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聚焦

农林专家:撑起药材种植一片天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创新团队记事

时间:2017-09-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廖宝红

首席专家谢晓亮(左二)在河北省涉县连翘基地进行修剪培训。

  中药材是我国的民族瑰宝。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创新团队为代表的科技人员在行动。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科技的不断引领、群众的广泛参与,中药材产业正在成为助力山区群众致富的“摇钱树”、推进“健康中国”的“聚宝盆”。

  昔日荒山遍地金。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部山区的井陉县苍岩山镇洞阳坡村如今种植有万亩连翘,经济效益显著,年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蓬勃发展的连翘产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帮助太行山区群众致富、绿化美化荒山的重要举措,这些成就得益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创新团队的扶持推进。

  今年4月,由河北省中药材产业体系创新团队与河北省农业厅相关部门联合召开的“万亩连翘生态栽培现场观摩会”就在这里举行。河北省农业厅、省农科院有关领导,省中药材、棉花、食用菌及蔬菜等创新团队的首席、岗位专家及相关市(县)农业局主管领导,从事药用植物科研、教学、生产经营的企业、合作社等单位的60余人参加了观摩活动。

  该连翘生态种植基地负责人吕日新介绍,基地自2004年在省农林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创新团队的技术支撑下,解决了连翘生产中枝条徒长、自花不孕、产量低、果实质量差等难题。采用“三不”生产管理模式,也就是:尽量不破坏山地原生植被。保持植物多样性和昆虫多样性的生态栽培模式,利用连翘生长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原理控制害虫;不施用化学肥料。充分利用枯枝落叶,增加土壤有机质;不用浇水。利用连翘耐旱特性,备好集雨鱼鳞坑,利用自然降水,维持连翘对水分的需求。这样一来,使连翘品质有保证,生态环境零破坏,省工省力省成本,有效扩大了种植规模。已种植的8000亩连翘进入了丰产期,每亩220株左右,单株产量为0.5~2公斤,鲜翘10元/公斤以上,干青翘35~50元/公斤。

  河北省科协副主席、省管优秀专家王慧军教授说,连翘是河北太行山区的优势道地药材,是莲花清瘟胶囊等常用药物的重要原料,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同时,连翘还具有良好的景观、生态及水土保持特性。发展连翘生产是山区群众致富的“摇钱树”,“健康中国”的“聚宝盆”,对实现太行山区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具有战略意义。

形成85人“产学研推”创新队伍

  创新团队的打造,源于一种责任和不断的接替。这种责任就是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单位的作用,努力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并将此着力延续下去。

  2001年,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充分利用本省中药材资源优势,为发展河北中药材产业服务,省农林科学院确定设立药用植物研究中心,由谢晓亮研究员为中心主任,率领5名科研人员组成创新团队,积极开展中药材科学研究与成果示范。

  据了解,河北省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从自然条件看,地处华北平原,具有山区、半山区、丘陵、平原、高原、滨海平原等多种气候环境类型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地理条件和气候非常适宜中药材栽培。从资源条件看,中药材资源丰富,有药用植物1716种,闻名全国的道地药材有20多种。其中,祁紫菀、祁薏米、祁芥穗、祁白芷、祁菊花、祁花粉、祁沙参、祁山药是河北传统的“八大祁药”;热河黄芩、北柴胡、西陵知母、完远志、丹参、穿山薯蓣、口防风、金银花、金莲花、邢枣仁、北苍术、太行连翘等都是河北的道地药材;酸枣仁、天花粉、王不留行、祁山药、祁紫菀、热河黄芩、山杏等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太行连翘、北柴胡、金银花等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从市场上看,安国中药材市场起源于宋朝,发展于明清,明末清初达到鼎盛。安国素有“天下第一药市”之称,有“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美誉。安国东方药城是国家认定的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 年成交额在100亿元以上。

  为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加速河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2013年,河北省设立了由谢晓亮研究员担任首席专家的“河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该体系创新团队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中医学院、河北省农业厅、涉县农牧局、隆化农牧局、安国农业局等单位组成,总人数85人,形成了“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创新队伍。

  为了使贫困山区的群众尽快脱贫致富,2015年7月,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技术组组长谢晓亮研究员倡导并参与了“环太行山连翘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的建立,期望发挥联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带动作用。该联盟以连翘分布的主产区河北、山西、河南、甘肃四省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河南中医药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和甘肃中医药大学为连翘科研团队,以连翘药材应用的大型制药企业石家庄以岭药业、山西振东药业、广州香雪药业为成果应用和转化基地,以连翘药材生产需求和企业应用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与协同攻关。

  谢晓亮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担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主任、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中药材标准化委员会主任、省金银花协会副会长、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国中药杂志》编委等职务。主持国家及省级中药材重大专项20多项,开展连翘、黄芩、知母等30多种河北道地、大宗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主持起草制定国家中医药行业标准28项,河北省中药材系列地方标准52项;培育了河北香菊、选优板蓝根、多紫1号紫苏、丹杂1号丹参等中药材新品种12个;建立了“河北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华北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516种、4600多份,搭建了河北省资源保护、共享平台;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0多万亩;创建了“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平台”,创新了技术服务模式,提升了服务效果;着眼于中药材质量安全、质量控制,创建了“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平台”,开展中药材生产全程质量追溯,对稳定和提高中药材质量,促进基地和药企有效对接发挥了重要作用。获省部科技发明、技术推广等各类奖项10多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9项,已授权9项;发表论文80余篇。

