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聚焦

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暨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药剂管理专业委员会2018年会上,围绕“基于本职、携手临床、服务患者”的主题,与会专家和中药临床药学工作者切磋交流,进一步推动医院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探索新时代药学服务方向和模式

时间:2018-06-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任壮

  从中药饮片的鉴定、炮制,到中药临床评价、安全性研究,到互联网+中药临床服务、中药临床药学人才培养,乃至中医与中药关系的阐发,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解放军302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等单位的知名专家作精彩报告。5月19日在江苏南京举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暨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药剂管理专业委员会2018年会,聚焦主题,深入探讨,致力于进一步提高药学服务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会长陈亦江,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方祝元、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主任委员曹俊岭等出席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刘平充分肯定医院药学分会工作。他提出,要进一步实施智库、学术、科普三轮驱动,加强学科交流、交叉、协同和协作,培养人才,构建梯队,努力把学科建设好,在健康服务中充分发挥中药临床药学的优势和特色。

鉴定炮制新思维

  中药材及饮片鉴定问题在当前已成业内外关注热点。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春生教授的专题报告从专业角度条分缕析,令人思路顿开。

  形色气味分类法识别中药饮片很关键。刘春生指出,中药鉴别主要在于观察器官和物种。物种之间存在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特征越近,越难鉴别。“器官是最容易识别的性状指标”,实践中可以器官、颜色、气味、特殊形态等分类依次深入进行鉴别。针对利用植物分类方法对中药原植物、原动物和原矿物进行的基源鉴定,利用人的感官、水试、火试方法的性状鉴定,利用显微镜进行的显微,利用理化方法的理化鉴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的DNA鉴定,刘春生认为,可从生药学的发展演绎中药鉴定学的发展趋势,“性状鉴别是特色,显微理化是补充,基原鉴别是基础,DNA鉴别是前沿”。

  中药炮制可净化饮片,可缓性、增性、改性,减毒增效,也利于储存和保存药效,现代研究则给予中药炮制的意义带来有力科技支撑,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主任委员、辽宁中医药大学贾天柱教授,通过展示一系列中药炮制的现代研究成果,分析了中药炮制的意义与化学成分变化的相关性。

  贾天柱强调,中药炮制发展应遵循“四新八化”,以新理论、新工艺、新辅料、新设备,以及来源基地化、工艺规范化、标准国际化、原理清晰化、辅料多样化、设备智能化、规格一致化、调剂自动化为方向。

临床评价新方法

  传统的中药临床评价方法主要是基于“四气五味”理论。而为了打入国际市场,中药的评价及申报均按照西药标准制定,强调同西药接轨。其影响是,近年来批准的新药中几乎没有新饮片和新的药用部位;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的临床使用方式不同,但在新药审批中没有根据特点进行区分;中成药的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研究未充分考虑中医诊断和证候因素。

  有鉴于此,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挖掘、传承中医传统的中药临床评价方法,借鉴、引入现代医学技术,形成一种新的全面、准确认识药性与药理作用的中药临床评价方法。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学林教授称之为“21世纪的具有中医传统的中药临床评价新方法”。

  李学林指出,这种新方法应是传统中药临床评价方法的中医特色和思维与现代医学科研思维和技术优点的有机结合。针对传统方法样本量小、缺乏严格的对照组设计、药性描述简略、缺乏分级量化指标等不足,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实验,引入现代临床试验随机、对照设计思维,并结合最新基础研究进展制定定量检测指标,利用中医传统的临床评价方法,重新认识中药、中成药和中药配方颗粒。

  “中药与西药有很大不同,中药临床评价需要有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体现中医特色”。李学林表示,临床中药学作为研究临床中药使用规律的一门科学,必须加快建设发展,系统梳理治则治法、药性理论、药理作用、临床新用法与辨证用药的关系,注重药性理论和临床用药的紧密衔接。同时也要完善中药临床再评价方法,尤其是利用大数据挖掘、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建立智能评价平台。

  还要建立中药临床评价实施团队和中药临床评价方法开发团队,“中药临床评价研究不能依赖临床医生,临床药师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中药临床药师要在中药安全性、经济性临床再评价研究中担任主要研究者”。

科研服务新路径

  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屡创中医药声誉,尤其是中草药肝损伤成为国际肝病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药物性肝损伤成为药物不被批准或撤市的常见原因。解放军中医药研究所所长、解放军302医院肖小河教授在报告中分析,其原因除了重视不够、研究不足、认识偏见之外,也在于实践中缺乏中药特点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评价体系,没有形成“诊治—科研—防控”一体化。

  肖小河提出实施《中药药源性损害防控计划》,以肝损伤为代表,“建立评价标准,摸清药肝家底,重点品种布控”。力争实现中药肝损伤风险从“尚不明确”到“可防可控”,最终建立起“中药临床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控体系”。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聂继红教授总结分享了中药调剂信息化管理经验。传统中药调剂效率低、工作量大。该院在His系统基础上开发医生工作站,衔接中药调配手机APP信息化管理,设立了电子处方、安全审查、调配处方、核对发药等模式化路径,处方内容清晰,顺序调配、便于复核、提高了调配速度和准确率。中药调配人员的工作重心由调配转向用药交待和咨询,极大改善了服务质量。

  江苏省中医院蒋卫民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段金廒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缪丽燕、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刘国强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邹爱英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孙洪胜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丽霞教授分别就中药与中医的关系、中药注射剂用药效益及风险评价、新形势下医院药学学科建设、药物经济学与合理用药、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经验分享等专题作了报告。

  会上还就新形势下医院药学发展、“互联网+”在中药煎药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应用与实践、药师门诊的开设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座谈交流。(任壮)

(M)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