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中医药人才培养当举“全”字招牌

时间:2017-09-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黄河银

  2016年,有关中医药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法规发布,比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其中,有关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话题被屡屡提起。

  这其中有一个字眼发人深省:中医药“人才”培养并非中医药“专才”培养。专才精通专业即可,而人才还需要强调悟性。一个真正有悟性的中医药人才,一定是个一专多能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他不但是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会处理好复杂的医患关系;他还是一个融通四海的社会人;同时,他的内心还是进退自如的,他会对自己不同阶段的生活状态进行辨证论治,在工作、家庭、社会、身体、心理的五个维度之间维持着动态平衡。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开理解。

  从中医药管理人员的角度看,我们需要认识到“人才”和“专才”的区别,才能更准确地精制培养标靶,更全面地精选培养渠道,才能更有效地让“筋疲力尽”的“要我学”变成“精神抖擞”的“我要学”。试想,如果你是个临床一线的医生,白天要查房、做手术、上门诊,晚上要值班、写病历、出急诊,周末要听课、拿学分、写论文,还有多少精力留给培养项目?如果这点余力还要被瓜分来被培养,你扪心自问最想要什么?是专业知识的精进?还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我想,也许最好的答案是两者的相互整饬,直到融而兼之,最后不分彼此。中医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因为中医不但是一门救苦救难的医学,更是一门救人救心的哲学。所以,一个顶级的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除了官方邀请“一专到底”的专家,更要竭诚恭请“一专多能”的大家。专家可以深入浅出地把一个问题讲深讲透,而大家却能旁征博引地把这个问题讲大讲远。讲深讲透了的问题是一条单行道,可以对中医专业知根知底;讲大讲远了的问题是一条双行道,可以将中医内涵知行合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中医大家既能用专业知识来指导幸福生活,又能用幸福生活来验证中医知识,这才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从中医药医务人员的角度看,一个真正有悟性的中医药人才,他会不断调整生活的重心,不断调整努力的方向,不断调整梦想的坐标。“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非常契合西医的成王败寇,但却和中医的太极之道格格不入。因为西方文化强调弱肉强食和优胜劣汰,所以抗生素代代要强,但超级细菌却总是魔高一丈。一个真正有悟性的中医药人才,一定会用包容的心和谐自他,用分享的心回报大众,用结缘的心成就事业。因为包容,所以心胸敞亮,否泰可居。因为分享,所以内心幸福,天地和谐。

  试想,如果用经常熬夜来精进专业,轻于对身心的养护,略于对父母的陪伴,懒于对婚姻的经营,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屑于对朋友的交往,纵然最后终于达到了知名的高度,也并不真的贴切所谓中医的初心。

  从中医药教育人员的角度看,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一种持续终生的职业教育。既然是教育,那就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只抓专业知识而忽略生活基调。《三国志》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同样的道理:中医药人才培养之道,一定是养心为上,培技为下,心强为上,技强为下。人才,即人中之王。人字下面一个王,那就是“全”字。所以,中医药的人才培养应放下“专”字大旗,当举“全”字招牌,将久违的人文素养拂尘笑纳。国学、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婚姻学等知识,本已被苛刻的应试教育瘦过身了,不能在漫长的职业教育中还一直骨感下去。

  所以,发展中医药事业最该培养的是全面、宏观、一专多能的中医药全才。(黄河银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责任编辑:刘茜)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