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构建“养联体” 打造养生保健服务新格局

时间:2018-07-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何清湖 叶培汉

  •随着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涌入,如何规范养生保健服务市场、保证其正常有序运营亦是亟待处理的问题。因此,解决之策在于使其互通、互补、互利,真正形成多向化、多元化、网络化、以人为本、连续服务、上下联动的养联体模式。

  •养联体构建过程中,总的原则是和谐共融、整合创新。具体说来,政府引导是主体,治未病中心是核心,基层是网络化运营的关键,文化品牌传播是重点。

  近年来,医联体模式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被称作是“医改新的破局利剑”。医联体通过推动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协作联动,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和整合,实现患者的分级诊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养生保健行业目前发展蓬勃,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构建养联体模式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养联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高级别医疗机构,尤其是治未病中心为主体,联结下面分级的各个县、社区、民营机构、养生保健连锁店等,构成既有特色又接地气、网络化的养生保健联合经营体。在政府的统筹指引下,多个养联体即可覆盖一定的辖区居民,形成上下级机构之间的无缝对接。

为什么要构建养联体

  目前,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一系列中医药法律法规和政策,其中都有涉及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的内容,这为养联体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构建养联体、推进养生保健资源纵向整合是落实国家政策法规的一项探索性举措。

  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物质丰富多元、生活水平提高,不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以及各种压力等导致的亚健康和慢性病人群数量也在剧增。据2012年《中国城市健康状态白皮书》显示,我国主流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0%,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极低,只有2.5%。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统计,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达2.9亿,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肥胖、身体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代谢综合征、大气污染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所以,民众越发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加之目前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而传统的中医养生理论正好契合大众的需求,能够发挥传统中医理论及几千年来积累的养生保健经验,积极调治亚健康状态,应对诸如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挑战,进行疾病的一级预防,降低发病率,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且养生保健也并不只是老年人的专利,而是贯穿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成长、从少年到青壮年、从中年到老年都需要。因此,养生保健服务的社会需求旺盛、市场巨大。

  学科发展需求

  在医学发展潮流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大背景下,中医学与西医学都在探索其学科的发展方向。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21世纪的医学》中明确西医学正从八个方面开始转变,即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病源对抗治疗向整体综合治疗发展;从重视对局部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的主导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从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医学显然比西医学更能在养生保健中发挥优势与特色。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无论是在养生保健理论的系统化、全面化上,还是在实际运用中技术与方法的成熟化、多样化上,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产业发展需求

  目前,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年支出总额占全球GDP约10%,将成为第五波经济浪潮的新支撑。预计到2020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将占到GDP的10%。养生保健产业作为大健康产业的一部分,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医院的治未病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生保健机构和医馆是养生产业发展的主力,随着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参与进来,使得我国的养生保健产业更加市场化。市场化使得养生产业之间内部如何协同发展、资源如何有效配置、政府如何监管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养联体的构建无疑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案。此外,养生保健产业本身又可以与养老、食品、旅游、传统体育等相关产业进行有机融合,而这些又使得养联体的构建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资源整合需求

  医院的优势是专业、学术、人才,但其仍是一种被动服务;社区与基层则更接地气、资金灵活,但又常面对人才和技术不足的短板;而高等院校又是科研、人才、产品开发的摇篮。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涌入,如何规范养生保健服务市场、保证其正常有序运营亦是亟待处理的问题。因此,解决之策在于使其互通、互补、互利,避免以往封闭式、单一式、散点式模式,真正形成多向化、多元化、网络化、以人为本、连续服务、上下联动的养联体模式。通过探索和构建养联体模式,有利于响应国家号召,落实国家政策;有利于养生保健资源共享,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有利于机构之间互相联合、取长补短,提升养生保健服务能力;有利于科学研究的深入,使研究更符合社会需要,提高产品档次和服务质量;有利于养生保健服务更接地气,更好地服务于老百姓;有利于提升养生保健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和经济增长。

怎样构建养联体

  养联体构建过程中,总的原则是和谐共融、整合创新。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具体说来,政府引导是主体,治未病中心是核心,基层是网络化运营的关键,文化品牌传播是重点。

  政府引导是主体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政策引导、坚持统筹推进、加强试点创新、强化政策扶持、强化服务监管。明确行业准入机制,规范服务项目。大力支持与鼓励构建养联体新模式,整合区域内养生保健资源,促进线上线下信息互通,形成优质养生保健资源人人可享、人人易享的局面。

  治未病中心是核心

  许多医院开设有治未病中心,其在养生保健服务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承担着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任务,如养生保健服务规范制定、产品研发、技术指导、项目推广、专业人才培养与考核等,并提供敷贴、膏方、药膳、熏洗、针刺、艾灸、刮痧、拔罐、保健理疗等服务。通过建设养生保健系列重点项目,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养生保健服务体系,提升养生保健文化内涵,丰富民众养生保健需求。治未病中心作为养联体的核心,既要配合上级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养生保健相关工作,同时也要为基层和社区等机构提供各项指导和服务。

  基层是网络化运营的关键

  随着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民众健康需求的旺盛,养生保健行业网络化运营与管理已是必然选择。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生保健机构和医馆等基层机构逐渐成为养生保健服务的主阵地,不少地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已成为其特色所在,更多的民众愿意选择这些机构的服务。

  网络化运营主要依赖基层机构,基层机构数量多,分布广泛,全面覆盖,呈网状结构。基层机构管理要规范统一,便于进行网络信息平台操作,建立个人健康电子档案和信息管理数据库,全方位实行网络化管理。这是构建养联体模式的关键点。

  文化品牌传播是重点

  文化运营提升品牌,通过中医养生文化和品牌项目宣传,打造一批养生保健示范单位来引领养生保健行业的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度高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集团和连锁机构,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提升养生保健行业的服务品质。同时,注重品牌形象的提升,充分利用新媒体来扩大品牌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打造养生保健服务集团和机构新形象。

  总之,构建并完善养联体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没有太多经验可供借鉴,需要不断摸索与实践。在此过程中,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行业组织、养生保健相关服务机构应相互沟通、紧密合作,共同打造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的新格局。(何清湖 叶培汉)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