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坚持文化自信 促进中医药“三好”

时间:2018-01-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何清湖 曹淼

  •中医区别于其他传统医学、区别于现代医学,是因为中医有其独特的文化属性。作为中医传承与发展的主体,中医人对中医文化的自信是确保中医传承的脚步不停、发展的步伐不乱的主要精神力量,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的精神保障。

  •中医的文化自信就是要理性、客观地认识中医,就是要求中医人在认识、评价中医时,如实地评价中医的文化价值、历史地位、现实作用。同时还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在确保中医核心理论、基本方法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地吸收现代医学的优秀部分。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就要有新气象、新发展,这是对全社会各行各业提出的新要求。中医药事业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备至的民族事业,要有更高要求。早在2015年底习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时提到“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从事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管理、产业、国际交流等相关工作的中医人,是完成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殷殷嘱托的主体力量。

  传承发展 坚持文化自信

  要促进新时代中医药的“三好”,首要是坚持中医文化自信。中医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中医人要树立起高度的中医文化自信,树立高度的中医文化自信是促进中医文化繁荣兴盛的关键一步。

  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具体到中医文化自信,笔者认为就是中华民族认同和肯定中医药的内在价值,对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有坚定信念,对中医药的优势和不足有正确认识。

  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文化就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代以来,世界各民族不断互相了解或冲突,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进行快速转变。享廷顿阐述了“文明冲突论”,认识到人们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意识形态、政治或经济,而在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文明,就是因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中医区别于其他传统医学、区别于现代医学,也是因为中医有其独特的文化属性。作为中医传承与发展的主体,中医人对中医文化的自信是确保中医传承的脚步不停、发展的步伐不乱的主要精神力量,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的精神保障。

  文化自信包含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医人的文化自信包含了对中医文化的认同和肯定,包含了对追求成为“上工”“大医”目标的认同和肯定,也就会在具体的实践中以“不治已病治未病”“大医精诚”的精神要求自己。所以中医文化自信指引着中医人前进的方向,给中医人提供了精神动力。

  博采众长 发挥特色优势

  中医吸纳了中华文化的许多哲学智慧,有些哲学智慧通过中医消化吸收、主动创造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如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天人合一”“中和”等都融入到了中医的血脉之中。如“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人生的理想境界。

  中医发展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提出了顺应自然的防病治病原则,并将“天人合一”具体化到中医的各方面,如在指导睡眠时提出根据季节变化,春秋季应“早睡早起”、夏季应“晚睡早起”、冬季应“早睡晚起”的具体措施,不同地域、不同饮食习惯要有不同养生方法等,中医将其具体化到饮食、起居、治疗等方方面面。

  再如“中和”观,“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天地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是宇宙的最高法则。中医继承和发展了“中和”理论。中医认为生理状态是“阴阳调和”,发生疾病时“阴阳失和”,诊断就是“察其不和”,治疗则要“和其不和”。中医对“和”的理解和追求贯穿防病治病的始终。动、静也是一对重要的哲学概念。中国古代哲学认为运动变化是世界的普遍事实,承认运动的普遍性、绝对性和永恒性。中医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动静观,坚持生命体的动静统一观。在养生中强调动以养形,认为形体缺乏运动,“久坐”“久卧”会导致气血郁滞,久则损寿,同时也强调静也养神,要尽量做到内心“恬淡虚无”。而且认为形体要动、但动须有节;心神要静,但静中有动。

  中医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方法、基本原理与中医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笔者认为可称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医化”,正是有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医化,才总结提炼出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在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指引下,通过自身经验的积累,提炼总结出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的医学理论体系理、法、方、药十分完备,发现和总结了许多自然及人体规律。如中医总结的四季寒热温凉依次变化,人体腠理开闭阴阳之气亦随之变化的规律,只要人还生活在有四季的大环境里,这个规律就不会变。正是有丰富完备、行之有效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药才足以自立于世界医药之林,中医药才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中医药几千年防病治病的实践经验,凝聚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中,更凝聚在中华民族饮食、起居、语言、服饰的方方面面,如南方有煲汤养生的文化,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 “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等耳熟能详的民俗谚语。中医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表现在发展出了一整套完整的以自然、非侵入性疗法为主的防病治病方法,如中药汤剂、食疗、推拿、艾灸、刮痧、导引、音乐。这些疗法都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操作方法,代代相传,行之有效,甚至不断发展分化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开放包容 建立理性认知

