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聚焦

中药源头在行动 凯里座谈议发展

时间:2017-08-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本报记者 任壮 整理

  编者按:由中国中药协会、中国林学会、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国中药公司、天士力控股集团、昌昊金煌(贵州)中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药源头在行动——2017年中药材种植企业与中药生产企业、林下企业发展暨致力脱贫攻坚·凯里市苗侗医药发展座谈会”7月28~29日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举办。

  本次座谈会主题为“产业联合,共同发展,中药源头在行动——走进贵州”,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聚焦中药产业形势和政策,探讨产业发展途径和对策,增进产学研交流和合作。座谈会期间,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与凯里市政府签订关于中药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中国中药公司、汉广中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昌昊金煌(贵州)中药有限公司、黔草堂金煌(贵州)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签订中药材种植初加工产地联盟战略合作协议。中国药文化研究会苗(侗)药分会成立,一批中药材种植基地获颁中国中药协会“道地优质药材基地”牌匾。

  现将部分与会专家报告内容摘要编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

  创新驱动中药农业发展

  近年来,中药农业快速发展。目前已在全国25个省市建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种植基地),使中药科技产业布局基本完成,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拉动就业的重要手段。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完成976个县的调查,覆盖全国三分之一的县级行政单元。对中药材生产适宜技术进行搜集、整理和推广,已汇总各省中药材生产适宜技术340多项。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覆盖全国20多个省区,涉及120种中药材、190家企业,建设了种质资源。同时建立了中药材信息监测服务平台和技术服务网络,开展了中药材行业第三方认证。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大多数中药材种植农户照搬农业高产模式,中药材品种研究积累尚难以支撑高产模式。高产与优质矛盾突出,中药材质量难以保障,或许影响到中医中药的基础。高产栽培配套的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农残超标导致药品和环境潜在危机,亟须探索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产业模式。

  创新驱动中药农业发展有十大举措。一是优化结构。通过减少中间环节、缩短物流渠道,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大力发展优质特色产品,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优化产品结构;通过增加道地药材产品供应、促进质量提升,优化品质结构;通过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形成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知名品牌,优化区域结构。二是绿色发展。以整体观念指导药用植物土壤治理,形成中药材连作障碍综合修复的思路。三是融合提升。通过生产、加工、流通、营销和科技的融合,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促进要素聚集;通过社会资本、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普通种植户的合作,促进主体聚合;通过全链条、全要素、一体化的技术运用,促进技术集成。四是科技创新。以品种升级、农艺创新等实现高效节本,以特色优势、营养健康功能拓展实现产品优势安全,以节水节肥节农药达成绿色发展,以一二三产融合技术创新和集成运用以及龙头企业和大品种为重点构建中药材技术服务体系。五是品牌农业。建立道地药材品牌目录制度,打造一批知名公共区域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合作社品牌和农户品牌。借以引导发展布局,培育创新主体,创新发展模式,健全服务体系,加大保护力度。六是数字农业。推进生产智能化,推广运用物联网等智能装备,经营电子化,发展电子商务。构建“天空地”的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建立农业大数据。实现服务在线化,推进信息技术进村入户。七是农户共享。实现两个“转变”,即由简单的买卖关系向股份合作关系转变,由单纯分享生产收益向分享全产业链各环节平均利润转变,构建农户分享全产业链利益保障机制。八是脱贫攻坚。充分利用中医药发展和健康产业发展机遇,积极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九是降本增收。创新金融抵押担保机制,探索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的途径;加快完善农业补贴制度,重点用于补贴主产区、补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农民收入、补贴绿色生态,降低绿色发展成本;推进全程机械化,降低人工成本;支持“双创”,拓展农村农业内部增收空间。十是农村改革。推进管理改革,由城乡、产业分割的二元管理,向生产一体化设计、一二三产业统一管理、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统筹调控的一元管理转变。推进土地、资产、主体、服务改革,坚持农村土地所有权,保护农民依法获取的使用权,维护农民收益;推进流通和价格改革,特别是进行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段金廒:

  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策略

  我国中药资源生产及深加工产业领域发展成就显著,同时也存在着资源浪费巨大,环境压力增大等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

  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4500余万亩,每年消耗药材原料高达7500万吨,产生非药用部位及加工下脚料逾亿吨,深加工产业化过程每年产生固体废弃物及副产物高达 5000余万吨,液态废弃物及副产物数亿吨。

  因此,要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向循环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转变,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

  实现绿色发展的途径在于,探索中药资源价值创新策略,发展高效循环利用技术方法与途径,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延伸资源经济产业链,加快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价值发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绿色发展的逻辑链条。

  依据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各类型废弃物及副产物不同理化性质与资源化潜力,基于资源循环利用策略,可创建“三类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一是精细高值资源化模式:通过化学修饰及生物转化等方法技术获得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资源性化学成分和具有生物功能的资源性物质等。二是转化增效资源化模式:通过生物转化、化学转化等适宜方法技术,使其转化为利用价值较高的资源性物质。三是粗放低值资源化模式:资源性价值较低的中药废弃物,可作为投入成本低的有机肥料、菌质材料、燃料以及饲料添加剂等。

  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与绿色发展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实施中药资源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协同联动。

  政府部门要通过制定政策,支持研究机构开展中药资源利用研究,激励企业实施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实践。科研机构要通过科技服务,为生产企业提供科技支撑,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中药企业作为实施主体,要在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中发挥具体实践主体作用。

  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幸良:

  林药种植强调生态经营

  林药指森林中的野生药材、森林内人工抚育的药材、森林内或林缘仿野生种植的药材(或称为半野生药材、仿野生药材)。林药是中药之中的上品,野生药材是林药之中的上品。

  发展林药产业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林地资源节约土地,而且使药用植物野生资源得到恢复,同时提高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

