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提醒

观耳知健康 摩耳可防疾

时间:2017-03-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庄乾竹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耳朵在人身上不是孤立的,耳廓与身体内脏、五官等存在经络传感的联系,耳廓局部包含着整个人体的全部信息,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因而刺激局部耳穴可以治疗全身疾病。实际上,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的说法。

  一身之气贯于耳 观耳即可知健康

  中医早就有通过观察耳朵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病症的方法。中医有“耳有宗脉之所聚”的说法,清代的《杂病源流犀烛》强调:“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人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当身体出现问题时,耳朵的相关区域也会出现反应。

  正常人耳朵红润而有光泽,这是先天肾精充足的表现;耳朵干枯没有光泽,可能是由于机体肾精不足;耳朵颜色淡白者,常表现为怕冷恶风,手脚冰凉;耳朵红肿者,多是“上火”的表现,常见于肝胆火旺或湿热;耳廓干枯焦黑,多发于传染病后期或糖尿病;耳朵的某些局部呈点状或片状红晕、暗红、暗灰等,则有可能是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表现。当人体内脏或某系统发生病变时,会通过经络影响到耳部,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点,局部皮肤出现变色,或出现鳞屑、充血、丘疹等反应,这些现象既可作为诊断疾病时的参考,又可刺激这些部位以防治疾病。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望耳只是中医“望诊”的一部分,判断身体健康状况、诊断疾病,应当结合全身的其他表现。四诊合参,必要时要结合相关的现代医学检查结果。如果自己发现耳部有异常,切不可盲目诊断,怀疑自己得了某某病,必要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避免杞人忧天、徒增烦恼。

  按摩耳朵一学就会 持之以恒方显奇功

  “一身之气贯于耳”,小小的耳朵上有多个穴位与全身经络联系在一起,对耳朵施以柔和正确的按摩,手法用搓、擦、提、压、捏、捻等都可以,强度要适当,只要长期坚持,不仅能调节气血,还可以防病、保健、美容。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按摩耳朵的方法。

  提拉耳垂法

  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到疼痛为限,每次3分钟~5分钟。

  手摩耳轮法

  双手握空拳,以拇指、食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

  提拉耳尖法

  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次~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

  搓弹双耳法

  两手分别轻捏双耳的耳垂,再搓摩至发红发热。然后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松。每天2次~3次,每次20下。

  双手掩耳法

  两手掌掩两耳廓,手指托后脑壳,用食指压中指弹击24下,可听到“隆隆”之声。

  全耳按摩法

  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向后按摩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耳背面,反复按摩5次~6次。

  此外,还可以根据个人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耳朵上的某个具体部位进行按摩。如以拇指、食指揉捏耳屏,使它有胀痛感,可辅助预防头痛、头晕等;以食指指腹按摩耳前根部,可防治感冒、鼻炎等;以食指指腹摩擦耳背沟使之生热,可清脑、明目;以中指插入耳孔,指腹向前按压摩擦生热,可防治咽炎、鼻炎、感冒等病。

  偶有小恙别着急 动手摩耳能帮你

  按摩耳朵除了可以起到日常保健的作用外,如果偶有牙龈肿痛、打嗝等小恙,也可以通过按摩耳朵的特定部位来减轻病痛。

  如当因“上火”导致牙齿、牙龈肿痛或脸上长小疙瘩时,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耳垂,或者去医院在耳垂上点刺放血,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脾胃虚弱或者进食过急、过凉或者暴饮暴食后出现打嗝时,可以按压上耳窝,即耳甲腔上方的耳甲艇,耳甲艇的对应处相当于人体腹腔,按摩此处有助于消化,并有健脾强肾之功;如有颈肩腰腿痛等躯体疼痛时可多按压耳廓的外周耳轮。

  鸣天鼓是一种流传已久的自我保健方法,相传最早是道士丘处机在《颐身集》中介绍的道家养生方法,后来被“易筋经”“八段锦”等健身功法吸收,也为后世养生家所重视。古医籍《河间六书》就说:“双手闭耳如鼓音,是谓鸣天鼓也。由脉气流行而闭之于耳,气不得泄,冲鼓耳中。故闻之也。”

  “鸣天鼓”的操作方式:每天起床和睡前,双手手掌分别紧贴于两耳耳部,掌心将耳盖严,用拇指和小指固定,其余三指一起或分指交错叩击头后枕骨部,即脑户穴、风府穴、哑门穴处,共60下。然后紧按脑后枕骨不动再骤然抬离,耳中“咚咚”鸣响,如击鼓声。如此连续开闭放响9下。以上算做1回。每次可做3回,每天可做3次。此法有提神醒脑、宁眩聪耳之功效,可预防耳鸣、眩晕、失眠和头痛等病症。

(责任编辑:姜洁冰)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