  文化自信包含能够正确地看待、理解自身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在看待、理解中医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上。目空一切的自傲和畏首畏尾的自卑都不是文化自信。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我们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医药的价值和地位,采取开放包容的心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好地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目前中医药发展处在历史的快车道上,党中央对中医药的重视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但是有部分丧失中医文化自信的中医从业人员、对“科学”理解偏执的中医批评者,对中医一概否定,认为中医的理论模型简单粗放、论证方式有近玄学,无法通过形式逻辑检验;中医的概念内涵外延不清、未有明晰界定;中医临床过于依靠医家的个人总结的经验,而非严谨设计的临床实验和循证医学证据;中医的疗效判断标准不一,无法通过随机双盲实验验证。这是一种对中医的偏见,是以现代医学作为唯一的、绝对正确的标尺来为来源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中医进行规量,其结果自然是中医错漏百出、一无是处。我们必须认识到医学的复杂性,医学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医的理论体系、实践经验不同于现代医学不代表中医就是错的。中医人要树立文化自信就要自觉摒弃这种偏见,并挺起胸膛对这种偏见予以回击。

  人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深刻认识往往是在与异质文化不断交流、不断碰撞的过程中出现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在与世界各民族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过程中,以理性和客观的精神、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中国是民族的大熔炉,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融的中华民族,中国也是文化的熔炉,不断吸吸纳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形成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就是在保持自身独特性不丢失的情况下,以理性客观的精神、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各国优秀文化为己用。中医的文化自信也是如此,要理性与客观地认识中医,就是要求中医人在认识、评价中医时,如实地评价中医的文化价值、历史地位、现实作用。同时还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地吸收现代医学的优秀部分,在确保中医核心理论、基本方法不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诊断、评价和治疗方法。

  植根临床 遵循中医发展规律

  中医药深植于中华文化,同时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对中医经典的深刻领悟是中医临床疗效的保证。中医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受承于道家;《黄帝内经》中对于“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对“和”的不懈追求浸染自儒家;中医阴阳、五行等理论取法于阴阳家;中医的治则治法颇相通于兵家。

  培养中医文化自信要加强对中医经典的学习。总体而言,中医是一门特别强调经验的医学,中医相对现代医学而言更重视经验,但不等于说中医是一门只由经验组成的医学。如果单纯只有经验,中医充其量只是个人经验不断累加,并不能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流传千年。中医是得益于历代医家反反复复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通过不断总结、提炼形成了自身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中中医经典就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承载。学习经典并不是为了崇古、时时事事以古人为准绳,而是为了以古人为师,体会古人在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运用已有哲学思想进行总结和提炼实际经验的思维方式。通过对《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进行学习,有了对中华文化更深入的了解、体悟,可以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也有利于提升临床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医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对中医的定位做了准确的描述。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和特点考察,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最基本的特点,即客观认识自然现象,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历史继承性。以实践而论,中医学源于防病治病的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抽象概括升华到理论(诸如藏象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然后又运用理论进一步指导医疗实践活动,中医有自然科学的属性是无疑的。中医所采用的思维方式、理论模型、论证方法从古代发展而来,与现代科学范式有很大不同这也是事实,这种范式的不同,与中医采取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框架不同、医学自身的复杂性,以及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中医从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问世,到张仲景的《伤寒论》创立辨证论治体系,到金元四大家展开的理论争鸣,再到明清以后温病学说崛起,再到现在与现代医学的不断碰撞、交流、结合,中医的发展从没有停滞,而是一直在中国独特的大环境下不断发展,认识到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对理解中医为何科学、为何有自信有巨大帮助。

  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岁月洗礼中传承不断,在接受西方医学巨大冲击时仍屹立不倒,凭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疗效。有疗效、对人们防病治病有作用,是中医药持续存在和不断发展的前提。笔者一直强调中医药人才培养应该“早临床、多临床、反反复复临床”。中医的临床有效性,是对中医“不科学”、中医“历史虚无主义”的最好反击,通过不断临床提高中医疗效的实在感知,认识到中医的临床有效性,是培养中医文化自信的重要法宝。

  中医人要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完成自己的“中医梦”,就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的要求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坚持中医文化自信,中医药必然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焕发出更大的光彩。(何清湖 曹淼)

(责任编辑:郭昱彤)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