以产业需求为目标结累累硕果

  创新研发的开展,源于一种追求。河北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创新团队把这种追求践行于全产业链设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目标,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技术集成与示范,取得了累累硕果。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品种的优劣,直接影响产品品质。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创新团队针对栽培药材缺乏新品种、优良种子(种苗)的现状,开展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中药材新品种选育、中药材脱毒种苗繁育技术等研究,组织实施了中药材优良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几年来,收集药用植物资源500多种、4000多份,创新种植材料20多分,培育中药材新品种12个。在石家庄、保定、邯郸、承德、张家口等地推广了丹参、紫苏、板蓝根、菊花等新品种,推动了河北中药材良种工程的实施。

  针对传统药材产区由于连年种植,只种不选,造成品种退化、严重影响药材产量和质量,制约产区中药材生产和产业发展问题,河北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创新团队通过研究,明确了侵染丹参、菊花、掌叶半夏的病毒种类,建立了脱病毒技术体系,开展了脱毒种苗的快速繁育。几年来,繁育中药材脱毒种苗500多万株,仅2016年繁育脱毒种苗280万株(其中菊花50万株、地黄20万株、掌叶半夏10万株、丹参200万株),在安国、灵寿、行唐、涉县等示范基地推广应用,提高了中药材产量和品质,效果突出。

  着眼于提高中药材生产品质和效率,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开展了大宗道地药材品种的栽培模式、种植密度、矿质元素吸收规律、产地加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栽培关键技术、节水节药技术、种子种苗质量标准等研究,制订了祁沙参、祁山药、王不留行、草决明等30种河北大宗、道地药材无公害田间生产技术规程,对解决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生态栽培,支撑产业发展。生态栽培是药材生产的新模式,是提高和稳定药材质量的重要措施。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创新团队选择河北资源丰富的木本类药材,以及耐干旱、耐瘠薄、耐阴的草本类药材,开展了生态栽培技术研究,为培植资源型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开展的连翘、酸枣、皂角生态栽培技术研究。河北省太行山连翘、酸枣、皂角三大野生药材,集中分布面积200多万亩。围绕充分发挥三大野生药材资源优势,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开展了连翘、酸枣、皂荚野生抚育、修剪、嫁接、授粉、节水栽培等关键技术研究,在河北太行山区推广连翘、酸枣、皂角等生态栽培技术60多万亩,形成了资源型产业,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展的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研究,大大提高了猪苓苓种的接菌率。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建立了蜜环菌菌材最佳培养体系,优化了猪苓母种培养基条件和原种培养料配比。通过对栽培方法、海拔高度、土壤含水量、种植时间及坡向条件试验研究,建立了猪苓仿野生接菌技术,使猪苓苓种的接菌率提高到95%以上,该项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推广猪苓仿野生种植5000亩。

  中药材质量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实施生产过程全程质量监控,是实现中药材质量“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重要措施,也是根本途径。

  2016年,河北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启动建立了“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平台”,全省100多家生产基地,50多家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10多家农药、肥料、种子种苗企业和2家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入驻平台。“河北省中药材质量追溯平台”的正式启动运行,对实施中药材生产全过程质量追溯,形成生产有规范、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中药材质量追溯系统,为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监控奠定了良好基础。

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经济效益

  服务社会需求,源于一个梦想。药用植物中心创新团队的这个梦想,就是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经济效益,服务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服务大众健康、服务“健康中国”。据统计,经过几年的发展,河北中药材生产规模从2008年的80万亩,达到2016年的350多万亩。中药材产业,成为河北省精准扶贫的特色产业,全省中药材生产每年实现产值200多亿元。他们积极探索开展服务的有效形式,形成了多种服务社会的有效模式。

  与大企业合作,稳定药企生产。与石家庄以岭制药、神威制药、圣山药业、山西振东等多家药企合作,助力药企产业链延伸,在产区建设中药材基地,从源头上实施质量控制,确保药材质量符合《药典》标准,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药材原料,有效拉动了当地药材产业的发展。连花清瘟胶囊是石家庄以岭药业的专利产品,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对连翘需求量巨大。为解决连翘质量和原料供应这一困扰企业的难题,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创新团队与石家庄以岭药业合作,帮助企业延伸产业链,在河北涉县建设连翘基地10万亩,研究的成果技术直接应用于企业基地,较好地解决了原料供应和质量问题,推进了县域连翘产业发展,成为全国三大产区之一。

  建设示范基地,促进成果转化。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创新团队注重发挥科技示范基地的成果展示、转化作用,加速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尽快发挥经济效益。先后在灵寿、井陉、安国等地新建示范基地45个,规模达3.446万亩,推广应用金银花、连翘、柴胡、射干、栝楼、菊花、山药、黄芪、桔梗、防风、黄芩等套菜技术52项,新品种20余项,实现了成果技术的快速落地。

  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产业扶贫。河北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利用好这些资源,既有利于扶贫,也为推进“健康中国”提供有力的支撑。太行山区不仅有集中分布的连翘资源60万亩以上,酸枣资源100万亩以上,还有丰富的皂角资源。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创新团队通过开展连翘、酸枣、皂角等优势资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推广生态栽培、野生抚育、授粉技术、修剪技术等,推进了药材的产业化发展,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定阜平等28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7个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县,已把中药材作为特色富民的产业重点发展。河北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创新团队选派科技专家采取授课培训、知识讲座、现场观摩等形式,为贫困地区培训人才、送去技术,助力当地产业扶贫,引领山区群众致富。2016年,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召开各类技术培训会、现场观摩会98次,培训技术骨干1800人次,培训药农1.1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6万份,解决中药材生产技术问题96个。(廖宝红)

(责任编辑:高继明)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