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少数民族医药发展打开新局面

时间:2017-11-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者按:11月21日,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近年来少数民族医药事业改革发展情况,充分肯定了少数民族医药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深入分析了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全面阐释了发展少数民族医药事业的战略意义和重大作用,为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会上,内蒙古自治区蒙中医药管理局、贵州省卫生计生委、西藏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云南省绥江县、青海金诃藏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家单位作大会交流发言。今日,本版摘登大会交流发言如下,明天将刊发大会书面交流内容,敬请关注。

蒙医药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

内蒙古自治区蒙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乌兰

  在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医药政策指导下,内蒙古自治区不断完善蒙医药服务体系,传承发展蒙医药特色优势。有关情况如下:

  第一,强化政策扶持,依法完善蒙医药服务体系。

  修订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中医药条例》,出台了《振兴蒙医药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扶持促进蒙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强调每个行政区划要设置一所蒙医或蒙医中医医院,基层要设置蒙医科室或提供蒙医药服务,公立蒙医医院不撤销、不合并、不削弱、不转型。

  第二,加大投入,改善蒙医药服务体系综合能力。

  在《健康内蒙古2030》和区域卫生规划中,明确蒙医中医床位数要达到每千人口1张。2015年又将55所旗县蒙医医院建设纳入自治区成立70周年重大项目,总投资21亿元。自治区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支持蒙医医院制剂、专科专病、标准化建设和学术继承等,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第三,发挥特色优势,提升蒙医药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自治区从挖掘整理特色诊疗技术、院内制剂和专科专病入手,充分发挥蒙医药特色优势。打造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专科80多个,制定150个蒙医优势病种诊疗指南和58个病种临床路径,完成9项蒙医药标准,研制“蒙医银帽针””五疗灯”等仪器设备。蒙医五疗、血液、整骨、心身医学、点穴、捶正等方法疗效显著,深受广大农牧区群众欢迎。

  第四,细化鼓励措施,在医改中充分发挥蒙医药作用。

  同步推进公立蒙医医院综合改革,蒙医传统疗法和蒙药列入医保支付目录,蒙药执行甲类药品报销政策,蒙药制剂可在区内调剂使用。组建全区蒙医医联体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开展蒙医药县乡村一体化管理,编写蒙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手册和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健康小药箱中加入蒙药等。

  今后,将继续积极完善蒙医药服务体系,发挥好蒙医药“五种资源”优势,加快推进蒙医药振兴发展。

打造以苗药为主的少数民族药品牌

贵州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 王忠

  近年来,贵州积极打造以苗药为主的少数民族药品牌,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有关情况如下:

  第一,深刻领会、认真落实国家对贵州工作的重要安排及部署。

  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部署要求,省委、省政府将少数民族医药融入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出台《关于支持苗药做大做强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成立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整合资金和政策,推动少数民族医药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依托良好资源要素,切实抓好少数民族医药产业体系建设。

  抓好少数民族药材产业保护和发展工作。结合丰富的少数民族药材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出台贵州省中医药保护发展及中药材产业扶贫相关规划和行动计划,将少数民族药材产业作为十大精准扶贫产业之一。

  抓好少数民族医药制造业扩量提质。一是建设一批大园区。围绕“一个核心、七个重点”规划布局,重点打造“贵阳新医药产业圈”核心聚集区,对具备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的七个地区集中力量重点支持。二是实施差别化、特色化、精准化政策。指导7家10亿元以上级少数民族制药企业制定“一企一策、精准施策”方案,把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48个品种列为重点培育对象。为全省少数民族药企业搭建科研平台,培育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苗药品种154个。三是大力扶持企业之间整合,形成大企业、龙头企业、大园区的集聚。截至2016年,我省少数民族医药制造业总产值366亿元,年均增速16.1%。

  加大少数民族医药产业招商引资和引才引智的开放吸纳力度。省政府组队到省外重点医药地区和百强药企开展招商推介,多次举办“贵州·北京大健康医药产业招商推介会”和贵州省苗医药发展国际论坛,建设“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苗药科研平台,引进国内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投资苗药产业。

  以后,我们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少数民族医药产业,为同步小康、健康中国、民族团结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藏医药传承发展培养人才

西藏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主任 王云亭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自治区藏医药人才培养工作得到全面加强,为传承发展藏医药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有关情况如下:

  第一,大力加强院校教育。

  西藏藏医学院是全国唯一单独设置的藏医药高等院校。经多次专业设置调整,基本形成了符合藏医药实际的专业体系,涵盖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教育,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办学层次日趋合理。2014年以来,共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220人,为基层输送藏医专业人才。

