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提醒

跟我学中医气功 | 动静结合的华佗五禽戏

时间:2017-04-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夏克平

  目前国内外以“五禽戏”为名的功法很多,今天我们介绍的华佗五禽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传承、发展于华佗故乡,特名之为亳州“华佗五禽戏”。

  导引是以意导气,气引形体,使气和体柔,意、气、形合一的身心锻炼技能,后来称气功。华佗遵道法自然和人与天地相应观,基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学说,总结前人及汉代导引经验,结合个人修炼体验,将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统一仿生导引功法为系统套路,编创而成五禽戏。“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以当导引。”当时飞禽走兽通称为禽,文体类活动称为戏,故名五禽戏。

  华佗五禽戏套路54式在故里亳州口口授受、代代相传,其“内炼精气神,外操筋骨皮”,兼有动、静功之效;功法清晰,内外兼修,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是适合各类人群习练的仿生气功动功功法,深受历代养生所推崇。2011年5月,国务院批准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功法传承

  华佗故里 师徒相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套路传承人董文焕先生,于1935年师承谭继林(亳州魏岗人);谭继林于晚清毅军服役时师承王乃普(亳州籍,晚清毅营步军统领);王乃普师承王泽(亳州永安街人,清朝武进士);王泽师承路武举(亳州清代名中医);路武举得祖上五禽戏亲传。2007年亳州市武术协会根据所传授予董文焕先生“华佗五禽戏第57代传人”匾牌,并为之举行收徒拜师仪式,见证其招收华佗五禽戏第58代传承弟子。并与市体育局负责人共同出席仪式签字作证,为传承弟子14人颁发了证书。

  为传承传统中医气功,推广气功疗法,笔者结合个人临床治未病实际,从原套路54式中精选18式(以下简称本功法),原地操作,易学易练,效法古人“斋中戏五禽”,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亦便利临床辨证施功选用。

  本功法以五行相生为序,一练鹿戏春、木、生,疏肝强筋;二练猿戏夏、火、长,养心健脑;三练熊戏中、土、化,健脾和胃;四练鸟戏秋、金、收,补肺固表;五练虎戏冬、水、藏,固肾壮骨。练“五戏”,强五脏,五脏相生,生生不息。动作仿生,匀和,适宜导引;长于借势练逆腹式呼吸与息相呼吸调控,运用周天功导气,经丹田呼吸至体呼吸,水到渠成。可谓强五脏的功法,体呼吸的桥梁。能够疏通经络,培补内气,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对于健康人群,为无病先防,对于病人乃既病防变而治未病。

  临床应用

  无病先防 既病防变

  华佗五禽戏是中医气功史上较早记载用于防治疾病的气功疗法。特点是整体调控,主动锻炼。既能健身,无病先防;又可辅助治疗慢性、功能性、心身疾病,以既病防变。辨证施功时,以脏腑辨证为基础,按照五行、五脏和五戏的分类归属,选用相应的功法,改善脏腑功能。

  无病先防者,可习练本功法全套,或多遍相续。既病防变者,辨病施功一般选择针对病变脏腑的1组功法,辨证施功再选择1~2组功法。例如,胃下垂,辨病施功选择熊戏健脾功法。辨证施功,若气虚甚者再辅以鸟戏补肺功法。

  操作标准

  练功时间

  每次练功时间,遵华佗所言“以汗出为度”,若无热感不出汗说明时间短,功量不够;汗出过多说明时间长,功量太过。一般在30分钟左右。

  练功频度

  两次练功的间隔时间,应“任力为之”,量力而行;一般间隔8小时左右,以每日两次为宜。若练功后无疲劳感,可缩短间隔时间,增加次数;若练功后感到疲劳,可适当延长间隔时间,减少次数及强度,“不当使极尔”,以免练功过度,损伤正气。

  练功周期

  练功天数,即华佗所云“人身常摇动”,“能存行之”。 一般为3个月,乃至数年,甚至终生。

  练功标准视体质、病情及练功反应而定。若久病体虚者,可采取短时间、高频度、长周期;病程短正气尚可者,则相反。

  注意事项

  练功前做好身心松静准备,着宽松合体的练功服,摘除佩饰。勿过饥过饱,可饮适量温开水。排空二便。运动颈、肩、腰胯、膝以热身。环境宜宽敞、清洁、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新鲜,无干扰。妇女经、孕、产期慎练。练功治病者,宜节制房事。

  练功后认真做好收功,之后静息片刻,再开始其他日常活动。宜干毛巾擦汗,或热水浴,不宜冷饮、冷食。

  不论无病先防,还是既病防变,坚持练功的同时,务必讲究生活方式的科学合理,调适心态,劳逸适度,起居有常,合理膳食,戒烟限酒等。练养并重,“只顾攀登,莫问山高”,持之以恒,才能练成功夫,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夏克平)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推荐功法五禽戏的练法与作用(一)

扫码可看视频

松与静是本功法始终遵守的基本要领。放松要从外到内,从全身肌肉到内在脏腑及呼吸、意念。练功的静,以心境的安静为主,其次是场地环境的清静。外静不如身静,身静不如心静。并做到操作准确,内外兼修,刚柔相济,不僵不滞。

(1)动作 本功法模仿动物的动作,以外动助内动,以意导气,气引形体,形随气动;徐缓匀和,刚柔相济。因各自模仿的动物动作不同而功法各异。如,鹿戏多伸展体侧筋肉;猿戏窥、闪、抓、跳机灵迅捷;熊戏沉稳运晃身躯;鸟戏运动胸、臂;虎戏运动腰及脊柱四肢等。

