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融汇现代科技,发展中医骨伤学科

时间:2018-07-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李盛华 周明旺等

  •中医骨伤学科医学理论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影响和指导下,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形成和逐步完善的,蕴含丰富的哲学内涵,是从表象到理论的概括与升华,注重整体观与局部观的结合,对生命、生理、病机有着独特的诠释。

  •我们必须在继承中医特色、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应用骨伤科特色治疗,发挥中医骨伤学科的优势。要以中医正骨手法、整骨理论、内服外敷方药为核心,扩大临床实践应用,规范中医骨伤的诊疗评价标准,走出一条适合中医骨伤学科现代化发展之路。

  中医骨伤学科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对骨折、脱位、筋伤等运动系统疾病有着极为丰富的诊疗经验,因其良好的疗效受到人们的青睐。回顾其发展历程,成绩斐然,尤其是骨折外固定器的研制代表了同时期的中国骨科的最高水平。近百年来,随着西方医学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医骨伤学科发展步伐减缓,曾经具有疗效、特色优势的中医骨伤学科如今处于尴尬的境地。

  中医骨伤理论源自传统文化

  文化内涵

  中医骨伤学科医学理论来源于有着丰富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璀璨的中医文化的沃土,是在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形成和逐步完善的,蕴含丰富的哲学内涵,是从表象到理论的概括与升华,理论基础为中医理论基础,注重整体观与局部观的结合,对生命、生理、病机有着独特的诠释。其对骨伤科患者的综合治疗中随时都体现着中医哲学理念,如“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因此,中医骨伤学科的辨证论治就是在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及以整体观念为核心,强调“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从整体联系、功能、运动变化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人体生命活动、疾病变化规律,并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指导骨伤科患者的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内科治疗及调养,以达到筋强骨坚、“天人合一”的最终目的。

  在诊法方面,骨伤科诊法在“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上,基于骨伤科自身特色,提出了“叩诊、触诊、量诊、动诊”四种诊法,即医者通过手来触摸、运用量具测量、观察患者肢体活动以了解其皮肉筋骨关节的功能情况,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等先进诊断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中医骨伤学科诊法的科学性,使得其更趋完善合理。

  思想理念

  中医骨伤学科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主要研究因人体皮肉、筋骨、脏腑、经络、气血与津液受损而致的骨伤疾病。由于古时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较为低下,手术医疗工具甚为粗劣,麻醉、出血及感染的控制和生命支持技术不甚发达,严重制约了中医骨伤学科的发展。

  随着先辈的不断研究探索,中医骨伤学科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较完善和系统的治疗体系,其坚持倡导中西医结合理念,走用生物力学认识骨折之路,对于骨折的治疗多采用“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结合、医患合作”的原则和分阶段治疗的方式,现代中医骨科从传统的基本理论到骨伤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愈后的认知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与传统中医学相比,现代中医骨伤学科善于结合现代科技与医学手段(手术等),理论发展受到新思想、新理念的推动(人体解剖、医学影像等)。

  中医骨伤特色鲜明

  中医骨伤学科的优势有三:一是对于骨折患者,注重手法复位的应用;二是擅用以夹板为主的外固定方法,在保证功能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肢体内在动力;三是注重功能锻炼对功能康复的积极作用。

  对于骨折,早期采用无损伤的准确复位,一般采用手摸心会、按摩推拿、摇摆触碰、端提挤按等复位手法,综合复位与分解复位辨证使用,一次复位与多次分步复位相结合,整复与固定相结合;对于需要进行外固定的患者,一般通过中医的闭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或经皮穿针固定,分期内外用药,外辅以合理的功能锻炼如练功、导引治疗,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获得良好的疗效,而且减轻了患者家庭经济负担。

  对于脱位,中医治疗(包括手法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复位的成功率,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损伤,降低了医生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降低了骨折、血管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和骨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对于筋伤,治疗多以手法为主,辅以牵引、针灸、理疗和功能锻炼及小针刀疗法。中医骨伤对于筋伤疾患的治疗有一套独具特色、完整而规范的治疗体系,中医疗法已经成为筋伤治疗的首选,其优势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公认。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草药也是中医骨伤的优势与特色之所在。有研究发现多种中草药有促进骨折愈合的功效,特别是在骨伤早期,使用活血化瘀药物辅助治疗,不仅能改善甚至消除瘀血和肿胀等临床症状,而且还可改善患处血液循环,使治疗达到最佳效果。而对于开放感染性骨折,中草药能起到抗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等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愈合率。

  从整体到局部,从外治到内服,从手法治疗到练功导引等功能锻炼,从活动到固定,这些无不体现出中医骨伤治疗“简、灵、全、效”的特点。正是由于中医骨伤治疗疾病的这些特色与优势,逐渐形成并发展了一大批学术底蕴深厚、正骨理筋手法技术特色鲜明、临床疗效显著、深得群众信赖、传承脉络明确的临床流派,有力推动了中医骨伤学科学术与疾病诊疗体系的发展。

  中医骨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中医骨伤学科在其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学科内外也凸显出一些问题,有些甚至对中医骨伤学科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特色不够鲜明

  如今能够在临床中真正采用中医药手段诊治骨伤科疾病的是民间诊所和名老中医的专家门诊,而应该作为中医骨伤学科实践前沿的各级中医院却常常以西医诊治为主,中医药的应用基本处于辅助地位,多数情况下是流于形式。

