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聚焦

在我国,中华穿山甲因极度濒危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同时,由于穿山甲的人工养殖技术还很不成熟,尚处于研究阶段,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可能,因此,加大针对野生穿山甲的拯救与保护力度已刻不容缓。

拯救和保护野生穿山甲

时间:2017-03-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刘国信

  近来,穿山甲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为这种并不常见的野生动物,正在全球范围内濒临灭绝。由于近年来栖息地被破坏,以及人类药用、食用等需求导致的滥捕滥杀,野生穿山甲或遭遇“灭顶之灾”。

【有重要的生态科研价值】

  穿山甲浑身覆盖着深色鳞甲,昼伏夜出,以白蚁为食;它没有声带,是个安静的“可怜虫”:受到惊吓时,只会把身体蜷缩成一团。但动物也不可“貌相”,穿山甲在保护森林、堤坝、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被誉为“森林卫士”——它们擅长通过钻洞直捣白蚁的洞穴,在250亩的森林中,只要有一只穿山甲,就能保护所有的树木不为白蚁所害。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穿山甲专家组成员吴诗宝研究穿山甲已有20多年的时间,在他看来,穿山甲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更有不可替代的科学研究价值。尽管它有8000多万年的进化历史,但进化程度低:毛发特化成鳞甲,无牙齿,却与牙齿发达的食肉目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舌细长达20多厘米,专食蚂蚁和白蚁;生活方式特殊,穴居或树居。因此,穿山甲是研究哺乳动物适应进化最有代表性的物种之一。

  据专家介绍,全球共有8种穿山甲,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和非洲等国家。我国广西、云南、湖南、江苏等地的穿山甲名为“中华穿山甲”。据《本草纲目》记载,穿山甲之甲片入厥阴、阳明经,具有活血调经、通乳散结、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是传统的妇科用中药材;但目前只有中华穿山甲的甲片被《中国药典》收录,其他穿山甲并没有被收录,其他穿山甲甲片并不适合入药。

【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

  我国将穿山甲的甲片入药自古有之,而近年来“吃野味”成了一种时尚,其肉也被视为滋补极品而受到追捧。因而在过去数十年间,在做药和食用的双重压力下,超过100万只从野外捕获的穿山甲被走私贩卖,也正是由于过度的非法捕杀和栖息地破坏,使食性单一、完全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穿山甲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到灭绝的边缘。

  相关数据显示,近20年来,穿山甲的非法买卖极其惊人,最保守估计每年至少要有1万只穿山甲被非法贩卖。假设只有10%~20%的实际交易被新闻媒体曝光,那么近年来被非法贩卖的穿山甲的真实交易数据可以达到11.6万~23万只。根据野生动物贸易监控机构、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提供的报告,2007年到2016年8月,我国执法部门共查获209起涉及穿山甲的案件,有相当于近9万只穿山甲被非法杀死,走私到中国。根据CITES的数据,中国穿山甲在过去21年里数量减少了90%,早在1995年就已经“商业性灭绝”,无法支撑商业性使用,中国和亚洲的穿山甲已经极其罕见。

  据专家介绍,近年来国内已经罕有野外穿山甲观测报告,即使是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都是过去的旧洞。由于野外种群数量之少,甚至已经支撑不起一个科研团队开展研究活动了。其实,早在1975年,亚洲穿山甲就列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即CITES,以下简称“华盛顿公约”)附录II,2000年的时候,所有亚洲穿山甲的国际贸易就实行了“零配额”,也就是彻底禁止了。非洲的3种穿山甲在1995年列入附录II,之前南非穿山甲在附录I。201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中华穿山甲和马来穿山甲评为极度濒危,另两个亚种种群评估为濒危(EN),剩余的非洲种类则全部升级为易危(VU)。同样是IUCN的名单,大熊猫2016年刚刚被从濒危降级到易危,可见穿山甲现在的危险性比大熊猫还要高。

  2016年9月28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第17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方在大会上,将全部8种穿山甲物种从CITES附录II提升至附录I,并决定从今年1月2日起,禁止对穿山甲及其制品的一切国际商业贸易。

  在我国,穿山甲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根据药用标识规定,所有含穿山甲甲片原材料的成药和产品,须在其最小销售单位包装上加载“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后方可进入流通。但是,现实中含有穿山甲成分的中成药在药店里销售,不见标识的情况却屡见不鲜。据悉,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今后捕杀、贩卖和食用野生穿山甲都是违法行为。

【探索人工养殖之道】

  一方面是药用、食用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濒临灭绝的现状;一方面是各种野生动物保护机构的奔走呼吁,另一方面是捕猎、走私的屡禁不止。其实,这种处境不仅限于穿山甲一个物种,就在最近网上仍然有“直播打野”的新闻不断曝光,棱皮龟、玳瑁、老虎、梅花鹿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都因为具有药用价值而面临着类似的情况。那么,为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关系,促进野生动物保护和中医药事业的协调发展,是否有更好的替代办法?穿山甲能否开展人工繁育呢?

  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濒危物种基金秘书长、穿山甲保护项目负责人胡春梅介绍,截至目前,穿山甲的饲养繁育依旧极不成功。在过去的150年里,全球有超过100家的动物园或者养殖场做出尝试,但是绝大多数穿山甲都在6个月内死亡,极少数能活过两年。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穿山甲专家组成员吴诗宝指出,穿山甲人工养殖极其困难,主要原因是穿山甲习性特殊、较为原始,对自然生态系统依赖性极大,人工圈舍环境丰容难度大。它们仅食蚂蚁和白蚁,人工食物很难解决;它们的体温调节能力差,体温在31℃至35℃之间,远低于其他哺乳动物37℃以上的体温;它缺乏先天的免疫基因,在人工圈养条件下常因管理不善而得病死亡。

  目前我国多地存在“人工养殖穿山甲”的现状。但吴诗宝说,其中不乏有打着养殖的幌子行滥捕滥杀之事的情况,人们对穿山甲的习性知识了解不够,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指导,驯化方法难以做到科学合理。吴诗宝介绍,相对成熟的穿山甲养殖技术应当满足驯化成功率、母兽怀孕率、胎儿成活率三项指标至少达到80%的水平,人工养殖寿命不少于10年。尽管其团队在穿山甲的人工繁育方面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但吴诗宝强调,“穿山甲的人工养殖技术还很不成熟,尚处于研究阶段,不具有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可能。”

  为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关系,促进野生动物保护和中医药事业的协调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林业局等五部委2007年联合发文,要求停止野外猎捕活动,进行栖息地就地保护,建立穿山甲自然保护区,促进野外资源恢复与增长;同时,继续不断探究穿山甲的人工繁育之道,建立“谁投入,谁受益”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参与野外资源恢复和人工繁殖活动;另外,在穿山甲等濒危物种的药用替代研究方面更要未雨绸缪。

  (责任编辑:高继明)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