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3年前,两位中医共同发起“铿锵中医行”学术沙龙,围绕如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组织临床中医专家,每月就不同主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

一群临床中医人的学术“铿锵行”

时间:2018-01-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栗征

  经旁人提醒,北京慈方中医馆馆主贾海忠方才意识到,他倡议发起的“铿锵中医行”已经持续了整整3年。三载岁月,置于某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或许并不漫长,但对于一个纯粹的中医学术沙龙活动而言,3年坚守,殊为不易。

  3年前,贾海忠还是中日友好医院的主任医师。毕业季,他参与中医学专业研究生答辩。审阅论文时,他发现,有不少选题不切合临床实际,不能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此深感忧虑。一次,贾海忠与多年好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赵进喜谈起此事,身为博士生导师的赵进喜也深感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存在不足,很有必要发出声音,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赵进喜向贾海忠发出邀请:“你来给学生们讲一讲如何学习中医吧。”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东直门医院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一个中医学术沙龙应运而生。赵进喜为这项活动取名为“铿锵中医行”。所谓“铿锵”,意指为中医发声响亮而激越,更有学术争鸣之意,还寓意着中医药事业迅猛发展之势。接受邀请时,贾海忠本以为讲一两次也就完了,没想到这一讲就是3年。

  铿锵中医 自由争鸣

  “铿锵中医行”活动每月举办一期。赵进喜和贾海忠会提前确定每期的讨论主题,由赵进喜邀请在该领域确有建树的3~5名中医专家参与讨论。3年来,受邀参加“铿锵中医行”沙龙的专家不下百位。

  为使沙龙与临床疗效紧密结合,赵进喜请来的专家,大多是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中医医师。

  免费听一线专家的真知灼见,这样难得的机会谁愿意错过?“铿锵中医行”的活动场地是东直门医院教学楼4层的会议室,空间有限,赵进喜不做公开宣传,只在师门内部通知。饶是如此,会议室还是总被挤得满满当当。

  刘轶凡是赵进喜带的一年级研究生,他参加了20多期“铿锵中医行”活动。第一次参加,他就被震撼到了:“不同专家从不同角度论述,你会发现很多闪光点。”专家们师承不同,观点交锋在所难免。这正是“铿锵中医行”的目的之所在——博采众长,指导临床,促进中医学术繁荣。

  有一次讨论的主题是“如何理解体质学说”,现场气氛相当热烈。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张惠敏讲自己的老师、国医大师王琦的“九种体质学说”,东直门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张洪钧讲“五运六气体质学说”,赵进喜讲源自《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体质学说”。多种体质分类方法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学生们听着特别过瘾。“我们不是要争论谁对谁错,而是要集思广益,拓展临床思维。”赵进喜说,“对于不同的体质学说,应根据临床实际灵活掌握、综合应用,这是我们的共识。”

  疗效为本 聚焦临床

  “铿锵中医行”的初衷是培养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每次讨论自然紧紧围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这一中心议题。赵进喜认为,“熟读经典勤临床,多拜名师悟性强”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铿锵中医行”最初两期的主题被他定为“如何学好中医经典”和“如何学习名师经验”。

  “读经典时要慢慢思考、分析,然后去临床,带着临床的问题回到经典,再思考,如此反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微创治疗科主任黄金昶参加了第一期“铿锵中医行”,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将阅读经典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经验。“以胸腹水治疗为例,最早我们用补气、利尿的药物,效果不理想。所以就回到经典中,《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讲‘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好多患者放出来的胸水特别清淡,那就是‘寒’,我就想到可以用热药来治疗胸水。经过临床实践,用温阳的药或者用艾灸治疗胸水,疗效明显提高。”

  “如何发挥中医外治优势”“如何用好经方”“如何把辨病辨证相结合”“如何用好古人成方”……“铿锵中医行”的主题五花八门,但无一例外都是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赵进喜还设计过“如何多读杂书”这样的题目。他认为,要学好中医,必须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仅读中医专业书,终究只能体会林中草木的茂盛而无法俯瞰众山的跌宕起伏。”于是,他请来专家,讨论如何通过阅读非专业书籍来启发中医临床思维。大家从哲学谈到历史,从音乐谈到绘画,从《红楼梦》谈到《孙子兵法》,氛围轻松愉悦。不过作总结时,赵进喜还是严肃地要求学生:“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进而养成一种研究精神,不要以一种娱乐的态度去读,最好是结合临床来学习,力透纸背,这样才能领会更深刻的内容。”

