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聚焦

三七“无地可种论”不科学

时间:2017-12-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中药材天地网供稿)

六五”期间全国三七产量情况

  名贵药材三七,不经意间陷入了一场关乎兴亡继绝的危机。有业界人士预测,若不尽快纾困,5到10年内,一场“三七荒”或将无可避免。笔者翻阅本草古籍,研究认为,此种说法并不科学。

三七陷入“无地可种论”

  “无地可种论”的观点认为:三七受制于“连作障碍”。由于三七的生物特性,种过三七的土地,不能贸然再次种植,否则易发生病害,甚至造成绝收。这些因素客观上造成了适宜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在现有种植模式下,从2016年开始十年内,云南可能出现三七用地荒。从目前情况看,这个时点可能提前到2020年左右。如果出现三七荒,众多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成药将成为无源之水。

  果真如此,三七将贵如黄金,犹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都是世之绝品,无价之宝。

  的确,三七像很多中药材,如人参、黄连、黄芪、生地、桔梗等一样,不能重茬。

云南不是唯一产区

  细观三七的道地产区沿革,广西是原产地。

  李时珍认为,三七“生广西南丹诸州番洞深山中”。此处南丹为广西南丹县,距云南文山约700千米。所谓诸州,应指广西南部区域。

  中国清代植物学专著《植物名实图考》提出:三七,“余闻田州至多”。此处田州指广西百色田阳县。

  相关献记能说明:野生三七400多年前在广西被发现且广泛分布。广西历史上50~100年前三七家种成功,被认为地道。

  根据古文献推断:历史上,三七在广西南部几个州都有成功的种植历史,而且地域范围广阔,家种三七持续了数百年。只是近二三十年才逐渐减种,可以说,广西种三七的产地土壤已经休耕到位了。

  这样,云南无地可种的三七药农,寻觅可种之地。顺理成章,轻车熟路,扎根广西,租地大规模种三七,看来是可行的。三七远走广西,只不过是认祖归宗。

  云南并不是三七的唯一产地,也不是仅仅云南的土地能够种三七。中药材界权威朱圣和主编的《中药材商品学》三七题目下,关于产地,这样介绍:主产于云南文山……广西靖西、睦边、百色等地。此外,四川、贵州、江西等省亦有生产。

  被奉为圭臬的《中药大辞典》指出:三七主要栽培于云南、广西,四川、湖北、江西等地有野生。

  原中国药材公司编著的《中国常用中药材》指出:三七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四川、湖南、贵州、福建、江西、湖北、浙江亦有少量引种。云南、广西,种植历史悠久,产量大,质量好,历史悠久。

 

“六五”期间全国三七产量占比

  尘封的数字会说话:在“八五”期间,广西也是三七的重要产地之一。看起来产量很小,其实当时社会需求只在300吨左右。

  1980~1985年,云南和广西的三七产量相比大致为2:1,还有贵州、四川、广东、湖南、湖北、江西都有家种产量,年不足10吨。1984年中药材市场放开,由于三七市场波动大,次产区和小产区逐渐被淘汰。云南得益于三七市场的集散功能和信息功能,经历三十年市场的洗礼,至今云南成为一家独大的三七产地。

  但是,从另一面我们看见,可种三七之地,历历可数。特别是广西、贵州、四川、江西都大有前景。

  所以,宣传十年内,三七就无地可种是不科学的。

需求为王

  三七活血化瘀,是防治当今富贵病的良药。各种普及宣传和推广手段,把三七从中药房的药斗子,送进寻常百姓家。于是,三七的年需求量,从2013年的七八千吨,三四年之间增长到高达2万多吨,三七粉功不可没,是三七需求增长的主角。但是,鉴于目前三七粉的普及程度,现在更需要开发高科技优质精品、绿色精品,服用方便,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这时,需求才能再上新台阶。

  三七产业良性健康发展几十年。那时,不刻意追求三七的天价。其实,天价毫无意义,追求三七有益于人民的健康长寿才是终极目的。不刻意迎合西方标准走向国际市场,三七一定会成为传统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典范。

  以上信息:如无备注说明,药材报价计价单位:元/千克

  (中药材天地网供稿)

  (责任编辑:高继明)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