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聚焦

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集成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为中药固体制剂生产提供完整的工程化研究成果,向全国20多个省市的1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提升中药产业的竞争力——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研“长征” 服务产业成果丰

时间:2017-10-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琦 张安然

  2002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江西中医药大学建设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工程中心”),同年12月开始启动建设,2006年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授牌。自此,这个被称为江西省和全国中医药院校的首家国家工程中心,开始了红色土地上的科研“长征”,成为推动江西乃至全国中药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领军团队。

坚持创新驱动引领 打造国内一流的科研平台

  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按企业化运作的新型科研机构。其任务是以中药固体制剂技术为主要发展方向,集成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进行中药现代提取技术、精制纯化技术、中药成型技术,以及新剂型、新给药途径和新辅料应用等制剂技术的工程化研究,为中药固体制剂生产提供完整的工程化研究成果,促进提升中药产业的竞争力。

  自成立以来,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中药固体制剂技术研发,聚焦行业需求和产业发展,面向区域发展、整合相关资源,不断在技术创新和平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建设完善了中药固体制剂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平台,中药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平台,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技术平台,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平台,中药药用辅料技术平台,化学药制剂研发技术平台和缓控释制剂技术平台,化学药制剂和生物制剂技术平台,发展中药新药研发平台等。

  这些平台集成中药制剂技术、高效节能制药设备、创新药物三个优势领域,形成了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彰显学校办学实力的“品牌”、推动科技创新的“载体”和服务社会发展的“纽带”。

  国家工程中心还建立了四个研发基地,分别是科研实验研究基地、固体制剂中试研究基地、保健食品生产研究基地、中药提取试验基地,形成了从现代中药制剂的工程中心研究到工程化研究的完整研究体系。

  国家工程中心平台建设多次获得各级政府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人事部的表彰。国家发展改革委授予工程中心“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优秀业绩奖”。工程中心主任杨世林教授被授予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进工作者”的称号,罗晓健教授被评为“优秀研究人员”。江西省政府授予工程中心“全省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坚持产学研结合 抢占生物医药的研发高地

  “坚持产学研结合,以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行业进步和产业发展,是国家工程中心始终坚持的发展思路。”学校首席教授、国家工程中心主任杨世林感慨,“这一思路在成立之初的‘惟论文发表’的科研环境里尤为难得,坚持下来也颇为不易。”

  针对中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较薄弱,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能力不足等问题,国家工程中心聚焦影响医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以技术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不断提高服务行业和企业的能力,为企业进行项目早期的风险投入,同时给予研发团队宽松的“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和氛围,成功研发了一大批新药。

  一路走来,风雨兼程,成果丰硕。十五年来,国家工程中心为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的1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如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天士力制药集团、太极集团、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奇正藏药、培力(南宁)药业、江中集团等,为企业开展新药和保健食品开发、质量标准研究、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向企业提供新药品种及技术成果转让,共签订横向合同近400项,合同经费逾3亿元。

营造宽松包容环境 构筑汇聚人才的园地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人才营造了宽松、自由、包容、有序的科研环境,充分尊重和信任人才,提供经费和设备支持,确保科研人员能够安心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才智,允许他们‘十年磨一剑’,汇聚了多名国家级学术领军人物及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来校干事创业。”学校首席教授、国家工程中心主任杨世林表示,这一理念是江西中医药大学和国家工程中心汇聚人才的“法宝”。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国家工程中心很快汇聚起一支全国知名的以高级研究人员为核心,中青年科研人员为骨干的精干、高效的专业化研发团队。团队现有中国药典委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博士生导师6人、高级职称25人、博士23人。

  同时,国家工程中心不断强化协同创新功能,培养了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了一支在创新药物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方面有突出优势的研发队伍,建立了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静下心来,克服浮躁”是杨世林教授与团队成员们交流时反复强调的科研理念,也成为团队不断取得新突破的秘诀。

  杨世林教授常常告诫青年研究人员要静下心来搞研发,努力做到全面谋划、盯住目标、精细打造。他和每位青年研究人员谈心,分析每个人的优势与不足,并按照不同学科特色、专业优势和个人特点,为每个人设计发展方向,制定了培养和发展计划。在国家工程中心,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到大项目中,在联合攻关和多个学科、专业的有机配合下,每个人的业务水平都有很大进步和提升。目前,国家工程中心在研项目有200余项,人均负责项目8~10项,每个人都有充分施展才智的平台。

  十五年来,国家工程中心不断优化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培养了本科实习生262人,硕士生253人,博士24人,博士后15人,为中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军,也为社会和行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科研人才。(王琦 张安然)

(责任编辑:高继明)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