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聚焦

人工麝香为濒危中药替代提供范例

时间:2017-04-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刘国信

  麝香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其性味辛温,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效,对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心腹暴痛、咽喉肿病、跌打伤痛、痹痛麻木、经闭、难产等病有很好的疗效,人工麝香的研制成功和产业化利用,为破解我国濒危中药困局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麝属哺乳纲、麝科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天然麝香为雄麝香腺的分泌物。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麝香含有大量麝香酮、雄素酮,另含胆甾醇、甾体激素样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在治疗心肌梗死、肝病、癌症等方面有明显的作用。

  由于传统的杀麝取香方式,导致我国雄麝曾处于濒危状态。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人工麝香的研制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成功,目前人工麝香已成为我国唯一可替代天然麝香的一种药品和药品成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的“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奖一等奖。而人工麝香实现量产化后,解决了部分以天然麝香为原料的中药濒临断药的困境,让百姓喜欢的传统中药重焕生机。

  我国开展人工麝香的研制走过了很长的路。20世纪70年代原卫生部和中国药材公司委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牵头、山东济南中药厂和上海市中药研究所组成人工麝香研究协作组,开展人工麝香研制。“一开始大家都认为麝香就是一种成分,因此都热烈盼望可以由自家研制投产,但研究下来,一味麝香本身就是一个小复方,含有芳活素、麝香酮、海可素三类活性成分。于是,这三种成分由国家统一拆分,分别安排北京、上海、山东三家进行人工合成。三家合成的产品,再统一上交汇总成为绝密配方。”获奖者之一严崇萍说。但从配方确定到量产的道路依然漫长。据项目联合获奖者之一、北京联馨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郭经回忆,1994年人工麝香开始试生产,可直到2004年人工麝香才开始正式生产。

  相关报道显示,人工麝香实现量产后,目前已总共提供了人工麝香90多吨,充分满足了公众对含麝香中成药、民族药等医疗用药的需求。而且人工麝香的成本仅相当于天然麝香的五分之一左右,以更低价格购买到质量相同甚至更加稳定的含麝香药品,无论是从社会效益还是从经济效益来看,人工麝香产业化项目取得的成果都是实实在在的。

  麝香来源的稳定,有利于中华医药品种的传承与创新。

  人工麝香的量产化,不仅标志着中药医药学应用人工合成方式替代濒危动物药材有了新的前景,也为国内药企未来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典型范例。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授刘春生说,中药材中面临麝香一样窘境的药材还不少,如在医家名方中常见的传统中药犀角、牛黄、虎骨、熊胆等等,都因为药源稀缺,重金难得。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樊敏伟教授表示,目前虎骨、牛黄、熊胆、犀角都有人工合成的案例,但可惜后续都没有像人工麝香一样,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品质稳定的合成产品,并被制药企业和医药行业广为接受。无疑,加快开发合成中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传统中药药源不足的困境,对于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实现野生动物保护和中医药事业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目前从天然产物中研制新药,已经成为全球许多药学工作者看准的一个“捷径”,但即便如此,由于天然药物合成的难度高、周期长、投资强度大等原因,国内对于天然药物的合成研究正日渐式微,对于结构复杂的天然药物的发现与全合成更少有问津,而新药研发是一个漫长的付出过程,尤其需要来自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大力支持。

  在现有创新驱动的前提下,是否应该借助人工麝香和青蒿素的成功典范,发挥顶层设计的优势,整合提升各个机构的研发能力,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整合发挥国家驱动力,研制开发出更多中药成品,使传统中医药不受原材料的限制,更加发扬光大,已经十分紧迫。

  (责任编辑:高继明)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