  同时,全区各级职业技术学院(校)加大藏医药人才培养力度。6个职业技术学校共培养4149名藏医药专业人员,有效缓解了基层藏医药技术人员短缺问题。

  第二,大力实施继续教育项目。

  2014年与全国同步实施了藏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十年来,西藏各级藏医机构借助国家、自治区和地市中医药继续教育和名老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等项目,共培训全区1.2万余名藏医药专业人员,共建有名老藏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5个(国家级25个、自治区级10个)。

  第三,积极开展师承教育。

  10年来,通过实施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共有36名继承人顺利出师,其中取得博士学位的有5人、硕士学位13人。

  西藏自治区有2名藏医医师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3名藏医医师被评为全国名中医。全区在编藏医药专业人员发展到2600余人,还有近千名民间藏医在基层个体行医。目前藏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健全、人才梯队趋于合理。

  全力加强藏医药人才教育培养,同时,健全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藏医药人才队伍,推动藏医药传承发展。

“中医入户”解决群众看病难

云南省绥江县委书记 杨淞

  2014年起,云南省绥江县积极开展以“中医入户”为重点的农村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采取“12231”工作方法,推动中医药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户,全力打造健康绥江。有关情况如下:

  第一,建立“一套机制”。在管理体系上,县设中医办(中医药推广应用办公室)、镇建一中心(预防保健及治未病管理中心)、村配宣传员、小组育骨干,确保层层有人抓、中医入到户。

  第二,送好“两本图册”。将常用中草药的形态特征、功能功效编印成《常见中草药识别挂图》,广泛收集彝医、苗医、民间医药验方,结合中医常见病防治处方,编印成《中医保健手册》,发放到每家每户,方便群众挂图识别、凭册应用。

  第三,建好“两个示范”。县镇建好中草药示范园、村组建好中草药示范户,实现“样板在身边、药柜在田间”。全县共创建7个示范园、1481户示范户,方便机关干部、小组骨干和群众进行鲜药识别、就近用药。

  第四,做实“三项保障”。一是体系保障。在距村卫生室5公里以上、覆盖800人或200户以上的片区增设卫生所,配齐中医和中药柜,其他片区设立中医咨询点;在苗族聚居区设立苗医咨询点,方便群众咨询就诊。县级医院强化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镇级医院严格按照“一站一区一馆一中心”标准,规范建设中医馆。二是政策保障。将中药报销比例从60%提高到95%,中医诊疗费从6元提高到9元,中医理疗纳入报销范围。三是培训保障。采取“医生教骨干、骨干带群众”方式开展中草药识别应用培训。

  第五,搞好“一项体检”。全面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和中医体质辨识,一人一档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教会群众根据体检结果预防和治疗疾病,根据体质进行调摄,做到有病早知、未病先防。

  通过近3年的努力,中医服务体系明显健全,中医推广应用程度大幅提高,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得到减轻,群众中医保健意识逐步增强。

  近3年的实践说明,在广大农村,包括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大有用武之地,能够做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就近寻医、就地取药”,推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推进“中医入户”,通过3~5年时间,基本构建起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七位一体”推动藏医药发展

青海金诃藏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多杰

  青海金诃藏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整合青海省藏医院、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青海大学藏医学院、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金诃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等藏医药优势资源组建组成。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形成“七位一体”多元化发展模式。有关情况如下:

  在医疗方面,坚持藏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专病专科专药建设。创建全国三级甲等民族医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推广藏医尿诊、药浴等60余种传统诊疗技术,目前为国家级重点专科最多的藏医院。

  在科研方面,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建设国家藏药研发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藏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编纂出版《藏医药大典》(60卷)、《四部医典曼唐大详解(藏汉)》(6卷)、《藏医药经典文献集成丛书》(105部),研发25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藏药新药。

  在教育方面,坚持以藏医药为主的指导思想,确立传统+现代、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高等院校教育,累计培养藏医药人才3000余人。编写出版近80种藏医学专业统编教材。

  在产业方面,坚持以质量求生存,着力打造品牌产品,为藏医药发展提供了动力。具备规模生产8大剂型58个品种的能力,2016年年产销量达4亿元。

  在文化方面,坚持依托深厚的藏医药文化底蕴,加快藏医药文化产业发展。

  在养生保健方面,坚持秉承藏医养生学原理,以藏医健康养生特色优势为依托,组织开展了全面系统的藏医养生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在对外交流方面,加强藏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藏医药走出去提供了拓展空间。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们深刻体会到,藏医医疗、科研、教育、文化、产业、养生保健、对外交流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以医疗为基础、科研为先导、教育为根本、产业为主体、文化为依托、大健康为方向、国际化为延伸的“七位一体”发展模式的建立,为落实国家政策、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推动藏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探索。

  下一步,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完善发展模式,促进藏医药事业发展,为各族人民生命健康服务,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高继明)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