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聚焦

古往今来,“鲜药”应用有特色

时间:2017-12-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群海

  “鲜药”指:刚采摘的新鲜中草药,是临床应用的基本药物之一。追溯医史,会明显地发现鲜药已融入中医药学起源和整个发展过程。从大量古代本草及方书文献中可窥见一斑,历代医家对鲜药区别于干药的特殊作用都有着精当的认识,对鲜药的运用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随着中医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所用鲜药品种日益增多,所适应的病证日趋广泛成熟,对鲜药特殊功效的认识亦更加深入透彻,从而形成了中医临床用药的一大特色亮点,厚植人心。

  两千多年前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生者尤良”的记载,此“生”字即是指“鲜”。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与《金匮要略》中应用鲜药治疗多种病症已很普遍,如《金匮要略》记载的百合地黄汤,用生地汁益心营、清血热。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二升渍,捣绞汁,尽服之”的记载,成为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大奖的思想理论源泉。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其用鲜蒲公英治恶刺的亲身体会,“以凫(蒲)公英草摘取根茎白汁涂之……手下则愈,痛亦即除,疮亦即差,不过十日寻得平复,此大神效”。宋代陈自明《妇人良方》载有著名方剂“四生丸”,以生荷叶、生艾叶、生侧柏叶、生地黄各等捣烂为丸,水煎服,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等热证。明代王肯堂编纂的《证治准绳·类方》中亦有不少鲜药组成的方剂,最著名的是“四汁饮”,以葡萄汁、生藕汁、生地黄汁、白蜜和匀冲服,治热淋、小便赤涩疼痛。

  伴随中医温病学说的形成,鲜药应用更趋广泛。温病学派创始人之一,清代的叶天士在其多年临床实践中,善用鲜荷叶、鲜莲子、鲜生地、鲜菖蒲根等治暑邪,且收屡验屡效之功。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里的“清络饮”用鲜荷叶、鲜金银花、鲜竹叶、西瓜翠衣等治暑温发汗后余邪未解。清代雷丰《时病论》用鲜石斛、鲜生地、鲜麦冬、参叶等治温病以清热保津,用鲜芦根等凉解里热,用鲜菖蒲等祛热宣窍。

  清末民初之后,中医临床应用鲜药进入鼎盛时期,所用鲜药品种达四十余种,鲜药的学术思想各有建树。新中国成立前后北京四大名医肖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尤为推崇鲜药。他们的处方中常有两三味鲜药,使用得心应手,疗效甚佳。肖龙友擅长根据不同季节不同证候运用鲜药,取鲜药的生发之气以提高疗效。孔伯华认为鲜药具有芳香通窍、除秽通达的性能,对用之以治疗急性热病极有心得。施今墨用鲜药,“取其清新之气,清暑生津力强”。20世纪50年代河北石家庄地区流行性脑炎暴发,以施今墨为专家组长的医疗队以鲜白茅根为主配合他药治疗,取得极佳疗效;在此期间,很值得一提的是,河北著名中医专家郭可明善用鲜药,巧用中药“加减白虎汤”,创造了乙脑治疗的奇迹。(王群海)

  (责任编辑:高继明)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