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特别报道 | 他打造“全国乡村中医师3+3提升工程”,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实现“以一人带动一方”;他组建全国中医医院战略联盟,帮扶基层医院,探索公立中医医院改革新模式;他是2017年度顾氏和平奖获得者——

“公益院长”王耀献

时间:2017-11-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栗征

  编者按:11月22日,菲律宾顾氏和平奖基金会授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2017年度顾氏和平奖。该奖由菲律宾政治活动家赫梅尼亚诺·哈威尔·顾氏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创立,每年授予在科学研究、政治文化、文学艺术、医药卫生、慈善宗教、商业经济、国际事务等领域致力于促进人类和平、和谐,尊重人类生命与尊严,并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王耀献由于在中医药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绩,特别是坚持公益事业、惠及基层百姓的贡献,荣获这一殊荣。这是我国大陆医药卫生界第三次获得顾氏和平奖,也是中医药界第一次获奖。

王耀献发表获奖致辞。 赵琪/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是名副其实的“公益院长”。

  为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2015年,他启动“全国乡村中医师3+3提升工程”,迄今有133位基层中医师接受培训。学员的食宿和交通费用全部由东直门医院解决,总计超过300万元。为帮扶基层中医医院发展,2009年,他组建全国中医医院战略联盟。联盟内部设立专项科研基金,自2011年起,陆续向161家成员单位进行科研资助,总经费接近200万元。

  并不是有所人都理解王耀献的做法。有人对他培训乡医的举措冷嘲热讽,好像一和“乡村”沾上边,东直门医院就掉价了;有人说他组建中医医院战略联盟别有用心,好像每个成员单位交点钱,东直门医院就发财了;有时连自己医院的职工也不理解,医院搭钱做这些事,到底图个啥啊?

  在王耀献看来,公立医院必须担负起社会责任,把公益性使命摆在首位。“医务从业者做的就是行善的事。医者无德不立,医生这个职业,最需要的就是责任心和良心,要有济世情怀。对一个医院来说,善文化必不可少。”王耀献向大家解释,“通过这些公益行动,医院也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得百姓的口碑与认可,这些全都是医院宝贵的无形资产。”

  王耀献的理念与作为打动了顾氏和平奖基金会。11月22日,王耀献获颁2017年度顾氏和平奖。颁奖典礼邀请函上这样写道:“您所做的一切重要贡献和成就,使您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整个亚洲和国际社会,都成为他人效仿的典范。”

  乡村医生的领路人 “我自己掏钱也要把培训办下去”

  和王耀献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镇梅村卫生所所长郭光俊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2014年3月11日,郭光俊当选年度“中国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录制结束后,他感到有些疲惫,就在演播室里找了个座,坐下休息。

  “你认得我不认得?”突然间,身边传来问话声。郭光俊抬起头,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个中年男子。

  郭光俊并不认识来者,但听得出,对方操着跟自己一样的河南口音。上下打量着,眼尖的郭光俊发现他的工作服上印着几个字:东直门医院。心念一动,郭光俊脱口而出:“你是王耀献院长吧!”

  “是我。”

  郭光俊乐坏了,王耀献是自己老乡。在河南登封,当医生的都知道北京有个王耀献,是大医院的院长,没想到今天在这见着了。他有点好奇,大院长来找一个小所长,会说些什么?

  不解之缘就在这一刻结下。原来,王耀献是该次“中国最美乡村医生”的评委。在与乡村医生的接触中,他产生了帮扶基层的想法。提出申请后,分给东直门医院的帮扶对象正是郭光俊。

  郭光俊更高兴了,也很感动。他对王耀献说,“请一定来我们卫生所看看。”

  半年之后,王耀献真的来到郭光俊的卫生所,与他一同到来的,还有义诊专家团和50万元扶持资金。在梅村,王耀献被震撼到了,“我没想到,一个村卫生所能发挥这么大作用,一二百张床位,辐射十里八乡,服务人口达到10万。”恍惚间,王耀献觉得,穷好像不再可怕了,农民兄弟生病时只能听天由命的无力感也不可怕了,因为他看到了改善基层的希望。“培养一个村医,就能服务一方百姓。”他思索着,帮扶基层的核心是强基层,强基层的核心是强人才,只有基层医生的能力提高了,老百姓的健康才能有保障。培训乡村医生的想法,牢牢扎在王耀献的脑子里。

  东直门医院“全国乡村中医师3+3提升工程”应运而生。首届工程于2015年3月8日正式启动,65岁的郭光俊成为班里年龄最大的学员。

  所谓“3+3”,是指全程学习3年,集中培训3个月。这一模式的确定,经过了反复调研论证。王耀献带领团队成立专项培训管理办公室,在充分考虑乡村医生实际工作环境的基础上,量身定做培训大纲。在3个月集中培训阶段,既安排集中学习,也安排自选科室跟师学习。在此后3年的自学和实践阶段,每位学员都有私人定制的自学内容、实践应用和学术交流要求,并继续以多种形式跟师学习。