  发展林药产业首先要强调生态系统的经营。一是确保森林生态服务的可持续。在生态系统经营理念下的林下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地选择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统筹考虑不同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特定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考虑地区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水文等条件,合理选择林下种养殖品种,可以有效避免林上与林下之间物种的恶性竞争。二是实现林药产品的价值增长。价值增长是指产品升值和服务量增加。林下产品不仅可以实现价值增长,还可促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消费结构改善和升级。三是促进经营管理效益的提高。森林持续经营追求的是健康的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发展林下经济、林药产业,要保持森林多样性,重视自然动力,促进稳定性,避免损害森林和土壤,保证遗传的多样性,采用优化的采伐和抚育方案。

  总的讲就是生态化经营、保护中利用、绿色化产出。一定要将生态经营理念贯彻到实践操作中。要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破坏原生植被,特别是天然林下的种植养殖,必须保护好天然植被。林药品种的选择要科学,植物搭配要符合生物学规律,树种林种搭配要恰当。还要尽可能采取轮种、轮养的模式,使林内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生境得到休养生息。

  在林药发展相关政策方面,建议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完善中药材资源分级保护、野生中药材物种分级保护制度,建立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野生中药材资源培育基地和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同时制定国家道地药材目录,建立完善中药材原产地标记制度,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

  中国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毕文钢:

  中药材产业是重要扶贫资源

  我国发展落后地区多处于自然角落地带和交通不发达地区(俗称老少边穷),呈现为碎片化地理生态特点。而中药材产业是呈现品种多(1000种以上)、单位数量少的产业特点,中医要求原药材应该是多种类型生态环境中生产出的产品,所以贫困地区碎片化的地理环境是中药材产业绝佳的生产资源。同时,贫困地区多远离现代化工业和人类频繁活动的区域,保留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产品多为原生态或自然农业产品;而中药材药效质量最佳的生产环境就是原始农业环境。

  由于基础设施水平低下,农户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在贫困地区发展中药材产业,就需要企业和农户都付出比发达地区多一些的成本;国家使用政策资金,对这部分成本进行补贴,补充农户生产资料投资和科技水平提升的教学示范投资;补贴龙头企业的产业投入,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带动农户脱贫;这就是中药材产业扶贫的政策。中药材产业扶贫内涵包括了扶贫和产业两个方面:扶贫即产业发展自然带动产业链中的农户(或合作社)增收;产业即是在适宜中药材种植的地方发展中药材的产业经济。

  中药材产业扶贫的标准模式有四种。一是通过扶贫资金补贴建档利卡的农户,购买种质资源或购买技术,发展中药材产业是中药材产业扶贫的核心模式;二是企业通过订单或者是共建合作的模式与农户形成共同体,可以统筹这些资金;所以扶贫资金并不是企业的补贴资金,而是企业获得自己原料稳定供应的产业链建设资金,这一点与其他补贴资金是不一样的。

  三是扶贫资金为龙头企业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出现的银行贷款提供贴息扶持(包括收购资金和设施建设资金);四是产业扶贫允许龙头企业在发展种质资源产业为农户提供种苗时有一定的利润;允许企业在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培训时有一定的利润。另外还有科技扶贫、劳动力专业培训、康养小镇和物流中心建设、电商扶贫等。

  中药材产业扶贫就是要抓住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特点,仔细研究,科学使用各方政策,达到中药材产业稳定发展,使企业和农户都有良好的收益。这些年来的全国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带动了大批贫困地区农户脱贫,都取得了大量成果:增加了中药材总的供应量;为大企业的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中药材产区的区域化集约打下了基础,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县市级集约产区,并且初步形成了中药材产业结构体系;许多传统的地道药材产区发生转移,在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形成新的产区。

  全国中药材物流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温再兴:

  发展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

  《中医药法》规定,国家鼓励发展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提高中药材包装、仓储等技术水平,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药品生产企业购进中药材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中药材经营者应当建立进货查验和购销记录制度,并标明中药材产地。要求“采集、贮存中药材以及对中药材进行初加工,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和管理规定。”201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中药材保护与发展规划(2015-2020)》提出,到2020年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初步建成;流通环节中药材规范化集中仓储率要达到70%。商务部制定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 “建设集初加工包装、仓储养护、物流配送及追溯管理于一体的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提高中药材物流的组织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

  在“十三五”时期,我们将按照上述要求,建成全面覆盖全国中药材主产区大约90个物流基地,改变中药材传统落后的流通模式,逐步解决中药材质量安全问题,使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药。

  全国中药材物流专家委员会由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中国中药协会联合成立,主要负责中药材物流体系建设的研究、组织起草标准、中药材物流基地建设的指导及认证。2016年7月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中国中药协会联合为首批6家“中药材物流实验基地”授牌。已完成29家中药材物流基地评审,其中9家上线运营。先后还举办了一系列中药材物流基地建设培训班、、中药材物流基地和中药材产地加工观摩活动和技术交流研讨会。据统计,目前已评审通过的29家中药材物流基地仓储总面积达到121.3万平方米,可储存药材106.7万多吨,投资额50多亿元人民币,已完成建设任务三分之一。可以说,中药材物流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评审工作和相关基地规划,加强基地建设运营的相关工作,继续推动中药材产地加工。同时,要尽快发挥中药材物流基地的作用。推动已建成的中药材物流基地,尽快发挥第三方服务功能,与药材种植基地、公司、药农开展合作,加快辖区内经检验合格的道地药材的收储,为中药和饮片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本报记者 任壮 整理)

(责任编辑:高继明)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