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创建一流中医药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作用不可替代

时间:2016-09-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宗明

  •中医药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既有自然科学属性,也具有哲学社会科学属性,没有传统文化的滋养,没有古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就没有古代的中医药学。

  •高等中医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历史重任,同时也是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与传播者的主阵地,因此加强对中医药大学生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特别是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中医药的科学性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医学问题,从本质上看是一个哲学问题,如何从哲学层面为中医药的科学性及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论证辩护是高等中医院校哲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进行了深刻阐述。他指出,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一支主力军和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不可替代”思想,对于指导与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中医院校肩负着中医药高素质人才培养与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重任,在创建一流中医药大学新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

  创建一流中医药学科 哲学社会科学作用不可替代

  2010年6月20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建立的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讲话中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明确指出了中医药学不仅是一门治病养生的古代科学技术,同时也汲取了古代哲学社会科学营养,蕴含着中华传统哲学智慧与传统文化精华。

  中医药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既有自然科学属性,也具有哲学社会科学属性。中医药学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数学、地理、天文、生物、气候学等自然科学成果,同时也借鉴利用了哲学、文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古代哲学社会科学成就。从某种意义上,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精华,凝聚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 ,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原创思维方式。可以说,没有传统文化的滋养,没有古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就没有古代的中医药学。

  近30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特别是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医药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随之进入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视野,并逐渐形成了中医药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系列交叉学科,中医文化学是其代表。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中医文化研究不仅成立了全国性学术研究机构,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还创建了自己的学术期刊,并进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在国家创建“双一流大学”的新形势下,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五所高等中医院校联手“创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合作联盟”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将更重要、任务将更加繁重。

  面对现代科学的强大冲击,中医药学科发展目标不清、思路不明、路径摇摆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中医药学科发展定位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价值引领;中医学与中药学分割、理论与实践脱节、医学与人文分离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医药学的整体性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系统维护;以实验、实证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被冷落、边缘化;中医药学的人文属性逐渐被淡化,中医药学的人文精神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培育涵养。总之,在传承创新中医药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将大有可为。

  历史表明,古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每一次大发展、文化大繁荣,都会不同程度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反之,中医药学的每次大的发展与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发展了古代哲学社会科学。当前,中医药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要讲话,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人类健康的高度,明确指出了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刘延东副总理指出,中医药是“优秀的文化资源”,充分肯定了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医医疗、教育、科研、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目前,中医药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哲学社会科学将会随着中医药的大发展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近二十年来,中医药学的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高等中医院校先后开设了卫生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中医外语、医学法律等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经济、管理、法律、翻译等专门人才。中医文化学、中医传播学、中医药管理学等中医药与哲学社会科学交叉学科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一些中医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医学伦理学等学科入选了省级、校级重点学科,为中医药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构建中医院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应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次,坚持中医药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繁荣发展中医药哲学社会科学,既可以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与创新,也能够为中国哲学及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再次,构建中医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世界的眼光、开放的胸怀、虚心的态度学习和汲取国外医学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特别是国外的生命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人类学等医学人文学科成果,力求做到“以我为主,洋为中用。”

  培养高素质传承创新人才 哲学社会科学作用不可替代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习总书记的讲话,对于高等中医院校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不难发现,无论是古代名医大家,还是现代国医大师,哲学社会科学素养是其成才成功的必备要素。由于中医药学与传统文化的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古代名医成才成名,传统文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从现代国医大师成长成才的规律看,除了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丰厚的国学修养也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自然科学,从本质上看,医学还是一门人学。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的哲学社会科学属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相比现代医学,中医药学的哲学社会科学属性更为凸显。高等中医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历史重任,同时也是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与传播者的主阵地。因此,加强对中医药大学生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特别是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首先,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高等中医院校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特色资源,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既有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又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高素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人才。

  其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一脉相承,不可分割。加强中医药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让中医大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医药的根,是中医药形成与发展的文化土壤与思想源泉,从而激发大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医药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再次,大力开展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根基与灵魂,承载着中医药的思维方式与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中医药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与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帮助中医药大学生稳定专业思想,确立与巩固中医思维方式;有助于涵养中医药大学生职业道德情操,培育中医人文精神。另外,对于中医专业大学生而言,还需要加强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卫生法规、医患沟通等医学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以适应现代社会以及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新要求。

  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 哲学社会科学作用不可替代

  作为高等中医院校,除了培养中医药人才、开展中医药学术创新,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是大学的重要职责。要保护好中医药宝库,传承好中医药学术,传播好中医药文化,哲学、文化学、传播学、语言学、法学、管理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或缺。

  中医药与哲学关系最为密切,传承传播好中医药文化,哲学首先不能缺席。中医药在理论形成之初,就借鉴了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不断吸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理论与方法来不断充实发展自己。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医药学的核心观念、基础理论与思维方式是由中国古代哲学所模塑的。因此,讲好中医故事,首先要学会讲好中国传统哲学。其次,传承与传播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哲学。传承传播中医药,不仅要传承传播中医药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也要传承传播中医药的思想与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总结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从多层面提炼中医药文化精神实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医特点、行业特征并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医药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从哲学高度加以总结与凝炼。另外,为中医药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辩护,哲学的作用也不可替代。近百年来,对中医药的科学性的质疑与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中医药的科学性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医学问题,从本质上看是一个哲学问题。如何从哲学层面为中医药的科学性及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论证辩护是高等中医院校哲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传承传播好中医药文化,现代传播学不可缺少。中医药“走出去”,文化应先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是我国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大战略,而文化传播需要品牌作为载体。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在270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最具推广价值”的中国文化符号“中医”位列第3,仅次于“孔子”与“汉语/汉字”。可以说,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品牌,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肩负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使命。

  当前中医药“走出去”的主要问题是文化认知与文化认同问题。尽管中医药在国际上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与发展,但国际社会更多关注的是以针灸为主导的中医药实用技术价值,对于中医药文化价值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其结果必将导致针灸与中医中药的脱离,中医药技术与中医文化的脱离,离开了文化认同的中医药传播难以落地生根。因此,中医药“走出去”,中医药文化应先行。中医药典籍的翻译也是中医药文化走出的重要障碍。如何让中医药翻译减少信息失真,忠实于原著精神,需要文献学、语言学、跨文化传播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用全球人都能听得懂的语言,讲好、讲清楚中医药故事。

  贯彻落实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等中医药院校应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以此为契机,推动高等中医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为此,需要各方面协同努力,一方面,需要高等中医药院校从思想上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在创建一流中医药大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高到学校事业发展战略地位,放在与中医药学科发展并重的位置,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医药交叉学科,为中医药学科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撑。另一方面,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与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热爱中医药事业、理论功底深厚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积极为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事业发展提供平台,创造条件,激发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他们在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进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单位为南京中医药大学)

(责任编辑:刘茜)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