  王耀献本人也会给学员上课,他主讲肾脏病临床思维。“肾脏病专业性很强,学员们大多缺乏相关知识,我这门课要帮助他们入门。”王耀献说,“我要教诊断,也要教转诊。如果是严重的肾脏病,村卫生所处理不了,就要及时转诊,千万别耽误病人病情。”

  “3+3工程”已先后举办5届,来自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内蒙古以及重庆垫江、云南西双版纳、江西瑞金、云南鹤庆等9个省(自治区)83个偏远地区的133名基层医生接受培训。大多数学员的技能明显提升,得到患者认可。山东省济南市章丘第二人民医院的张璐经过培训后,日均门诊量从20人增加到70人。在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2名学员返回医院后很快晋升科室主任。

  如今,郭光俊的卫生所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辐射全市14个乡镇及周边省、县、市。在东直门医院的帮助下,他还创建起河南省第一座农村卫生室康复室,供村民尤其是残疾人免费进行正规系统的肢体功能康复锻炼。郭光俊和王耀献一直保持着联系,“我遇到什么问题会给王院长打电话,不管多晚他都会接,从来没挂过我的电话。”

  “这些学员的眼睛里总是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他们太需要学习了。给他们上课带来的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王耀献说,“培养乡村医生的意义太重大了,一定要持续下去。哪怕我自己掏钱,也要把培训办下去。”

  帮扶基层的改革家 “大专家可以给基层医院打工”

  内蒙古赤峰松山中蒙医院的医生王军龙是“3+3工程”最新一期的学员。来北京之前,他给自己定下目标:多学知识,提高技能,回去之后更好地服务更多的病患。来了一个多月,他给自己添加了一项新目标,希望促成两院之间更紧密的合作,让松山中蒙医院成为全国中医医院战略联盟的一员。

  “技术力量薄弱,人才断层严重,发展受到制约。”王耀献观察到,很多基层中医医院都存在这些问题。发挥东直门医院作为“国家队”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2009年,王耀献号召联合全国各级中医医院,组建起以东直门医院为核心的全国中医医院战略联盟。东直门医院与联盟成员单位在医疗、教学、科研、师承、管理等方面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且每年举办各级各类学习班、进修班、名老专家传承班和学术论坛,帮助成员单位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经过8年发展,联盟现有161家成员单位,覆盖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王耀献认为,扶持基层医疗机构是大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与不同基层医院的合作过程中,他敢为人先,创新探索出的不同改革模式,很多做法都与国家医改举措不谋而合。顾氏和平奖基金会评价他:在中医药发展中发挥出示范和带头作用,为中国医疗卫生改革作出突出贡献。

  提起通州模式,王耀献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不是因为东直门医院或者他自己得到了什么好处,而是因为太多百姓从中受益。

  北京市通州区地处京津冀交界。以往,通州没有一个上规模的中医院,百姓想寻求优质中医服务,只能乘车到北京市内,往返得几个小时。2011年,通州区中医院开始搬迁,希望能与有资历的大医院合作。王耀献看准了东直门医院能在通州这块沃土上发挥作用。然而,东直门医院是中央单位,通州区中医院是地方二级医院,如果在归属权问题上反复纠缠,合作遥遥无期。最终,双方确定把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所有权归地方政府,经营权交给东直门医院。2012年8月,通州区中医院正式挂牌东直门医院东区。短短一年内,通州区中医院的医疗业务和管理水平都取得长足进步,顺利通过三级医院等级评审。

  东直门医院没有向通州区中医院收取任何诸如“托管费”之类的费用。王耀献觉得,做一件造福百姓的事,不能有太强的功利心。“来过东直门医院的人都知道,其实医院内部空间很狭小。借助外部的空间,让专家走出去,服务更多百姓,这不是件好事吗?只要百姓有需要,东直门医院的大专家可以给基层医院打工。”王耀献斩钉截铁地说。

  如果说通州模式是大医院托管小医院的杰出范例,涿州模式则是公立医院改革和社会资本兴办非盈利性医疗机构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2010年,涿州市中医院资不抵债、近乎破产。当地政府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医院的改革发展,希望东直门医院能助一臂之力。投资人辗转找到王耀献时,王耀献只问了一句话,你办医院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百姓,可以谈;如果是为了挣钱,别找我。

  2011年3月6日,东直门医院河北涿州分院挂牌了。东直门医院承担人才、技术和管理投入。初期,王耀献派出专人担任执行院长和科主任。直到现在,每天早上,东直门医院门口停有一辆专车,把当天出诊的专家接到涿州,晚上再送回北京。在河北,到北京大医院挂不上号转而去涿州市中医院的大有人在。依托东直门医院的雄厚资源,涿州市中医院早已跃跻河北省县级中医院前十名。

