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中医药文化学》的三个“探索”

时间:2017-04-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洪蕾 重庆医科大学中药学院

  中医药是中西文明对话的窗口,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中医药文化,“形而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大道”,“形而下”是渗透于百姓日常生活、最易走向世界帮助全人类的健康之“器”。所以,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道器并重”的载体。

  在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中医药文化教学的规范、传承和普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文化学是一门年轻的课程,近年来,国家将其纳入二级学科建设,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梳理凝练中医药文化体系框架和基本内容,阐释中医药文化的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的重点任务。《中医药文化学》十三五规划教材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重庆医科大学和香港大学共同主编,笔者认为,它在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探索学科研究依据

  《黄帝内经》是行业与社会共同认定的中医药理论奠基之作,由此推衍《黄帝内经》所反映出的文化思想,理所当然就是中医药文化的典型代表。然而“学科文化超越不了民族文化”,中医药文化的成熟一定是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成熟的基础之上。中华民族文化的“轴心期”——诸子百家争鸣,不仅奠定民族文化思想基础,而且奠定生命文化基础。因此,研究中医药文化需要找到《黄帝内经》反映出的价值观念与先秦文献中民族宇宙文化、生命文化价值观,梳理其一脉相承的文化源头、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才能有根有据阐述中医药文化基本内涵。

  《黄帝内经》成熟时期的背景文化与先秦文献一脉相承的文化思想是中医药文化的主流思想,《黄帝内经》本身的文化思维也必当反映当时的文化状态。汉文化考古物证“汉代画像石”是当时社会文化思想缩影,可最直接反映汉民族社会风俗,将两千年来汉民族思维展现出来,是研究《黄帝内经》成书阶段思想文化的重要文化佐证。

  探索构建中医药文化框架体系

  世界文化多元化,中医药文化必须具备走向世界融入多元文化的自觉,走向世界融入多元文化的中医药必须有现代表述方式。《中医药文化学》用现代范式文化对中医药文化框架体系进行了构建。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可用现代“范式”语言表达。以大自然万物向生、甲骨文“生”符号意义、儒释道三家生命态度、汉文化得出中医药学科目标,即“生生不息”的理念。围绕学科目标,“莫贵于人”解答了谁在生,即学科对象问题,“人与天地相参”解答了如何生,即学科模型问题,“四时阴阳五行五脏”解答了人与天地如何相参,即学科工作模型问题。用“范式”文化阐述中医药价值观的内在逻辑联系,对中医药文化内涵、文化优势与临证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行为在规范、方式与数术文化方面独具特色。中医药行为规范是“淳德全道”,即延续中华文化“道”思维,遵道而为是几千年来的中医药行为指导思想与行为规范。中医药行为方式包括颐养天年和防患未然(治未病),一个针对生命正气的保护性措施,一个是针对疾病邪气的避害性措施。中医药调摄数术则是指生命存活离不开的环境、情绪、劳逸、饮食四个日常生活起居调摄行为,以及本草与经络调摄的中医药专业手段。

  探索中医药文化标识表达方式

  力争建立行业与社会共识度论证体系,获取共识度论证。需要探索中医药文化标识表达方式。2016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强调促进形成行业及社会共识的中医药文化标识,明确表达了全方位、合力打造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符号的战略需求。

  《中医药文化学》进行了历史论证与设计探索,并已通过全国相关学术交流会、高校教师座谈会等形式建立论证体系,从而获取“行业及社会共识”,此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洪蕾)

(责任编辑:许艺颍)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