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中医药之花怒放“一带一路”沿线

时间:2017-09-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本报记者栗征

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秦晓光和记者聊起吉尔吉斯斯坦时,距离他第一次踏上这个中亚国家已经过去三年时光。三年来,他大部分时间都身在吉尔吉斯斯坦。如今,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吉尔吉斯斯坦岐黄中医中心主任。

2013 年9 月11 日,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尔马兹别克·沙尔舍诺维奇·阿坦巴耶夫的见证下,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与吉尔吉斯斯坦卫生部长迪娜拉·萨基姆巴耶娃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吉尔吉斯共和国卫生部关于中医药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共同推动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中医医疗机构,为当地民众提供中医药临床医疗和预防养生保健服务。这一工作由甘肃省具体实施。

 2014 年11 月,秦晓光第一次来到吉尔吉斯斯坦,开展为期23 天的针灸培训,培训对象是当地的针灸医师和西医中的中医爱好者。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参加培训的学员中医基础都很好,而且学习兴趣浓厚,态度认真。“他们都很仔细地记笔记,还有专人摄像记录。”这让秦晓光非常感动。迄今为止,这样的培训班已经举办4 期,参培人员近200 名。

除吉尔吉斯斯坦外,甘肃还在匈牙利、巴基斯坦等国家建立岐黄中医中心,在俄罗斯、法国等国家成立岐黄中医学院,让“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逐渐了解、认可、接受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服务。

当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 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同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86 个中医药合作协议,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维护百姓健康,促进民心相通,拉动经济增长——中医药之花正怒放在 “一带一路”沿线。

加强顶层设计 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2015 年3 月,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

自古以来,中医药就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伴随早期的商贸活动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合作,开创中医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2016 年12 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 年)》。规划要求,到2020 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 个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20 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注册100 种中药产品,建设50 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中医药医疗与养生保健的价值被沿线民众广泛认可,更多沿线国家承认中医药的法律地位,中医药与沿线合作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

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各地纷纷制定相应支持政策。《陕西省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省内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和单位,与“一带一路”重点国别、有影响力大国以及港澳台地区,开展中医药教育培训、医疗体验、健康旅游等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探索建设海外中医药中心。《广东省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实施方案》明确,支持中医药机构在“一带一路” 沿线各国开展中医药健康领域的投资与合作,鼓励中医药老字号企业申请境外商标注册,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甘肃省深入实施“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的中医药国际化战略,不断强化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际传播。

发挥独特优势 维护当地百姓健康

自2015 年10 月正式接诊以来,吉尔吉斯斯坦岐黄中医中心每天要接诊60~ 80 位病人。秦晓光告诉记者,当地医疗资源并不丰富,中医中心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开展火针、电针、小针刀、拔罐、刮痧等不同形式的中医适宜技术,受到当地百姓的广泛欢迎。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中的疗效和作用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接受。立足“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不同发展现状,针对当地医疗保健需求,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优势,积极维护当地百姓健康。 1990 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中医系的林国明来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建起中医诊所,却不被当地人认可。两年后,一位深度昏迷的荷兰肝癌患者服下3 剂他开的中药,奇迹般地苏醒过来,此事轰动了布鲁塞尔。如今,他的诊所已被比利时医学会承认,并列入医保名录。

在陕西省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常有外国患者求诊。该院自创“脑积水三位一体疗法”“脑瘫五联疗法”等疗法,效果突出,10 年来吸引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不同国家的1.2 万余名患者就诊。目前,该院与俄罗斯巴什科尔斯坦共和国藏医科研中心建立起合作关系,长期派驻中国医生开展儿童脑瘫和成人脑病中医治疗。

今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日内瓦访问世界卫生组织,会见总干事陈冯富珍,并赠送针灸铜人。习近平指出,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目前,中医针灸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并陆续制订颁布十余项中医药国际标准。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首次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作为国际传统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正为促进人类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开展人文交流 促进民心相通

今年7 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时提出,深化卫生领域的人文交流,促进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广泛参与,推动卫生合作为深化各国人民友谊续写新的篇章。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与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促进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

蒙古国的拉克申老人是藏医药的粉丝。他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尽管当地也有藏医院,他还是决定来到中国接受藏医药治疗。在青海省藏医院,他不仅接受“药浴”等藏医疗法,还学到不少藏医药知识。事实上,藏医药学自七世纪开始就受到尼泊尔、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十八世纪,藏医药传播到欧洲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研究热潮。在青海省藏医院,每年都有很多像拉克申老人这样的外国粉丝来体验藏医药。

甘肃省秉承“文化先行”的理念,有效提升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认同和感受。“我们把有留学、治疗、交流、体验、合作需求的国外团体和友人请进来,让他们切身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和服务。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非常主动地传播中医药。”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甘培尚告诉记者,2013 年以来,来自韩国、美国、乌克兰、俄罗斯、法国等国家的百余名中医爱好者,先后在甘肃学习进修中医。甘肃中医药大学为他们专门编辑出版了英语、俄语中医教材。此外,甘肃还注重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建立了不同国家的中医药工作微信群,及时为国际中医药工作者答疑解惑。

中国长期坚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援助。近年来,中国加强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开展艾滋病、疟疾等疾病防治,先后派出中医技术人员四百余名,分赴坦桑尼亚、科摩罗、印度尼西亚等四十多个国家。援外医疗队采用中药、针灸、推拿以及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了不少疑难重症,挽救了许多垂危病人的生命,得到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充分肯定,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拓展贸易市场 拉动经济增长

中医药既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也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拓展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市场,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既是《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的明确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拉动经济增长的现实需要。

在黑龙江,五大连池温泉疗养胜地每年接待俄罗斯群众多达两万余人,该地将中医药疗法与泥疗、矿泉浴等保健服务相结合,对一些慢性病的治疗起到良好效果,为很多俄罗斯朋友所信赖。海南省三亚浪琴坞中心是俄罗斯人青睐的另一个中医药健康旅游景点。中心董事长谢尔盖·张石就是俄罗斯人,他不仅在中国开设中医药中心,还在莫斯科开了3个中心。他表示,俄罗斯人对中医药非常感兴趣,尤其是脉象、针灸、推拿、拔罐等,灵芝、冬虫夏草等保健品也非常受欢迎。

“我们愿和沿线国家合作,共同抓住人类健康产业发展机遇。”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表示,该省中医药机构已与美国、瑞典等 30多个国家地区有关机构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广东复方青蒿素产品在非洲岛国科摩罗抗疟疾应用推广,8年来该岛保持疟疾零死亡,感染人群减少98%。目前,柬埔寨和印尼军队均采购广东青蒿素复方药物作为部队用药。

“海外对中医药的需求日渐增长。我们紧抓机遇,加快甘肃省中医药产品在相关国家的认证注册进程,大力推动中药和医疗器械出口。”甘培尚介绍,甘肃亚兰药业有限公司在哈萨克斯坦成立甘肃亚兰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甘草酸生产厂,完成投资额411 万美元,累计向国内运回甘草酸75 吨。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俄罗斯、美国等国共完成150 个产品的注册。兰州和盛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陇西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向匈牙利东方国药集团出口小柴胡汤、酸枣仁汤、黄芪、当归等中药颗粒剂。

在“一带一路”沿线,中医药正成为深化卫生合作、增进民心相通的合作品牌和靓丽名片。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