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如何开展好现代师承教育

时间:2017-04-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何清湖

  •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是中医药事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我们不能脱离历史与现状来单纯地谈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进步与否。需要科学、客观地评价,更要思考如何将师承教育与中医药高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如此方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正确认识和把握师承教育与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关系,离不开对中医本质的五个要素的把握:科学性、经验性、文化特性、原创性、产业性。

  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乃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都与师承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有一种看法认为,当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比不上传统的师承教育。对此我认为,这种观点从某种程度上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是中医药事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我们不能脱离历史与现状来单纯地谈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进步与否。我们需要科学、客观地评价中医药高等教育,更要思考如何将师承教育与中医药高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如此方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什么是“师”

  要了解什么是师,才能谈师承。我对大学老师的理解:

  第一个字是爱,教育是充满爱的职业,爱是一切教育的源泉。每一位老师应该充满对于职业的爱,对专业的爱,特别是对学生的关爱。这就是为什么高等教育尤其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既要考虑学生的今天,又要考虑学生的明天;既要为学生的专业发展着想,又要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思考。这才是真正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核心理念不仅要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更要融入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各个环节当中。

  第二个字是博,博就是要博学多才。大学老师如果没有渊博的学识,不能厚积薄发,不能由此及彼,怎么能教好一堂课呢?教授中医基础理论的老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要熟悉经典和中医思维方法,要有深厚的人文功底,这就是我所提倡的中医教学要实施“A+B+C”计划,要贯穿“中医+”思维。现在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出现了知识碎片化和过度专业化的问题,这些对于高等教育教学的开展是不利的。

  第三是点蜡烛精神,大学老师更多需要的是点蜡烛精神。燃烧自我,照亮别人,固然是好的教育精神,但不一定是好的教学方法。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根蜡烛,作为老师,需要点燃学生心中的蜡烛,要学生自己燃烧,积极主动地学习。

  第四是善于坚持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大学老师要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临床经验和创新思维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是止于中医经典怎么讲,规划教材怎么讲,而是要充分体现怎么讲,怎么思考的方法。唯有自身具备创新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师与医匠不同

  所谓师承,就是要将我们的老师进行传承。德艺双馨,理验俱丰,这是目前对于名老中医的通用评价标准,已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指挥棒,也是师承教育的重要依据。那么,大师与医匠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第一,医匠就是每天在不断重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做重复劳动。而大师应该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在中医药领域做出创造性的东西,要有创新性思维,产生创造性成果。

  第二,医匠更强调临床,强调实践,但是缺乏广博的理论知识,缺乏创造性的开拓思维,每天从事具体工作,缺乏抽象思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医匠停留在“器”的层面,而大师追求的是“道”的境界。

  第三,医匠每天在田里摘瓜,大师摘瓜不多,而更多的是到田里把藤提起来。

  第四,医匠每天用算盘在算数,算无数的数,而大师给的是一个分式。

  第五,医匠每天都在思考病人、疾病的问题,而大师思考不仅是疾病,还包括健康、生命的问题。

  第六,医匠常常为一技之长而满足,认为自己是多么了不起,而大师每天面对鲜花掌声,却只是淡然一笑。

  辩证看待师承教育

  过去培养中医药人才,首要方式是师承教育。师承教育有如下几方面的优点:一是学生拜师学习,态度一般是比较端正、虔诚的,求学心切;二是可以早临床、多临床、反反复复临床,更符合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规律;三是学生每日耳濡目染,对老师医德、理念、方法、经验方面的传承更有优势。

  那么,我们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还能不能把师承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模式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诚然,我们需要传承中医药这个学科,需要传承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体系,需要确立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这些到今天依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个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医的学科内涵与前面是不一样的,社会对于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每个时代的人才培养是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和特色的,更是基于这个时代本身对于人才的要求。