  目前一些从事中医骨伤专业的毕业生及临床大夫,对于中医整体理念贯彻不够,辨证施治时过度依赖手术而忽视了中医正骨手法、中药的应用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一是这类人对于中医基本理论、中医方药不甚了解,不能较好地把握古方中的药物功效及主治,无法正确辨证论治,以致疗效不佳,进而错误地认为中医疗效不佳,转而过度依赖西医疗法。二是由于多数手法复位只能达到功能复位,而手术治疗能达到解剖复位,复位后影像学改变更具说服力,更能直观地给患者及家属一个满意的交代。三是临床工作较为繁忙,加上石膏固定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从而忽视了夹板固定可随患者恢复情况而改变及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四是我国在一段时期对于中医文化的批判及忽视,以至于现今西医骨伤科占据主导地位,很多人忽略了中医骨伤学科几千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严重阻碍了中医骨伤学科当下的发展。

  学术传承不足

  中医骨伤学科的精髓在于鲜明的学科特色、历经千百年临床验证的骨伤科理论和经验。中医骨伤学科作为传统中医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其发展过程中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具有专科特色的气血筋骨理论,指导着临床的发展,但这些具有专业特点的理论往往是隐匿在汗牛充栋的传统中医理论和诊疗实践中。

  学术传承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存在教材的更新速度未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教学方式不灵活、传承缺乏有效的方法、中医骨伤理论没有与时俱进、传承者热衷于西医学等不足。二是中药、手法、夹板等具有简、灵、全、效的骨伤科特色诊疗方法没有及时加以有效地传承和保护,已有退出中医院诊疗的趋势,这些具特色的优势诊疗方法是中医骨伤学科的“灵魂”“元气”所在,它的丧失,将使本学科的发展失去根本的动力。

  与现代科技结合不够

  与中医学相比,中医骨伤与现代科技结合比较快,但其结合速度与西医相比还不足:一是不能与最新科技较快结合(3D 打印、数字化技术等);二是不能快速将现代医学纳入其中;三是不能创造性地利用现代科技完善发展中医骨伤学科;四是手术技术上尚存在一定差距。

  中医骨伤发展对策

  要想恢复中医骨伤学科昔日的生机,必须撸起袖子、下大气力破除障碍,溯本清源,对症下药,才会有利于中医骨伤的发展。

  更新观念

  传统具有很强的惯性,转变观念是个艰难痛苦的过程,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就意味着落后。基于时代和发展的需要,笔者以为中医骨伤学科医者或管理者都应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抛弃传统“门户之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以发展壮大自己;同时还需积极探索适合中医骨伤学科发展的道路,和现代医学骨科同道共同创新,分享资源,对中医骨伤特色疗法进行现代医学的全面、科学的诠释,并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对固定器械、中药外治等进行一次革命性变革,最终完成从传统骨伤到现代骨伤的转变。

  发挥特色优势

  发挥特色优势并不是只肯定我们的长处,回避短处,而是要求我们必须在继承中医特色、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应用骨伤科特色治疗,发挥中医骨伤学科“简、灵、全、效”的优势。要以中医正骨手法、整骨理论、内服外敷方药为核心,开展各种论坛、讨论、学术交流讲座等形式,扩大临床实践应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练与临床相结合。同时应大胆吸收现代自然科学的优秀理论、技术、方法,在理论、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有所作为,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中医骨伤学科现代化发展之路。

  我们还应规范中医骨伤的诊疗评价标准,找到中西医的联系点,扩大其社会认知度。此外,加深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和信任等也会对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骨伤学科特色优势产生积极作用。

  营造培养现代骨伤人才环境

  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21 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现代骨伤人才必须具有熟练的中医骨伤学科知识与技能、系统的西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外语水平。改革现行教育模式,营造出可持续培养现代骨伤人才的环境,这是培植中医骨伤学科发展生命力的根本。

  笔者认为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技术培训与同行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其次,倡导开展相关技术的传承、研究与提升,推进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或系的建设;最后,更新完善中医药大学的骨伤科教材,同时不带门户之见地传授中西结合的改良方法及新型材料、器材的信息。不应忽视的是,全国现今仍健在的骨伤名家乃一笔宝贵的财富,应充分发挥中医骨伤学科专家特长、优势,及时、完整地继承他们的学术经验,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中医骨伤学科中、青年人才。

  大力开展骨伤科学研究

  全面开展科研工作,重中之重是科研团队的建设,只有形成科研团队,才能完成重大的项目。笔者认为下一步我们应探索切实有效的科研人员与临床医生交流机制,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创造宽松自由和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和谐学术环境,注重技术创新,强调以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拉近中医骨伤学科与现代科技的距离,使之逐渐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同时我们还应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践,保障科研所需的资金设备及人员需求,引进具有超前意识、开拓精神的优秀科研工作管理者,瞄准目标,引进设备,抢占科研制高点,提升相应科技含量。

  中医骨伤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科技的推动、临床疗效的发挥和优秀人才的继承。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继承和发扬自身优势,不断吸纳百家之长,紧跟时代科技发展前沿,将传统的特色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并不断创新,才能使中医骨伤学科永葆青春与活力;只有加强相关人员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发挥现有价值,挖掘潜在价值,才能使中医骨伤学科更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紧抓关键问题、突破瓶颈、不断探索,才能真正实现中医骨伤学科服务于中医药事业继承、创新、弘扬中医特色的长远目标,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骨伤学科发展之路,才能为临床医学发展乃至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李盛华 周明旺 邓昶 宋敏)

(A)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