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聚焦

中药材市场需要“优质供给”

时间:2018-05-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钟天

  亳州“又”出事了——5月9日,央视曝光亳州市场部分黑心商家以次充优、甚至药渣回收再销售黑幕,该信息迅速网络刷屏,成为近期中药材行业最大舆情事件。

  为何“中枪”的又是“药都”亳州呢?因为亳州市场足够大。亳州中药材年交易额220亿元,占全国30%。可以说,亳州市场的问题,也是全国药材市场的共性问题。亳州市场林子大了,不但鸟多,还什么鸟都有。

  中药材交易市场只是中药材产销领域的一个环节,管理好市场只是治标,中药材领域更需要标本兼治。

  环节多、链条长,全国参与中药材生产、种植和加工人群,以千万计不为过。加上多头管理,标准不一,中药材原料管控有些剪不断、理还乱。

  在资源端,由于野生资源加速枯竭,导致未成熟品、习用品和伪劣药材大量替代使用。例如野生重楼,生长期不到3年,谁看到谁挖,不但导致资源衰败;更让重楼品质严重下降。

  在种质种源环节,多地盲目引种,中药材物种变异,道地性消失屡见不鲜。在笔者多次考察中,同一个产区甚至同一个地块,竟然出现2~3种柴胡种源。

  在生产种植端,农户单纯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多个家种药材品质及堪忧。例如,过去亩产不到120千克的麦冬,使用“壮根灵”后,现在最高产能可以超过400千克;羌活野生变家种后,过量使用农家肥,单株鲜品可达3千克以上,药用价值大大降低。

  在采收加工端,农户为了追求效益违背药材生长规律,不按时令节气乱采滥收,连翘、酸枣仁和五味子等品种,“抢青”现象屡屡发生。

  在生产加工源头,由于农村劳动力严重匮乏,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只能依赖“6199”部队(老人和儿童),根本无力承担起产业升级重任。

  在仓储物流环节,因资产重回报率低,长期缺乏基础设施投入,导致源头的中药材仓储物流条件恶劣。

  凡此种种,最终导致大量中药材原料汇集到药材市场前,本身就有问题。后端投入再努力,只不过沙上建塔。

  中药诞生于民间。实践性强、个性和特色突出,造成其来源广泛、渠道众多,中药饮片品规和标准极其复杂。

  例如王不留行,北方习用麦篮子种子,炒制后入药;而南方则习用薜荔果生切后,晒干入药;又如柴胡苗,四川、贵州基层医生习惯用其发汗退热,效果良好,但其它地区就很少使用;有医生喜欢用炙甘草,有人喜欢用生甘草,还有人喜欢用甘草梢。

  中药的这种复杂多变特征,在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下,“坐堂医”医药合体,灵活多变接地气,实战效果良好。但一旦到了现代大工业阶段,中药原料“一地生产供全球”,一个产品动辄几千吨的原料投入。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已无法满足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怎么可能保障原料安全和稳定供应?

  目前,中药材领域迫切需要树立合理的市场关系,必须以需求倒逼优质饮片生产。

  对中药来说,最具话语权就是中医师。因为,中药能否治好病,决定着他们的口碑和医术水平,这种内在的品质需求,最终又将倒逼生产供应端,跟着中医临床实战,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钟天)

  (M)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