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结合民营医院实际,探索传承发展中医药新路径

时间:2018-04-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郭飞 陈伟民

  •民营医院应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在中医业务建设方面,要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持续提高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能力。同时,也应注重延伸服务领域,推动实行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维护的新概念,逐步实现各类人群健康管理的全覆盖,从而创新中医诊疗养生服务模式。

  •应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医药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中,在诊疗行为、服务方式、言语仪表、教学传承以及特定礼仪等方面,形成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文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我们作为民营综合医院的中医医疗工作者,感到无比振奋与鼓舞。结合浙江义乌復元私立医院的发展实践,深深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中医药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必将指引着中医药事业走向新时代。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民营医院应结合自身情况,探索传承发展中医药的新路径。

  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进一步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知识宣教与咨询服务。如坚持每月1~2次的下乡义诊、送医到企业;每月2次在院内举行全院性“健康大讲堂”,各病区每周一次健康宣教小讲课;医院与市电视台联合举办《健康养生》栏目等。在这些活动中,中医药参加人员与活动内容均占较大比例。我院近5年累计开展中医药保健知识讲座与咨询78场次,听众或接受义诊共达7000余人次。

  加强中西医科室临床协作,加大中医查房与中医会诊的力度,将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各临床科室。坚持推行中西医共同参与会诊病人与病例讨论制度;针对中医药具有优势的病种,及时制定《中医药诊疗方案》。

  尽快建立中西医融合通道。在综合性医院,中西医必须紧密而有机地融合。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着眼于疗效,因此疗效是中西医融合的切入点。除了技术融合,中西医的融合还应体现在思维融合上。中医和西医都应从过去的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整合医学等新概念的提出,为中西医的理论融合与互用奠定了基础。由于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开始应用,不仅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为中西医学科进一步交叉、渗透、融合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

  积极开展中医疗法与剂型的传承创新,如在寒冷季节开展中药(研粉)泡脚疗法;对胆石症、乳腺增生、肠梗阻、术后盗汗等病人予以局部贴敷疗法;在湿温梅雨季节,制作“化湿香囊”;亚健康调理熬制四季膏方等。在中药管理方面强调服务意识,如医院与邮政速递公司合作开展“代煎中药免费递送上门”服务项目。这都是探索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新尝试。

  发扬特色优势,创新民营综合性医院中医药服务模式。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民营医疗机构与当地公立医疗机构相比,在人才、设备、技术、基础设施方面尚有一定差距。因此,民营医院应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在中医业务建设方面,要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持续提高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能力。同时,也应注重延伸服务领域,推动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维护,积极开展治未病、康复保健、老年病与慢病管理等,逐步实现各类人群健康管理的全覆盖,从而创新中医诊疗养生服务模式。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多数民营医院面临严重的人才缺乏,尤其是中医药技术骨干的缺乏,高职称、高学历的中医药人才很少愿意加盟民营医院。所以民营医院中医药传承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人才队伍建设。

  以义乌復元私立医院为例,医院目前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共19人,中药技术人员20人。在职称晋升、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医院应该向中医药人员倾斜。并且,应积极开展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并通过师承等方式,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提高中医药技术水平,积极打造“名院名科名医”平台。

  另外,还应组织开展西医和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指导非中医人员正确应用中医适宜技术和中成药,培养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的兴趣。比如,2013年下半年,在院内开设了“中医药基础知识学习班”,由本院两位专家教授讲课,共30余学时。在此基础上,2014年初报经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由浙江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专门在本院设立“西学中”班,同年6月正式开班,32名学员均为各科室的西医骨干人员。

  2013年,义乌復元私立医院成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作为该校教学医院中的首家民营医院,义乌復元私立医院与浙江中医药大学陆续实施了“共建实验室计划”“科研支持计划”“学科帮扶计划”“优秀师生奖励基金”等一系列互惠共赢的合作项目。下一步,医院计划充分利用教学医院的平台,在民营医院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播

  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宣传的支持力度。开展中医药科普文化宣传,引导人民群众更系统、全面地认识中医药,自觉接受中医体质辨识、中医经络检测、中医健康指导等,通过各种调理干预措施,提高慢性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促进健康。对于中医药的支持,不仅仅限于政策上,建议地方政府可承受的范围内,对所属医疗机构、卫生单位、教育机构在中医药教育、宣传等方面给予专项财政补助和奖励,并将费用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管理。

  同时,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医药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中,在诊疗行为、服务方式、言语仪表、教学传承以及特定礼仪等方面,形成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文化。在全院门诊、中医病房、中药房和文化长廊等区域的设施和内部装修,以及各种标识、科室简介等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风格与特色。

  另外,可以倡导并实践“中医药送健康”的做法。在特定节日,制作有特色的中药礼品盒、小瓶膏方与香囊等小礼物,赠送给部分病人,或供病人自费选购,用于馈赠亲友、探望师长等。(郭飞 陈伟民)

(A)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