴两虚为主的失眠,实现了古方今用。王道坤根据敦煌经卷中的医方,研制出“萎胃灵”系列纯中药制剂,已经大量应用于临床。

  今年年初,甘肃中医药大学在其附属医院设立敦煌医学特色专科,通过对敦煌文献中敦煌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加减运用,使用敦煌医学为患者诊疗血液、脾胃、肝胆、泌尿、呼吸道等疾病。

  传统医学带动旅游产业

  古时,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停歇驿站,如今,这里却成为世界游客养生的新去处。敦煌市生态养生园,未来将肩负起敦煌市中医药和旅游产业转型的重任。

  敦煌市生态养生园负责人梁爱告诉记者:“养生园不是单纯的观光度假项目,而是集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养老、中医研发、护理等产业于一体,深度融合中医药与健康旅游,吸引海外游客体验的中医养生服务。”

  来自法国的老者普瓦图时常腰痛。他在敦煌市生态养生园居住时,得知这里有中医药健康服务,尝试针灸、艾灸和神灯疗法后,疼痛逐渐减轻。养生园内的中医大夫说,普瓦图长期生活在法国西部,属海洋性气候,环境潮湿,体内寒湿较重。在针灸治疗后,配以羊肉、杜仲、狗肉等食材,缓解了他风湿病疼痛。他决定要在养生园住上一个月,用中医技法好好医治一番。

  5公里外的敦煌市藏医专科医院在开展藏医脉诊、尿诊、药浴、放血、火灸、金针等38种藏医传统诊疗技术,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患者前来。

  院长由文英告诉记者,2015年,一名日本的游客强直性脊椎炎发作,背部疼痛难忍。该游客长期在日本冲绳海边生活,潮湿的环境导致他的病情久拖不愈。他来到敦煌市藏医医院进行一个疗程的藏医、藏药治疗后,强直性脊椎炎得到有效改善。他惊讶于藏医药的神奇,临走时说一定要他学医的姐姐来敦煌学习藏医。

  “敦煌的发展不能再单纯依靠旅游产业,必须转型发展,产业升级,依靠资深区域文化资源禀赋,多产业融合,形成合力。”敦煌市副市长马慧君说。

  敦煌市卫生计生局局长路育刚表示,敦煌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未来将把中医药发展和交流纳入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中,加入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中。成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相交流的一个平台,加速推广中医药文化。

(责任编辑:姜洁冰)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