  取长补短 教学相长

  刘轶凡印象最深刻的一期“铿锵中医行”讨论的主题是“如何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听到各位专家探讨如何运用中医的思路辨证使用西药时,他感觉自己的思路“砰”的一下炸开了。

  “早在民国时期,张锡纯就做过所谓‘西药中用’的尝试。在当今的临床实践中,中西药并用的情况屡见不鲜,从中医思维出发去认识西药,对诊疗有很大帮助。”刘轶凡还清楚记得当时贾海忠的发言内容,“贾老师讲如何通过了解西药的药理及不良反应推导出西药的寒热性质,如何通过了解药物对主治疾病之外的适应症来反推西药在中医体系中的主治功效,非常有启发。在中医辨证思维的指导下去使用西药,可能会使西药发挥出更好的疗效。”

  每次“铿锵中医行”活动结束后,赵进喜会安排研究生把录音整理成文稿。《环球中医药》杂志特别开设专栏,刊载讨论文稿。刘轶凡的同学黄晓强觉得,整理文稿的过程让自己受益良多。他第一次整理的文稿,主题是“如何对《医林改错》取其精华”。“都说‘医林改错,越改越错’,之前我并不知道错在哪。”黄晓强说,“系统地读了一遍《医林改错》,我才知道,解剖基础是错的,然而方子是有效的,这个现象很值得我们思考。”

  对于刘轶凡和黄晓强来说,“铿锵中医行”是院校教育和住院医师规培之外最有益的学习途径。对于各位专家而言,“铿锵中医行”也提供了一个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难得机会。

  有一次讨论“如何运用中医多种疗法”,贾海忠提起,很多看似普通的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同样能够治病。比如呼吸,嘘一口气,最简单的一个动作,胸腔、腹部、腰部全都得到放松,可以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赵进喜受到启发,总结出一套舒畅心情的动作:首先扩胸、然后叩膻中,再点中脘,最后就是疏肝理气一声“嘘”。用于临床,效果很好。

  2017年底,《环球中医药》杂志的“铿锵中医行”专栏入选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出版单位优秀宣传作品。得到认可,赵进喜备受鼓舞。“专家们来参加活动,谁都没拿过一分钱。大家都是热爱中医,希望为中医学术的发展作一点贡献。”他不无感慨地说,“‘铿锵中医行’已经3年了,希望它能一直坚持下去,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记者手记:中医教育莫远离临床

 

  国医大师李今庸曾就中医教育问题撰写一份建言,上呈教育部。文中,他痛陈“大批硕士生、博士生不会看病”这一令人尴尬的事实。对“中医教育脱离临床”的批判不是什么新鲜事,近几年,很多中医药高等院校已经采取不同措施,加强教学与临床的结合,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稳步开展也使得研究生能够更早接触临床。然而,高水平临床中医师仍处于紧缺状态,阻碍着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

  “铿锵中医行”学术沙龙,正是以培养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为目标。采写期间,并非中医专业出身的笔者旁听活动时,闻各位专家论古谈今,亦觉收获颇丰,更醉心于现场轻松而又不失热烈的学术氛围。观察在场的年轻学子们,眼神中流露出对偶像的崇拜。

  可以看出,他们在“铿锵中医行”中所收获的,不只是某种治病良方,也不仅是中医临床思维,还有对于中医的热爱与激情,对于身为中医人的骄傲与自豪。

  2016年末,刘延东副总理与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座谈时强调,要加强“通人文、读经典、重临床、强能力”的综合教育。纵观“铿锵中医行”历次主题,皆未离开这12个字。一个不带任何功利性质的中医学术沙龙,在各方支持下,走到今天实属不易。衷心希望更多有志之士参与其中,类似的活动不断涌现,从而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让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责任编辑:赵丹)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