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借“一带一路”东风 促重庆中医药事业发展

时间:2017-07-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唐纲 《重庆与世界》杂志

   1月1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发布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我国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走出去”正迎来最好发展时期。重庆中医药也将借“一带一路”东风,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走向世界。

  “一带一路”是中医药发展新契机

  中医药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国家支持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这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

  近年来,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健康发展,中医药的国际合作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不久前,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显示,中医药首次超过武术,成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18个国家和地区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重庆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步伐

  2017年1月,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重庆市卫生计生发展“十三五”规划》,其中特别提出,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弘扬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2月28日召开的2017年重庆市中医工作会议又特别提出要“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探索建立中医药对外交流新模式,建立中医药对外交流中心。

  加强重庆中医药事业发展,就要立足重庆、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软”“硬”兼施,既要展示中医药养生文化这些“软实力”,又要推出防治疾病的优质保健产品、中药产品,展现重庆中医药的“硬实力”。如著名中医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顾问、重庆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马有度编著的《健康人生快乐百年》一书,是中华养生保健理念与践行的生动体现,既传承了中华养生文化精华,又展示了当今世界保健新知。

  依托重庆中医优势促现代中医药发展

  纵观重庆百年,名医辈出。抗战时期战地救护,贡献突出;良医施术,灵药解困。解放后,重庆也聚集了大批优秀中医药人才。1956年,重庆著名中医吴棹仙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向毛泽东主席敬献“子午流注环周图”,扩大了重庆中医界的影响,传为佳话。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任应秋教授曾是1951年成立的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教务长,从重庆赴京的方药中教授是开创中医研究生班的中医学家,他们都为中医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重庆的药材大市场也曾在全国享有盛誉。

  如今,重庆中医药也正在“走出去。马有度所著《医方新解》被日本同类著作《中医处方解说》列为第一部中国参考书。1983年出版的中医科普著作《家庭中医顾问》曾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日本医学博士龙川岩先生在古稀之年将其译成日文,从1989年起在日本《汉方研究》杂志连载。他主编的《走好中医科普路》2015年获得世界华人科普佳作奖。这对促进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交流,推进重庆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今后,重庆应更加主动地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医药的行业交流、学术交流、文化交流、贸易往来,让重庆中医药事业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快速、稳健地发展。(唐纲)

(责任编辑:许艺颍)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