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探究中医学原创性的科学本质

时间:2018-07-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郭刚

  •中医学是在“天人相应”“天人一体”整体观视域下以生命感悟和临床实践的形式孕生出一种相对稳定的原创式的理论体系。这种原创理论体系蕴含着中医学的科学本质——既有合理的解释性系统又有有效的临床实践。

  •中医学的健康观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维持的动态平衡,其医疗模式重视人的禀赋体质、精神心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反映了从疾病医学向“人”的医学转变的这一发展趋势。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高度智慧的结晶,是在“天人相应”“天人一体”整体观视域下以生命感悟和临床实践的形式孕生出一种相对稳定的原创式的理论体系。这种原创理论体系蕴含着中医学的科学本质——既有合理的解释性系统又有有效的临床实践,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累积的丰富知识系统,孕育着重要的观念来源和精神因素。科学学的创始人贝尔纳在对科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指出,科学“不能用定义来诠解”,而“必须用广泛的阐明性的叙述来作为唯一的表达方法”。在他看来,科学至少包含五层含义:第一,科学是一种建制;第二,科学是一种方法;第三,科学是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第四,科学是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第五,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和精神因素,是构成我们诸信仰的最强大势力之一。这里,我们借助贝尔纳的“科学”理解来对中医学自身属性进行科学性阐述。

  中医学拥有着原创性建制形式

  中医学历经千载而不衰的内在动力在于拥有着自身独特的思维理论体系,包括整体观、系统论和辨证论治等。它以生物学为基础,与多学科相交融,与人文哲学相渗透,有着丰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并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它是集生理、心理、社会、自然于一体,融合了生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表征着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科学理论建制,包含着宇宙观、运动观、时空观、因果观、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审美论、方法论等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反映人体生命的整体性、过程性、主体性、动态性、开放性、系统性、涌现性等特点,拥有着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品质。

  中医学在原创性的思维理论体系指导下,以“形神气”的存在方式对人体复杂性适应系统进行整体关系性的解读,以“取象运数”的运思方式建立了病因、病机、诊断、防治等临床科学体系。中医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着整体联系的观点,既指脏腑、经络、气血之间(或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互相影响、互相传变的规律性的整体制约性,又指人与自然界的平衡交换,而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和防治等各个方面。中医学正是按照整体和谐、有序、平衡的组合原则运用于临床实践的,体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系统论思想。而且,中医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诊疗体系,借助阴阳五行的理论工具,通过理性思辨和直觉判断,对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疾病的病因所属,并在此基础上立法、选方、用药。由此说,中医辨证论治不是机械的、孤立的,而是建构在人体有机生命体的整体系统联系之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考虑到生理、心理、社会和自然于一体的综合辨证论治,这决定着中医学临床思维行为规范。

  在学术组织和社会活动方面,中医学发展合于库恩对“科学共同体”所做的界定,具有共同体的特性:中医学是由一些学术专长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有着受教育和训练中的共同因素而结合在一起,并专门从事一些共同的目标探索,同时进行着学术传承活动。实践证明,大量的中医从业人员在为社会医疗事业作出贡献之时,也进行着科学建制的理论活动。中医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见证了中医学学说、学派与理论演变的进程,具有很强的历史解释力。几千年来,中医学历史上不仅涌现了像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伟大的医学家,而且产生出诸多理论体系和学术发明,如《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金匮要略》的脏腑经络辨证体系、《外感热病篇》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以及《温病条辨》的三焦辨证体系等,以及藏象学、经络、针灸、气功等理论和技术。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主要方法

  中医学思维理论和诊疗思维活动都蕴涵着极为简单的元素群,核心是有着取象比类思维。在取象比类思维活动中,阴阳模型和五行模型是最为常用的。阴阳、五行是对事物及其属性进行分类的标准,具有比类的广泛性。所谓“医道虽繁,而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张景岳《传忠录·阴阳篇》),“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以及“五脉应象”“五气所病”“五精所并”“五藏所恶”“五藏所化”“五味所禁”“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五邪所见”“五藏所藏”“五藏所主”等都是以五行为纲加以分类的。

  中医学所采用的取象比类方法是基于“形神一体,气为一元”,包含着复杂性的思维特征。取象比类不是简单的比应关系,而是体现出用阴阳模型或五行模型系统来解释人体,通过“司外揣内”的形式把握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仍具有复杂非线性系统的特征。因而说,阴阳、五行作为特定的符号代码,完成复杂性的信息交换,有着进行表意、传达、解释的作用。而且,阴阳、五行符号传递的信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承载着多种——更确切地说,是网络式的信息载体。

  正是基于这种复杂性思维模式,中医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有诸内必形于外”的取象思维过程,是一种以象测脏的从输入、输出信息推测人体内部规律性的黑箱操作方法——“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脏》),表现为不割裂、不干扰人体内部进行整体性研究,即通过整体反映的方法解释人体的自然状态。具体地说,中医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思维方法,在没有干扰人体自然的生理病理过程的前提下(包括医家考虑到人与环境气候互为作用的关系),取得人体整体性的信息。由此说,中医取象过程不仅要取人体的外在形象、征象,还通过获取天地之中的天象、地象、物象及其规律,由表知里地领悟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生理病理之象。这一取象的思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活体取象,二是取象测藏,三是据象类推。其运用的方法是复杂多样的,通过象征、比拟、隐喻、暗示、类推等手段,将情景类似、意义相通的事物进行引申、推理,联系成互通互感的存在,是为一种生态医学的思维模式。

