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特别关注:汶川地震十周年

难忘救灾情 回首援建路

时间:2018-05-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赵维婷 栗征 徐婧

  编者按:2008年5月12日,一场里氏8.0级的大地震,震垮了四川省汶川县及周边地区的青山绿水、房屋道路,也“震”痛了当地百姓和全国人民的心,一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战斗打响。在这场持久战中,中医药在救治灾区伤员、灾后防疫等方面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时值汶川地震十周年,本报记者回访曾参与抗震救灾的中医机构,回顾中医药在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中所作的贡献。

  对口帮扶 打赢救灾重建持久战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汶川地震发生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全院动员,第一时间请战,第一时间组建队伍,第一时间派出抗震救灾医疗队,医疗队第一时间抵达四川省德阳市,第一时间开展手术救治。东直门医院派出批次、人数最多,战地信息产出最多,受到当地政府、医院、灾区百姓的高度赞扬。

  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介绍,该院采用结对子的援助方式,与德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及时调整救灾形式和任务,为灾后迅速重建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十年过去了,在东直门医院的帮扶下,德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快速重建,实现全面发展。在“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到来之际,东直门医院将与德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续签战略联盟合作协议,依托东直门医院临床、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德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教研综合实力。在新的十年,全面帮扶,携手同行,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汶川地震人员伤亡多、抢救难度大,抗震救灾任务艰巨。2008年5月13日~7月8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原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迅速开展各项抗震救灾工作,先后共派遣5支医疗队共计23人次前往重灾区四川省什邡市,调用车辆15台次,现场处置、护理伤员8752余人。

  在抗震救灾期间,医院救援队分成预检分诊组、清创组、护理组、转送组,并建立工作流程,发挥中医优势,广泛运用小夹板和中医手法复位,快速有序地对伤员进行处理。

  灾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妇幼保健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指导。2017年,广安市奎阁医院也成为该院分院,该院从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帮助。

  经历了“5·12”汶川地震的医疗救援,在青海玉树地震,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该院迅速做出反应,成立救灾医疗队,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特色,广泛应用小夹板固定术、针灸推拿手法及中药内服外敷等多种手段救治伤员、促进伤员康复。

  广东省中医院:

  汶川遭受特大地震灾害后,广东省中医院接到赴一线抗震救灾的命令,第一时间组织麻醉科专家肖建斌、季刚,骨科专家李想、孔畅奔赴灾区,他们和广东省医疗队成为最早进入灾区的省外医疗力量。

  在抗震救灾一线,医疗队员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抢救被废墟掩埋的伤员,即使迎着一波接着一波的余震也毫不退缩,甚至留下遗书勇闯震中灾区。救护车司机白强、陈秋涛在前线三度翻越海拔5300多米的雪山,在半个多月里日夜奔波了1.7万多公里抢运伤员。

  在收到准备收治灾区伤员的指示后,医院党委紧急部署,各个部门连续奋战,仅仅用了24小时,就在大学城院区开辟了5个病区200张病床准备收治伤员。

  从2008年5月20日收治第一批伤员至2008年8月1日最后一个伤员出院,2个多月时间里,医院(含珠海医院)共收治了54名伤员,均顺利康复出院。

  十年过去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广东省13个市的对口支援下,灾区人民众志成城,重建家园,昔日灾区已涅槃重生。

  技术支持 中医应急救援显优势

  四川省骨科医院: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骨科医院立即成立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医疗工作小组。

  在治疗伤员过程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对骨伤(骨折)病员分期分型予以治疗。对闭合性骨折采取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的方法,配合中药内服、外敷,以及早期功能锻炼;对开放性骨折、复杂骨折,则结合切开复位,在围手术期发挥中医药优势。

  地震救治结束后,四川省骨科医院就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介入重大灾情医疗救助进行了分析总结。

  医院现已形成“应急响应、紧急医学救援、临床康复、功能康复、身心康复评估、回归社会”的有机闭环运行模式,成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成员、国家(四川)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牵头医院。

  中医药介入领域得以完善。已形成灾伤初期中医药应急诊治、中期临床康复、后期功能康复以及全过程综合整治模式。

  中药制剂得到高度肯定。“5·12”地震时为官兵研制的“都江堰Ⅰ号”“都江堰Ⅱ号”中药制剂已被列为国家战略用物资。

  十年来,医院管理、中医药救援能力及诊治水平得到了提升。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地震灾情发生后,以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医骨伤专家为主的专业医疗队挺进地震重灾区四川德阳。

  当地伤情惨重,救援刻不容缓。在救治地震伤员的战场上,闭合性骨折尽量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开放性骨折立即手术。医疗队员就地取材,把木板、竹片、纸板都变成得心应手的救治工具。近三分之一的伤员经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后,身体得以恢复。

  医疗队还肩负起灾后防疫工作。用就地取材的野菊花、蒲公英、鱼腥草煎煮中药,免费提供给灾区群众;按照中医情志相胜理论,对灾区群众进行心理干预,并紧急赶制了一批中药免煎颗粒剂,第一时间运送到灾区。

  望京医院院长朱立国介绍,这些年,医院也一直对灾区的中医院进行对口支援和帮扶,早期以讲座、培训、义诊的形式奔赴四川德阳、绵竹等地,帮助科室重建;现在更多采用远程交流、线上互动、病例研讨等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起有中医特色的骨伤科室。当地医院的中医骨伤科迅速成长。

  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

  地震后,灾区有大批骨折创伤患者,在骨折创伤的急救中,中医骨伤科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骨折脱位的早期复位,中医正骨手法有独特优势,简便快捷有效。此外,复位后患肢外固定,中医小夹板有巨大优势,小木板、竹板、三合板、硬纸板都可以应用,取材方便、固定可靠。灾区受灾早期缺医少药,缺少石膏等固定器材,及时有效的救治、复位,便捷可靠的固定可减少病人痛苦,减少继发损伤,减少创伤的并发症、后遗症。

  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对口支援绵竹市孝德镇、齐福镇和清道镇卫生院。当地医院灾后恢复重建中先后经历了帐篷医院、板房医院、重建新房医院三个阶段。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中医师孟祥奇介绍,苏州市中医医院帮助当地医院重建中医骨伤科,并开展中医特色诊疗,如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闭合复位钢针撬拨固定、脊柱骨折外固定器固定、骨伤科疾病的中医中药治疗等,促进了当地骨伤科的发展。

  在共同抗击灾难的过程中,苏州市中医医院与当地医院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直到现在,苏州医疗队员还时常与当地医院进行交流互动。(赵维婷 栗征 徐婧)

(C)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