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聚焦

蟾蜍具有很高的药用和科研价值,已列入“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有科学研究价值” 的国家“三有”野生动物名录。而近年来出于利益驱使非法捕猎蟾蜍的现象十分严重,危及蟾蜍生存,破坏了自然药用资源。

蟾蜍盗捕形成黑色产业链

时间:2017-07-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蟾蜍,虽然颜值不佳,但具有很高的药用和生态价值。近年来,出于利益驱使,野生蟾蜍的非法猎捕已经发展成为一条巨大的黑色产业链。今春以来,我国从南到北多地发生几十起中华蟾蜍被盗捕案。近期,仅西北3省就有超过10万只“癞蛤蟆”被盗捕。这些非法猎捕行为,严重危害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虫害肆虐,农民不得不增施农药进行防治,而农药的滥用又造成环境污染,对蟾蜍的生存带来威胁,从而破坏自然药用资源,形成恶性循环。

  蟾蜍具有很高的药用和生态价值

  蟾蜍属于无尾目的两栖纲动物,在分类上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其成体基本无尾,颈部不明显,无肋骨。前肢的尺骨与桡骨愈合,后肢的胫骨与腓骨愈合,因此爪不能灵活转动,但四肢肌肉发达。无尾目是生物从水中走上陆地的第一步,比其他两栖纲生物要先进,虽然多数已经可以离开水生活,但繁殖仍然离不开水,卵需要在水中经过变态才能成长。其成体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数皮肤也有部分呼吸功能。它们的瞳孔都是水平的,舌尖分两叉,舌跟在口的前部,倒着长回口中,能突然翻出捕捉虫子。

  在我国,蟾蜍俗称癞蛤蟆,主要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框蟾蜍两种。其眼睛后方有耳下腺,可分泌蟾蜍毒素。一般来说,蟾蜍科相较于蛙科,更适应陆地生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皮肤角质化的程度更高,能阻止体内水分的散失。所以在普通人的感觉上,它们的皮肤干硬粗糙,蟾蜍主要生活于水田、水沟、池塘、小河静水水域附近的农田或杂草丛中,幼蟾入土冬眠,成蟾在池塘和河沟水底冬眠。

  蟾蜍是消灭森林和农田害虫的能手,是环境污染的晴雨表或指示器,具有很高的药用和生态价值,在维护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科学研究,在消灭农作物害虫方面,蟾蜍甚至要胜过漂亮的青蛙。它捕食的对象是蜗牛、蜘蛛、隐翅虫、象鼻虫、蝗虫和蟋蟀等,是农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蟾蜍所代表的两栖动物是环境改变和污染原因的指示剂,它们有渗透性的裸露皮肤,无鳞、无发、无羽毛,卵无硬壳,以致很容易吸收环境中的物质,对温度的改变、降水和紫外线的增减尤其灵敏。因此,从一个地区蟾蜍的数量就可以看出当地环境的好坏。

  蟾蜍具有很高的药用和科研价值。蟾酥、蟾衣是我国传统医药中的重要药材,蟾酥是蟾蜍耳后腺、皮腺分泌的白色浆液,干燥后入药。蟾酥性温味辛、有毒,归心经,有解毒消肿、止痛开窍之功,常炮制后入丸散,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腹痛吐泻等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蟾酥的主要成分为甾族化合物蟾蛛二烯内酯,其中包括蟾蜍它灵、华蟾蜍精、蟾蛛灵等;此外,还含有5-羟色胺、蟾蜍色胺、蟾酥甲碱、肾卜腺素等,本品具有洋地黄样强心作用,但无蓄积性;有中枢性呼吸兴奋作用,能升高收缩压;有镇痛作用,能提高实验动物的痛阈;有表面麻醉作用,其中蟾蜍灵的局麻作用相当于可卡因的90倍;能够抑制血管通透性,阻止病灶扩散,发挥抗炎作用;能提高免疫功能,防止白细胞下降,抗肿瘤及抗白血病等等,近年来,其提取物已被制成复方蟾酥膏、蛤酥消肿膏、蟾酥镇痛膏、蟾酥丸、六神丸、华蟾毒素注射液等多种药物,广泛用于表面麻醉、抗炎、抗肿瘤、抗体克治疗,对小儿疳积,风火牙痛、急性心力衰竭、慢性支气管炎、银屑病、坐骨神经痛也有明显效果。目前,蟾蜍已被列入国家“三有动物”保护名录,是进行生理学研究、医学研究的重要实验动物,蟾酥还是国家明确禁止出口的中药材(不含配以微量蟾酥的成药)。

  非法盗捕已成为黑色产业链

  前不久,浙江农民陈某抓了114只蟾蜍被警方刑拘,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很多人疑惑:“逮癞蛤蟆也犯法?”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对野生动物保护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普及还很不够,公众不知道什么动物捉不得、吃不得;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如今在一些地方食野食杂非法滥捕已成风潮。蟾蜍的重要性少为人知,它悲剧的命运也就不足为怪了。其实,陈某抓捕的114只蟾蜍只不过是餐桌上的冰山一角。当前,过度捕捉、商业贸易和开发利用是造成两栖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