  现在,西方医学成为整个世界的主体医学,但在中国仍坚持中西并重方针。目前,无论从人才培养的数量,还是医院的规模,还是为患者服务的数量,西医远远超过中医,这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中医和西医并存的情况下,我们如何看待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怎样客观评价师承教育和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利弊,这是需要认真考量的。怎么样才能让师承教育真正融入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并发挥优势互助的良性效应?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正确认识和把握师承教育与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关系,离不开对中医本质五个要素的把握。第一是科学性,中医是我国一门独特的医学科学。中医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承,不能光靠简单的师承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需要通过规范、系统的学习培养,才能奠定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功底,才能做到心中有经典,笔下有良方。第二是经验性,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这就决定“多临床,反反复复临床”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而这恰恰就是师承教育的优势所在。第三是文化特性,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搞中医的人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要有传统的哲学思维,要有中医的文化底蕴。不管是师承还是科班出身的人都要如此。第四是原创性,中医人才培养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和发展。第五是产业性,中医不但可以治病救人,还能以带动一个地方产业的发展。围绕中医的五大本质属性,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科学态度,即要客观评价两种教育之间的差异,要看到它们相互之间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因为有了师承教育,就轻视中医高等教育,也不要认为自己是中医高等教育出身的就看不起民间中医,看不起师承教育。

  师承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师承教育应该师承些什么?我认为:

  第一,要师承的是医德。不可否认,当前的医疗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于学医的人来说,在价值追求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师承排在第一位的是医德教育。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我们要明确,作为医生,最重要的在于医德,在于仁心、仁学,在于大医精诚。

  第二,要师承医者的临床经验。我认为,这是中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当前中医教育缺乏的东西,务必要做好老师的临床经验、医术技能的传承,要时刻关注,老师看病的经验方式是什么,临床辨证思维是什么,独特技能是什么。传承这些东西要靠什么?要靠耳濡目染,靠不断积累,要下功夫,要坐得住,要不断实践。

  第三,要师承医者的思维理论。有的老师有理论,有的有独特的学术观点,有的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学术思想,有的在传承过程中可能还形成了独有的学术流派。我们在传承过程中要抓住这种经验传承,特别要传承名老中医的思维方法。比如我曾经为国医大师孙光荣整理过的“六步法”,从望闻问切开始,到中医辨证思维,到治法,到处方,到用药,所形成的关键的六步方法。这些思维方法有其自身原创性,但如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发扬光大,实现与时俱进,就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发掘。

  按照培养目标而言,都要接受标准化、规范化的培养。规培强调临床能力的提升,这固然不错,但是作为高学历的硕士生、博士生,在重视临床实践的同时,也要讲研究,讲创新,不能让自己禁锢于规范化培养之中。要学会将临床能力的提升与研究思维的深入结合起来,在师承过程中学会真正地整理、学习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查阅大量文献,不断夯实功底,在做这些整理、研究工作的同时,培养中医思维方式,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实现理论创新。要利用好毕业后跟师临床的时间,善于思考、凝炼总结、分析并提升,在实践过程中去创造、创新,实现质的飞跃。这样的学习,应该可以达到规培与师承的相辅相成。

  怎样跟好师

  研究生在毕业后最初的临床阶段,要怎么样跟好师呢?我认为,第一个是端正态度。跟一个老师,一定要虔诚,在师承中态度一定要端正,要很虔诚地拜老师。第二个,跟师要有意志。很多人拜完师就再不来找老师,一不去门诊,二不去跟老师汇报,三不交流,这不正确。拜师后,必须要有决心,要有意志,要有行动,要有坚持,才能学得好。第三,跟师要有基础。比如熊继柏教授看病,是完全按中医思维看,面对同样的疾病有不同的证,根据病情变化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他病人多,看病快,你要跟他抄方,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根本听不懂,跟不上。所以,必须练好扎实的内功。打个比方,一个病人走到门口,望一眼他的毛发、精神状况、体态,很快就观察出病人的问题,发现和抓住主要症状、主要矛盾。所以如果没有一定的中医理论和临床基础,根本没有办法跟好师。

  具体要怎么做好师承工作,我总结为“六个多”。

  第一,多临床。研究生期间,可以做好规划,起码一星期抽出半天去跟师临床,三年以后会有很大成就。

  第二,多读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中医学生要边跟师边读书,边临床边思考,将理论与实践不断磨合。

  第三,多交流。要善于抓住时机,带着问题找老师交流、求教,会事半功倍。

  第四,多提问。要善于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跟师,有的放矢,效果更好。

  第五,要多思考。研究生就是要多研究、多思考、多琢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六,多总结。想要成为一个好医生,就要学会多总结,在学习中不断总结。跟师实习的同学要认真学习老师对于每一味药,每一个方子以及每一位病人的辨证处理态度,要凝炼总结升华。学生们正处于要抓紧这个黄金学习期,多学多用,活学活用。我们说,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何清湖)

(责任编辑:刘茜)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