(2)意念 习练时意想该禽生活状态,心中呈现禽的意境,而进入气功物化境界。练功身心安静时在主观感觉上将意识移置于身体的某一部位即“精神内守”,以排除杂念,引导内气。意守部位因所练脏腑经络不同而异,其中主要者为意守丹田等。

(3)调息 调息是本功法进入气功境界的重要操作环节,旨在调控呼吸引导内气和培补内气;原则是顺其自然、借势呼吸、循序渐进。

借开势扩胸吸气,合势缩胸呼气。逆腹式呼吸,吸气收腹,呼气松腹。运用周天功,以意导气,气引形体,使气与意、形合一。息相呼吸,气息深、长、细、匀。逐渐产生丹田气感,收腹吸气感觉内气随四周压力向丹田聚集,松腹呼气则觉内气从丹田向四周散发,标志着丹田呼吸(脐呼吸)的形成。坚持习练丹田呼吸,感觉气息通过周身毛孔直接向丹田聚散,周身毛孔开合,气在体表出入,好似气息通道不再经过口鼻,而口鼻气息出入微乎其微,说明气息自遍身毛孔与外界的交换已经形成,达到练功的高境界——体呼吸(毫毛呼吸或胎息)。一旦达到体呼吸,人体内外协调,天人合一,顿感意识豁达,气足神旺,身心轻松,气血融融,精神愉悦,自觉心态年轻,犹如进入仙境。

预备式

面南(或虚拟面前为南,依次定位),两足并拢自然站立,两臂下垂,头正身直。(图1)

一、动作

1.承预备式,左足向左开步,与肩等宽,两膝微屈,头正身直,舌抵上腭,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沉肩坠肘,两臂自然下垂,指尖向下,掌心相对,全身自然放松,面带微笑,收视返听,排除杂念,意守丹田,目前视。(图2)

2.松肩,肘微屈,两掌向侧前上托至视平,掌心向上,指尖向前;目前视。(图3)

3.松肩,坠肘,两掌内合,掌心向下,指尖相对,经体前下按,自然下落体侧,指尖向下,掌心向内;目前视。

二、调息

大周天:两掌上托收腹吸气,意守劳宫,导气自丹田顺督脉达劳宫;两掌下按松腹呼气,意守丹田,导气自劳宫沿任脉返回丹田。

动作“2”“3”交替,3遍。

第一戏 鹿戏疏肝功法

一、梅鹿伸腰

意想梅鹿沐浴朝阳,伸展肢体。

(一)左式

1.动作

(1)承起式,面南;右腿站立,左腿屈膝呈90o,成右前屈膝独立步;同时,两手型呈鹿角(中、无名指内扣,其他三指伸直),外旋上提腰间,掌心向上,鹿角尖向前;目前视。

(2)左足向前蹬出,足尖向上;同时,两鹿角从腰间内旋上举至头上方,鹿角尖向上,掌心向前;目前视。(图4)

(3)左腿外展落步,两足平行,与肩等宽;同时,两臂分别向体侧划弧伸展下落,两鹿角下落体侧,掌心向内;目前视。

2.调息

举臂收腹吸气,落臂松腹呼气,大周天,参见起式。

(二)右式

动作参见左式,左右相反。意守、调息同左式。

左、右式交替,2遍。

二、转颈运闾

意想梅鹿沐浴朝阳,转运头颈与尾闾。

(一)左式

1.动作

(1)面南,重心移至左腿,右转身面西,右足尖翘起外撇,踏实,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足向左跨步与右足平行,间距大于肩宽,松腰坐胯屈膝半蹲,成马步;同时,两鹿角举向左前上方,高与视平,与肩等宽,鹿角尖向上,掌心向外;目视鹿角。(图5)

(2)以鸠尾为中心,两鹿角向右向下向左划立圆3周,鹿角尖指向圆周边;目视鹿角,头颈、尾闾相随,重心随之平移。

2.调息

小周天:意守尾闾,举臂划弧收腹吸气,导气自丹田顺督脉经尾闾达人中,落臂划弧松腹呼气,导气自承浆沿任脉返回丹田。

(二)右式

动作参见左式,左右相反。意守、调息同左式。

三、成鹿亮角

意想麋鹿性灵快乐,伸颈亮角。

(一)右式

1.动作

(1)面东;右腿收回,屈膝足尖点地,成右丁步,左腿坐胯屈膝,重心移至左腿;同时,两鹿角向外向后划弧,外旋收至腰间,鹿角尖向前,掌心向上;目前视。

(2)右足向右迈一大步,右腿屈膝弓步,重心偏于右腿,成右侧弓步,左腿蹬伸,足尖内扣;同时,两鹿角从腰间内旋亮出,右臂向右平伸,坐腕,鹿角尖向上,掌心向右;左鹿角举向右上方,鹿角尖向右,掌心向外;目前视。(图6)

(3)右足收回,右转身面南,两足平行站立,与肩等宽;同时,两臂向外向后划弧收回体侧,指尖向下,掌心向内;目前视。

2.调息

伸臂收腹吸气,还原松腹呼气,大周天,参见起式。

(二)左式

动作参见右式,左右相反。意守、调息同右式。

左、右式交替,2遍。

【鹿戏作用】

鹿戏多伸展体侧筋肉,主练肝与筋,按摩肝胆,疏通肝、胆经,疏肝强筋。防治肝失疏泄导致的头晕、胸胁少腹胀痛、情志不舒、月经不调等病症。

节后讲介绍猿戏、熊戏、鸟戏功法与作用,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姜洁冰)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