  专家表示,由于人工养殖蟾蜍存在成本高、效率低、周期长等问题,远远不如直接从野外猎捕来的快,利润大。近年来,在利益的驱使下,蟾蜍非法猎捕已经发展成为一条巨大的黑色产业链,今春以来,我国从南到北多地发生几十起中华蟾蜍被盗捕案件。据报道,湖南省浏阳市从去年3月1日起全域禁猎以来,抓青蛙、石蛙被追刑的也有多个案例。不过,浏阳市森林公安局2月20日查处的一个非法狩猎案创下浏阳市有史以来非法狩猎数量、重量双纪录:大围山镇浏河源村村民鲁某在半月内捕捉了4057只、总重384.75千克的癞蛤蟆。鲁某几乎将浏河源村1/3范围内的癞蛤蟆一扫而光,部分母蟾蜍正在产卵。幸运的是,浏阳市森林公安局迅速介入并成功将蟾蜍解救,随后全部放生至当地适宜的地带。

  近年来,蟾蜍在上海被加工为“熏拉丝”,其主要来源也是沪、江、浙、皖捕获的野生种群。主要利用地区为金山区和青浦区,并有向奉贤、松江及上海市区蔓延的趋势。在上海地区,蟾蜍一年食用量为300-500吨。事实上,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历来更钟情蟾蜍肉的美味,对蟾蜍大开杀戒者也不在少数。蟾蜍被滥捕滥食,已经严重危害到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今年以来,仅西北三省就有超过10万只癞蛤蟆被盗捕。今年4月初,甘肃省定西市森林公安对犯罪嫌疑人李某等人实施成功抓捕,李某的落网,使得追踪几个月之久的甘肃省最大的一起蟾蜍盗捕、收购、贩卖案告破。李某是甘肃省定西市农民,今年入春以来,他鼓动当地农民捕捉蟾蜍,以每斤3元到1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然后再以每斤14元的价格出售给陕西地区的高某,从中牟利。警方在犯罪嫌疑人李某的车上,当场收缴5袋他收购的蟾蜍,在其家中又查缴了16袋。经过清点,21个编织袋共有4192只蟾蜍。顺着李某这条收购线索,警方迅速组织警力,对李某的上线陕西省收购蟾蜍的人实施抓捕,在通往渭县的一处河道边上,将正在用网兜捕捉蟾蜍的三名嫌疑人逮个正着,民警从这几个人的车上查货1182只蟾蜍。

  此次甘肃森林公安共收缴蟾蜍8000余只,警方将它们全部放生。至此,甘肃省森林公安今年以来共查处非法猎捕蟾蜍案8起,查获蟾蜍近5万余只,抓获犯罪嫌疑人11人。与此同时,宁夏森林公安共查处2起非法盗捕蟾蜍案件,查获蟾蜍12763只,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静海警方共破获15起盗捕蟾蜍案,查缴蟾蜍3万多只。今年以来,仅西北三省被查获的非法盗捕蟾蜍案件中,就有超过10万只蟾蜍被盗捕。

  据悉,缴获后放归自然的蟾蜍仅占被盗蟾蜍中的一小部分,其它大量的蟾蜍都已被捕杀。调查发现,非法盗捕蟾蜍大都集中发生在春夏之交。据了解,蟾蜍的生活周期分为繁殖期、生活期和冬眠期。南方地区由于气温高,蟾蜍出蛰时间大多为2月至4月,北方地区大多在5月至8月。每到产卵季节,蟾蜍都会汇聚在有水草的静水水域如河道边或水库浅水区,它们成双成对,或浮出水面、或趴伏在河道上。蟾蜍产卵的时候大量聚集,而且这一时期常常静止不动,不法分子恰恰就是利用蟾蜍的这一生理习性来捕猎蟾蜍。由于不费事,来钱快,人们便趋之若鹜,导致大量的蟾蜍被饕餮之徒肆意猎捕,成为悲悯的“弱势群体”。

  据专家介绍,目前蟾蜍数量在全世界迅速地减少,除了非法猎捕外,还有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人类过度扩张造成栖息环境的缩小等原因。此外,农药也是造成蟾蜍、青蛙等蛙类种群大幅减少的原因。有科学家采用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实验,评价几种农药对中华蟾蜍的一般毒性效应。结果发现,毒死蜱、丁草胺、百草枯等对中华蟾蜍蝌蚪属于高毒农药,具有生殖毒性和致突变效应。

  “三有动物”受国家法律保护

  专家表示,虽然很多人都知道非法捕猎蟾蜍等不对,但并未意识到这一行为会触犯法律。2000年,我国将常见的非国家重点动物共1700多种都列入了国家“三有”野生动物名录,并加以保护。“三有”,即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有科学研究价值。一旦进入“三有”动物保护名录,就受到法律保护。非法捕猎蟾蜍,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达到一定数量即可入罪追究相关刑事责任。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按《延寿书》云:蛙骨热,食后令人小便苦淋;孕妇食蛙,其子夭寿(短命);多食小蛙,令人尿闭,脐下酸痛。”因此,吃蛙肉弊多利少,不吃为好。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蟾蜍、青蛙肉不但没有特殊营养,吃多了反而会影响人体健康,甚至染上寄生虫等病。如今,在食野风潮盛行之下,垂涎于蛙肉的美味,对青蛙大开杀戒者大有人在;以“治病”为名,盲目捕获蟾蜍食用者也不乏其人。这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而且还可惹来伤身之祸。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广泛使用,昆虫及蛙体内外积聚的农药残毒使捕食者发生中毒的事件已屡见不鲜。

  专家表示,蟾蜍从小就以害虫为食物,它们在维护生态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它们遭到大量盗捕,自然界生态灭虫能力将大大下降,人们将不得不采用更多的农药去消灭害虫,这样,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容易造成农药的滥用,进而污染环境,形成恶性循环,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

  为了农田免遭虫害,为了保障正常药用需求,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使您的生命健康免遭损害,请善待它们,不要大开杀戒滥捕蟾蜍了!要知道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刘国信)

(责任编辑:高继明)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