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聚焦

药企“重销售轻研发”有损药品市场生态

时间:2018-05-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廖海金

  一批广告“神药”近期引发关注,媒体调查发现,140多家医药上市公司中,超过40家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突破30%,最高者达到66%。其中,不少药企的广告费开支在1亿元以上,超过自身的研发费用。业内人士认为,肩负治病救人责任的医药行业,只有根治“重销售、轻研发病”,才能为百姓贡献更多的新药、好药。(4月24日新华网)

  诚然,药品广告费高、研发费低并非近年才有的现象,而是近十几年缠绕药企的一个痼疾,一直为社会所诟病。此病非新病,只是近年来愈演愈烈。就在此番媒体曝光的这40多家销售费用占比突破30%的医药上市公司中,最高的3家海特生物、舒泰神和龙津药业,分别达到66%、65%和60%,也就是说,这些企业每获取1元的收入,其中就有6毛钱砸向了销售。销售与研发的经费支出比悬殊之大,不禁让人对中国医药行业忧心忡忡。

  药企“重销售、轻研发”的弊端显而易见。对药企来说,自主研发能力是衡量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药品研发向来也都是龙头企业的竞技场。倘若仅以销售见长,虽可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最终药企都没有研发动力了,进而慢慢缺乏核心竞争力,很难走在行业前列,尤其在国际竞争中更不能掌握较大的话语权。对整个医药行业而言,当大家都缺少研发激情,只知道在药品销售上绞尽脑汁、低水平竞争,那么,必将导致我国在原创药方面远逊于发达国家。对患者而言,药企“重销售、轻研发”,就不能及时用得上、用得起更多新药好药;还会导致药品价格严重偏离价值本身,药价虚高,从而增加患者负担。

  究其深层原因,一方面,药品创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药物研发在科技领域耗时很长,一个新药的研发时间大约七八年,且很可能以失败告终,在这背后却是巨大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消耗,因此国内很多药企对此望而生畏,转而选择“仿制+广告”的方式追求短期效益;另一方面,与创新相比,用钱砸广告则简单多了,如果一个药企依靠营销就可以生活得十分滋润,那这个企业何必舍易就难,又怎么还会有创新的动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国对于药品效果的评估体系并不完善,没有形成一个倒逼药企改善产品的机制。

  医药行业与国民健康息息相关,“重广告、重销售、轻研发”的医药行业发展模式虽说能够在短期获利,但最终只能让企业的生命力逐渐衰弱,同时增加全体国民的健康和医疗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药企“重销售、轻研发”严重破坏了医药行业生态,必须狠刹这股歪风,以维护药品市场秩序和药品市场生态。

  要想扭转药企“重销售、轻研发”这一趋势,就应该对药品领域的商业贿赂进一步给予重拳打击,并通过“两票制”等规则限缩商业贿赂的操作空间。同时,还要强化对药品广告的监管,严查药品领域的虚假宣传、不法营销,让“仅靠打广告就能赚大钱”的营销模式难以为继,也可以借鉴黑名单制度,实行行业禁入。做好了这些基础性工作,就会形成靠质量取胜的正面导向,重研发的药企就会越来越多。

  治本之策还在于,一方面,以政策导向激励医药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力度,缩短原研药、仿制药的审批时间,让符合标准的原研药、仿制药尽快上市,既惠及患者,也满足药企对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推动形成合理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要让药品研发和生产成本在药品价格形成中发挥主导作用。价格主管部门和药品管理部门,要发挥好监管和指导职责,挤掉靠广告吹起来的暴利空间,让真正质量高、安全性好的药品成为市场的主流。 (作者廖海金单位为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食品药品监管局)

  (M)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