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聚焦

白首乌主要产自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它有补益之实,有食品之通路,前景广阔。近年来,滨海白首乌已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

滨海白首乌:县域经济新亮色

时间:2018-03-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本报记者 黄心 通讯员 姜琰

    2月末的苏北已露春意。由于今年春节晚至的缘故,农业生产秩序尚未完全恢复,但江苏省滨海县滨海港经济区的白首乌种植户毕正梅已“摩拳擦掌”,对2018年的种植充满期待。她介绍,“2017年白首乌有个好收成。我家种了2亩多地白首乌,产出了2000公斤白首乌,合作社以6元每公斤的价格收购,在白首乌加工企业上班2000多元一个月,年收入近4万元,这在苏北农村不是小数目。”

  毕正梅通过种植白首乌致富是滨海县推动“首乌兴县”的一个映射,是滨海白首乌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依托悠久的种植历史

  白首乌是一种传统的滋补中药材。白首乌系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耳叶牛皮消、隔山牛皮消、戟叶牛皮消等植物的块根。其味甘、苦,性微温,历史上用作补益性中药,古代医家视为养生防老的珍品,有养血益肝、乌黑须发及益寿等功效。

  目前,最常用的白首乌来源为耳叶牛皮消,主产于江苏滨海,滨海县为道地产区,以栽培为主。滨海县沿海地区古为黄河故道,由黄河夹带的黄土高原沙土冲积而成,海岸为侵蚀性地域,海洋性气候,昼夜温差很大,其生态环境的综合因素形成了适宜白首乌生长发育的自然环境条件。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首乌粉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华文介绍,滨海当地的白首乌种植历史已有200余年。据《阜宁县志》记载(滨海县原属阜宁县),早在18世纪末,该县东北乡人用种植的白首乌制成粉,进贡朝廷。《滨海县志》记载,在清咸丰年间,境内就有农民种植白首乌,加工首乌粉,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并世代传承、沿种不息。中国白首乌产量的90%出自江苏省滨海县,为全国之最,该县是中国唯一的白首乌之乡。

成为富民增收特色产业

  白首乌与何首乌有别,虽然历代本草典籍对白首乌多有记载,但目前白首乌并未被列入药典。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滨海白首乌”有关问题的复函指出,根据《食品安全法》和《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的规定,同意江苏省卫生厅将“滨海白首乌”作为有传统食用习惯的普通食品管理的意见。

  滨海县将白首乌产业定位为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滨海县专门成立了滨海白首乌产业化领导小组,制定“首乌兴县”战略,积极鼓励兴办白首乌龙头加工企业。

  盐城市特产商会会长陈长荣介绍,滨海县组建了江苏省白首乌产业协会,采取“协会+地理标志+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2010年“滨海白首乌”获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目前,滨海白首乌的种植面积超过1.5万亩,白首乌种植模式已从分散种植转变为自发性的农业合作社抱团种植。毕正梅说,“村民带地加入合作社,种苗、肥料由合作社统一发放,合作社统一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以订单保护价收购白首乌,使得种植户的收入非常稳定。”

  陈华文认为,政府对于白首乌产业的支持力度也更大了,“以前农委会对白首乌种植户给予200元一亩的经济补助,并帮扶修建农业基础设施,现在政府对白首乌的产业支持是全方位的,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商务合作对接、品牌宣传等帮助,尤其在销售方面的政府助力更大了。”

  近几年,滨海县鲜白首乌价格稳中有升,亩产值超过4000元,产出效益比大宗农作物高1~2倍,每年使1万农户人均增收1120元。经加工后的白首乌制品一般可增值3~5倍以上,产业年创产值3亿元以上,利税5000万以上。

不负“垄断性”资源优势

  滨海县白首乌产业具有资源的垄断性和较大的综合开发潜力。

  据了解,几年前,滨海白首乌大多出口韩国。在韩国,白首乌作为一种保健食材被编入食品法典,以白首乌为原料可以加工成用于改善更年期综合征、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品,具有3000亿韩元市场规模。目前,白首乌的国内市场也在不断拓展。滨海县已建立起滨海果老、盐城陈氏食品等22个白首乌加工企业。首乌产品已由过去单一的首乌粉发展到首乌速溶粉、首乌片、首乌干条、首乌茶、首乌保健酒等20多个系列产品。相关企业也正以白首乌为切入点,发展中药材种植、做大药食同源品种产业。(黄心 姜琰)

  链接:白首乌

  白首乌是一种传统的滋补中药材,盛产于江苏、山东、辽宁等地,主要含有甾体类化合物、多糖、苯乙酮和多种挥发油等成分。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已成为近几年研究热点,从相关申报专利情况看, 目前已开始重视其功能应用,包括新药制剂、保健食品、保健饮料等产品的开发。

  (M)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