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在实践中感悟中医药的魅力

——一个基层西医大夫的中医路

时间:2018-05-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李卫中

  中医药在群众的健康意识中有着重要位置,近年在党和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广大一线临床医务工作者对中医药的学习热情不断升温,笔者身为西医,起步于县办卫校培训、全日制西医卫校医士班,自学了中医大专、本科的课程,由乡村赤脚医生、镇中心卫生院西医士、县医院内科医师、主治医师,到副主任、主任医师,完成了一个草根医生的成长历程。回眸38年的临床实践之路,我对医学的理解不断地发生变化,对中医药也由最初的轻视、甚至排斥,到逐渐认识、接纳,继而到热爱、痴迷的地步,我将我的感受与同道分享。

  初识学浅 优劣难辨

  笔者少时正值文革时期,草草读完中学,18岁进入县办卫校,接受了半年的西医卫生员级别的培训,时值县医院有北京等地下放的医生任课,虽然用一些简陋教具如人体骨骼标本、动物的内脏等生理解剖学讲授,但直观生动、浅显易懂,学习了抗生素杀灭细菌、阑尾炎手术切除等内容,对西医的最初印象是科学,学习过程中也接触了一点儿针灸等中医知识,但因其生涩抽象,初学便生疑虑,对中医药的初始印象就失真了,于是便对中医药不屑一顾。那时的我认为诊脉、针灸等是糊弄人,中医药理论抽象、界限模糊、阴阳五行、脏象学说等玄奥似迷信成分,中医药的临床实践无统一标准,同一病症,张医说热、李医言寒,诸如此类便对中医药产生偏见,甚至排斥。具体在诊疗过程中,反对同一患者同时运用中、西药。对医学期刊中关于中医药成功经验报道将信将疑,对中医药的诊疗方法无认同感,时不时对中医药的人和事凭直观或带着偏见妄加评论,亦不乏诋毁。

  学习做云梯 高度拓视野

  我在乡镇中心卫生院工作5年后选调进县人民医院内科工作,为适应新工作环境,在软、硬件相对好的情况下,努力开展业务自学,刻苦钻研,在反复的学习、实践、思考中开始认识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性,对医学心理学、心身医学、老年医学及中医学进行较深入学习,恰逢开展中医学历教育自学考试的机遇,历经数年中医专、本科的系统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核心中体现出的大医学观、人文性、哲学辩证体系与思维方法及对各科病症辨治方证的博大精深,激发了我探究学习中医学的兴趣,对中医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医学的视野有了一定的拓展,重新审视中医学,认识到自己原来以前对中医药的理论、方法与临床实践的种种认识与评价是无知与偏见。

  疗效纠偏见 实践验真伪

  在基层内科临床38年、40万例次诊疗实践中,经常遇到许多西医无能为力的疑难重症,经过中医药的诊疗,竟然不可思议地缓解甚至痊愈了。诸多常见病、慢性病、疑难危重病,如慢性胃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面瘫、退行性骨关节炎、慢阻肺、难治性心衰、失代偿期肝硬化、慢性肾病、晚期肿瘤等以中医药为主诊治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实践是检验优劣、真伪的标准、疗效是硬道理。

  在基层运用中医药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便利的条件,患者诊治低成本与治疗高依从性为临床实践奠定了广阔的平台。鲜活生动的诊疗病例事实坚定了学习探索中医药临床实践的信心,比如,一剂大黄甘草散治愈了先后转诊数家大小医院、6次胃镜检查、反复呕吐治疗无效的患者。众多的回头患者与不断增多慕名而来的就诊者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服务半径延及周边县市及邻省,事实肯定了中医药的效果,也坚定了我学习中医药的信心。

  适应于现代 兼容向未来

  自西学东渐以来,西医很快取代中医占据主流医学地位,逐渐被边缘化的中医不断遭遇冲击已面目全非,中西医结合的提出与临床实践给中医药的生存争取了空间,但中西之争仍未停息,如青蒿素获诺奖的中西医归属,许多的中药复方注射液、以中医药理论模本开发的西药等。生命是一个复杂体,其中的奥秘探究是永无止境的,现代医学无疑是成功的,但不是完美的。学习吸收现代医学的成熟理论与方法,学会使用高科技诊疗成果,摒弃形式化的中西之争,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保持本色、兼容并蓄,坚信中医药的未来之路会更辉煌。

  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传承、发展、壮大,传统医学根植于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历久弥新。作为医者,要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在实践中体悟。愿中医同行们在职业生涯中看清方向,沿着大道去知行感悟。(李卫中)

(C)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