  “有人说我有眼光,知道通州要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就在通州搞了东区,知道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就在涿州搞了分院。我哪有什么眼光啊,我做这些,从时间上算,都是走在国家战略政策之前。”王耀献说,“我的出发点,只有公益,没有其他。”

  “以德做药引”的践行者 “公益的事我会一直做下去”

  “东南西北寻医问药看中医首推东直门,望闻问切衷中参西求奇效以德做药引”这副楹联被分别镶嵌在东直门医院本部门诊楼入口和国际部进门大厅的立柱上,字体稳健灵动,线条刚中藏柔。楹联的撰写者正是王耀献。这副楹联时刻警醒着他,求是善行,不忘使命。“求是善行”也是他为东直门医院重新修订的院训。

  王耀献出身贫寒,3岁丧父,在乡里乡亲的帮衬下才得以上学读书。从小看尽了疾病带来的悲欢离合,他立志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1982年,他考入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迈出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毕业分配,王耀献如愿以偿。

  为更好服务病患,王耀献秉承着“来自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态度精研学术。他创新提出“辨机论治”理论,探索糖尿病肾络癥瘕聚散的三态四期学说,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肾络癥瘕聚散理论,为肾脏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古代先贤有云:“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对此,王耀献有一点不同看法。他认为,现如今,真正的上工应该善治“穷”病,让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而不是一味追求高、精、尖的医疗技术,要切实了解基层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而做到这一切,必须“以德做药引”。

  在与病患的朝夕相处中,王耀献渐渐认识到,作为一名医生,仅仅帮助患者解除躯体疾患的痛苦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很多疾病都不能从根上治愈。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心理因素越来越成为影响个人健康、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于是,他在救治患者身体病痛的同时开始关注对患者的精神调治。有的患者对于疾病非常紧张,甚至恐惧,显得特别焦虑,寝食不安,王耀献特别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这类患者的处方,并且积极向患者推荐健康生活方式、交际方式。他说,医生这个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不仅要有专业水平,还要有仁心、爱心、关切理解之心。

  面对病患的疾苦,王耀献总是尽心竭力。面对国家的灾难,他更是奋不顾身,彰显出医者“大爱无疆”的精神。2008年汶川“5·12”地震发生后,时任东直门医院副院长的王耀献第一时间向上级请战,着手组建医疗队。东直门医院医疗队开赴救灾前线后,他昼夜守在医院,每天无数次联络前线,指导救援。他发短信鼓励队员:“1%的希望,100%的努力,救死扶伤,永不言弃!”

  随着紧急救治工作的开展,重伤群众被转移至附近医院治疗,一线手术大夫的使命基本完成。王耀献带领医院内科骨干毅然赶赴灾区。当他到达灾区,见到医疗队队员时,所有人都热泪盈眶。根据灾情实际,王耀献对医疗队进行结构调整,转向内科和防疫为主,并代表东直门医院与德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及早开始灾后重建。

  灾难无情人有情。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房山区中医医院受灾严重,一楼整层被水淹没。得知消息后,王耀献迅速组织医院职工捐款,将79.95万元现金送到房山。“其实凑个80万整数很容易,不差那点钱。但这79.95万是全院职工你一点我一点拿出来的,如果凑成整数,意思就变了。”王耀献说,这是医院善文化的体现。他觉得,没有善文化,一个医院绝对发展不好。他给东直门医院定下三条“院策”:人才第一战略,医教研三位一体,公益中求效益。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我帮助病人,赢得病人口碑;我帮助学生,学生把学术传承下去;我帮助基层医院,基层医院替东直门医院扬名。何乐而不为呢?”王耀献说,“我这人认死理,公益的事我会一直做下去。”

>>>>短评

世界认可造福基层百姓健康的中医力量

  继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又一位中医药人获颁国际大奖。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再次站上世界舞台中心,熠熠发光。

  与诺贝尔奖不同,顾氏和平奖关注王耀献学术成就的同时,还突出肯定他对医疗卫生改革的探索,嘉奖他致力于提升基层医疗人员服务水平、惠及基层百姓的不懈努力。可见,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得到广泛认可后,其为解决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作出的贡献也越来越为世人所熟知。

  中医药具有治疗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保健康复效果独特等优势,能够在医改中放大惠民效果。中国在短时间内织起全世界最大的全民基本医保网,并以较低投入获得较高收益,中医药功不可没。面对共同的人类健康新挑战,中国的经验堪为世界各国借鉴。

  王耀献在获奖致辞中提到,顾氏和平奖的“和”字,在中医理论中是一个重要概念。中医治病需调和阴阳,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亦需要“和”的理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不仅在维护世界人民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对促进文明互鉴产生积极影响。

  中医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医药为各国人民健康福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贡献,或许还只是冰山一角。(记者栗征)

(责任编辑:朱蕗鋆)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