  中医学知识体系特征鲜明

  中医学思想是以天人关系架构下的人体整体动态性为特征,蕴涵着一种生成的、动态的、可能的认知体系。正是这种认知体系所构成的知识结构图式,建立起中医治病救人的知识传统模式。它表明了中医学在漫长的临床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生命观、健康观、治疗观和养生观。中医学的整体恒动思维孕生了天人相应的生态医学观、自稳调节的生命观、“以平为期”的纠正失衡的治疗观,以及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养生保健的预防观,无不显示着自身的科学价值。中医学是从临床实践和生命感悟中凝结而成的“活”的辨证思维方法和理论体系,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传统。

  中医学所拥有的独特的知识传统滋生了相对稳定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彰显出中医学的生命力。中医学在获取了《周易》及儒、道诸家丰富的思想营养,与当时的哲学、历法、天文、人文科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了天、地、人之间和谐的整体观,是将人体看成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统一整体。这一历史现象见证了,中医学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影响,由认识自然现象而反观人体生命,是对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认识的高度概括,并以此来进行医疗实践活动,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反过来,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滋养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创造与发明,而且充实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由文献可知,中医学累积的知识传统具有丰富的特征。一是群体思考与个体行为的统一。在中医学群体思考中,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规范一致性,使得多样性的行为照着“可能”的方向发展。对于个体行为,每个医家都有着一个接受和反映现实的积极过程,在基础性知识被隐藏起来之时,却蕴涵着群体思考的颗粒。二是历史传承与现实实践的统一。中医理论有着历史的依赖路径,能够以锁定效应和时代行为来推动临床实践进步,可以持久地发展下去。在此过程中,既要重视严谨的理论逻辑架构,也不可忽视实践经验的累积。三是系统分析与个案验证的统一。系统分析是中医学整体分析的一种方法,有着理论的解释机制。相比之下,个案验证是将思维理论体系落实到实际临床活动之中,进行检验、分析和探索,把中医理论具体运用于实际操作上,以“具体数据”来显现理论的可靠性。四是人文思考与哲学思辨相结合。中医学虽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但其合于事物规律,尽可能考虑到人文化的情感等因素,有着丰富的哲学思辨色彩。

  中医学彰显了历时性文化痕迹

  中医学是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以合于人体生命原型——源于活生生的、变化莫测的人体及其与外在环境作用关系基础上所形成的,有着解释人体的合理性和诊疗的有效性。它不仅有着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富有一种信念、预期目标。中医学在治疗疾病时强调个体化的诊疗特点,针对患同样病的病人,因为发病的原因、发病的时间以及所居住的环境不同,其治疗方案也不相同,从而提出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观。中医学讲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个体化诊疗特点,是临床医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爱因斯坦断言,科学不仅仅是一种方法,科学“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中医学的疗效和生命力见证了其拥有着“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这种精神包含着合理的思维导向,正确的价值取向,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具体言之,它汇聚本领域各家的经验知识、思想创见与明智颖慧,是以人为本的健康为目标,以高尚的医德塑造人格,以治病救人的使命感来行医,以不断完善和提高治疗水平、尽可能地规避风险事故发生为治疗原则。这种精神凝聚了社会性、科学性、人文性、价值性和审美性,彰显了历时性的中医文化痕迹,呈现出中医学的生命精神特质。

  中医学就是立于人的个体与外界环境交换的生命系统之上的认识,人的思维不能脱离活泼泼的情感交融,是以一定的审美意识、价值实现和境界追求为内容的,表现为在辨证合理、方剂有效和治愈疾病基础上的心灵愉悦,便是意味着自我实现。中医学的健康观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维持的动态平衡,其医疗模式重视人的禀赋体质、精神心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心理-自然-社会的医学模式,反映了从疾病医学向“人”的医学转变的这一发展趋势。

  自然疗法是中医学临床特色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的瑰宝之一,是一门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学科。它不仅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建立了病因、病机、诊断、防治等科学理论体系,包括着一批原创性的医学发现和发明,如藏象、经络、针灸、气功等理论和技术,而且承担着为人民生命健康服务的责任。几千年来,中医学不仅为维护我国人民的健康和民族繁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造福于世界人民,是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传统学科。

  中医的特色突出地反映在临床疗效上。几千年的中医药成为我国人民赖以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对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临床诊疗上的优势作用不仅表现为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有效性,而且对功能性病变、慢性病、心身性疾病、病毒感染性以及原因、病变复杂不清的疾病等,有着独特的作用。

  中医学为中华民族提供健康保障的手段是自然疗法。自然疗法宗旨就是遵循着取之于自然而回归于自然的原则,运用各种自然的手段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实现“绿色科学”的口号。中医所具有的独特理论体系是源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疗法适用于人体自然,具有增强机体自然防卫功能,以及抗御外邪侵犯的能力,诸如像针灸、气功、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效验确切,成为养生康复的首选。因此,中医学当下要善于用最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保持住自身的天然疗法。这是因为,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化学药物制造带来的环境破坏,使得欧美人开始对过于依赖化学、物理学等近现代科学的西医改变了看法,开始相信传统医学,相信自然疗法的中医中药和天然药物。

  综上所述,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所形成的多学科交融知识体系,虽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却有着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特质,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我国医学的特色。中医学原创性的科学本质见证了中医不仅在中华民族健康发展中的文化自立,而且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着社会进步。(郭刚)

  (本文摘编自《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A)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