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聚焦

四川省甘孜州是“南派藏医药”的发祥地,依托丰厚的药材资源和藏药院内制剂资源,中藏药产业被定位为甘孜州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四川甘孜:深入挖掘南派藏药资源

时间:2017-04-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黄心

【历史悠久 资源丰富】

  藏医药南北两大学派大约从公元15世纪开始形成,他们都坚持《四部医典》的总纲和理论,同时利用各自的智慧予以校订和阐释,他们根据地区气候的不同而采取不同治疗方法而区分的学术派流。以强巴・南杰扎桑为代表的“北派”藏医药学派主要总结了藏族居住地区北部高原多风湿的临床经验,对独具特色的医治方法进行了经验总结,著述医书梳理,创制新药方,辨别药材,发扬了形成北方学派的特点。

  以索卡・年姆尼多吉为代表的南方学派则根据其地处河谷的特点,擅长使用清热药物治疗温热病,他们从药物味道、功用、药效、释名及其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述,进行阐释,发扬了南方学派的特点。两大学派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藏医药学。甘孜州作为“南派藏医药”的发祥地,2006年6月,“南派藏医药”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省甘孜州中藏药产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藏医药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南派藏医药”有其特殊优势。体系完备,在1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南派藏医药”结合了中医药学理论,吸收了西方医学思想,理论体系、诊疗手段和用药方式独具特色,其“曼汤”医药学挂图在世界医学史上独一无二,“尿诊”是藏医最有特色的诊断方法,在诊断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疗效确切,擅长使用清热药物,治疗温热疾病,对治疗心脑血管、消化道、肝胆、类风湿等疾病、高寒地方病和部分疑难病种有确切而独特的疗效。

  典藏丰富。仅德格印经院就收藏有典籍资料60余部、藏医药印板和手抄本1200余种。资源富集。甘孜州复杂的地形地貌,独特的海拔、气候、土壤等条件,孕育了独具特色、药效独特的药材资源。甘孜州州内已查明的中藏药材达2378种,尤以虫草、贝母、雪莲花、红景天等最为著名,产量约占全省的40%,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药材产区和药源宝库。

【中藏药产业亟须升级】

  藏区群众对疗效好、价格低的藏医药有极强的依赖性。四川省是全国第二大藏族人口聚居区,藏族人口相对集中,每年甘孜州内使用“南派藏医药”的人就达20多万人次,藏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不断增强。扶持“南派藏医药”产业化发展,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民生之盼。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有些落后,需要发展“南派藏医药”等支柱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甘孜州药用动植物共计2378种,其中药用植物159科、2158种,药用真菌类22科、77种,药用动物61科、143种,占四川省药用动植物种类的40%以上。

  中藏药产业是甘孜州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当地主要出产川贝母、冬虫夏草、天麻、当归、羌活等,是很多中药的道地产区。

  甘孜州各藏医院都有疗效突出的院内制剂,尽管有的医院希望将较好的品种开发成新药,但是他们对新药申请注册的管理规定并不熟悉。由于藏药的传统特点,存在很多矿石及生物制品入药的情况,按国家标准其重金属是超标的,这不符合在药品申请注册时对安全性的要求。

  目前,甘孜当地院内制剂生产规模最大的藏医院制剂室藏药制剂加工量达到了120吨,约占目前甘孜州藏药制剂总产量的70%,制剂方剂多为经典方生产量。

  对于院内制剂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西藏自治区藏医医院原院长、国医大师占堆,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专家叶祖光等建议,尽快获得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充分认可,以期形成藏药产品满足患者的需要。医院制剂中心应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国家允许的调剂渠道,将藏药医院制剂不仅本医院使用,而且可以规范的扩展到其他医院,扩大其使用范围。进一步加强藏药医院制剂的研发及其规模化生产的质量规范管理工作。

  (责任编辑:高继明)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