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搭乘互联网快车,推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时间:2018-08-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何清湖 张冀东

  •“中医+”思维提中医药健康产业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创新,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优势与特色,吸纳互联网科技的最新成果,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产、学、研齐头并进,快速发展。新型的互联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将实现互联网对本行业信息整合,可进行查询、共享、传输、分析、评估、追踪和反馈,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养生保健服务需求。

  健康产业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更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中医+”思维的提出,旨在突破中医学科固有的学科壁垒,从学科内部之间的交叉和中医学科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医学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中医+”思维提倡健康产业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创新,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优势与特色,吸纳互联网科技的最新成果,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的产、学、研齐头并进,快速发展。

  笔者从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医养老康复服务、中医健康旅游服务、中医治未病文化传播四个方面来谈谈互联网背景下,“中医+”思维指导下的健康产业如何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养生保健服务+互联网

  突破瓶颈,实现互联网对中医药行业的信息整合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高标准的新特点,养生保健服务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重视。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学体系中有其独具特色的优势,并在养生保健服务行业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中医药自身虽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然而在现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中医药这一传统产业表现出了对互联网的认识欠缺和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样的,互联网行业对中医药传统产业的理解不够深入,目前面临着机制转化障碍、行业间互相跨界的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的瓶颈。所以,互联网与中医养生保健行业融合发展,必将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无限潜力,此种融合发展也将会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近年来,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产业前景一片光明,衍生出了各类养生保健服务相关机构,如中医院治未病科、大健康产业基地、社区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各类养生保健会所、保健品直营店、线上微商、养生保健从业人员培训机构等。

  新型的互联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将实现互联网对本行业信息整合,可进行查询、共享、传输、分析、评估、追踪和反馈,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养生保健服务需求。目前,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主要涉及:健康体检、健康管理、非医疗中医养生保健、亚健康产业基地、休闲养生、美容、足浴等等。以各级中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能力,并利用大数据的服务渠道整合中医治未病资源。在健康管理方面,利用互联网应用程序、移动智能终端,形成预约挂号,排号就诊,检验检查,药品配送一体化的平台,并完成信息采集、健康档案建立、健康管理方案制定、评估信息更新、随访跟踪、方案调整等工作流程。逐步形成本地区甚至是全国范围内居民个人健康信息平台,使我国居民随时随地享受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其他非医疗中医养生行业如休闲养生类、美容机构类、足浴养生机构、亚健康产业基地等等,均可根据自身特色,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完成宣传、销售、售后等服务。目前养生市场火爆而混乱,加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借力于互联网发展迅猛,这种良莠不齐的发展态势,行业内部从业人员资质应严格把关,服务能力达标的企业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养生保健的需求。

  养老康复服务+互联网

  以建立老年人健康大数据中心为抓手,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就目前结合我国的社会现状来看,老年人人群的逐年提升,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医疗资源问题、经济问题等。老年人所患疾病主要集中表现在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病。老龄人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目前我国的发展水平有限,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加之人口基数大,养老服务资源有限,养老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医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也在养老康复服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于互联网模式利用信息通信技术,通过大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发挥中医药特色,进一步促进医养结合。

  以建立区域性老年人健康大数据中心为抓手,完善老年人健康管理,此大数据中心可以向该区域综合性医院、养老机构等开放并实时更新信息。逐步丰富和完善中医药健康养老信息服务的内容,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又要在服务过程中利用好互联网技术,鼓励自主创新,开发针对老年人健康的实时动态监测设备、智能检测和评估设备等。开发有图文、语音、电话、视频等形式的老年人健康宣教产品,老年人与家庭医生通过互联软件网实现家庭康复、护理服务。目前,我国已经有成熟的医养结合机构,既拥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又拥有“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集合高端医疗、社区养老、线上健康管理等功能。

  在中医药与养老康复服务的建设中,为了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既要坚持以政策为引导,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充分释放市场潜力。鼓励社会投资者投资养老服务项目,改革公办养老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创新“互联网+中医养老康复”服务模式,发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中医养老服务形式,逐步建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让中医药更好地为养老事业服务。

  健康旅游服务+互联网

  把握政策导向,规范消费市场,培养复合型人才

  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是以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及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依托,与旅游业进行深度的有机结合,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将互联网与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相融合,形成一种新的中医药发展模式,可以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中医药全面发展。

  我国不仅是中医药的起源地,也是一个旅游大国,中医药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如药王庙、医圣祠、中医药博物馆等,并且还拥有独特的中医药诊疗技术,如针灸、推拿按摩、刮痧等。以市场需求为动力,结合我国中医药特色优势及旅游资源,可以更好地促进健康旅游业的发展。

  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政府支持及有力的政策保障是关键。2015年4月《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发布,指出“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同年8月,《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提出“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推出一批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集中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产品”。2017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打造智慧中医药健康旅游”“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推广‘网上虚拟感受、网下实体体验’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即时互动,增强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科学性、娱乐性和趣味性。”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通过“两微一端”,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主要包括两种模式:第一是虚拟旅游,是指以现实中医药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互联网技术模拟3D虚拟旅游胜地,并配以虚拟机器人进行专业讲解,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身临其境地进入中医药旅游景区,既可以感受中医药健康旅游的迷人景色,还可以了解相应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第二是虚拟与实地相结合的旅游模式,主要是指旅游者通过对线上的虚拟感受,以及线下的实体体验,实现线上线下及时互动,增强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科学性、娱乐性和趣味性。游客可以先通过微博、微信以及大量的访谈节目及相关的宣传手册了解并筛选中医药旅游景区,并通过互联网提前规划旅游路线,从而更好地感受中医药健康旅游的魅力。

  目前,中医药健康养生与旅游业的融合还未完成,发展规模尚处于初期阶段。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平台,许多不良商家及旅游机构打着“养生旅游”的招牌在互联网上发布虚假消息欺骗用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中医药健康旅游行业发展不规范,相关法令、政策及行业标准暂不完善,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足。在这种形式下,就要更加注重网络安全,可由政府出资建立中医药健康旅游官网,进行宣传推广规范化旅游养生项目,从而引导消费市场。

  一个产业的发展,人才至关重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不仅需要有丰富医疗养生知识专业性人才,还要具有旅游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知识储备的人才,而在我国健康旅游行业内这种复合型人才是相对缺乏的。应当以各大医药类高校及专科院校为平台,调整其学科结构模式,加强与旅游类学校或旅行社的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共同对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

  治未病文化+互联网

  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弘扬中医药文化正能量

  治未病是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其对于提高国民健康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具有独特优势。而文化与传播常常是共生的,文化要在传播中继承和创新,而传播过程中也必须要根植文化的元素。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师承、文字记载等方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传统文化传播形式就显得比较单一,受众面较窄。

  互联网是中医治未病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以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为特点。通过大众传媒,新媒体技术等载体,可以更快、更方便地获取相关信息,且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针对中老年人群,尤其是中医养生的爱好者,可通过建立中医养生类专题网站,录制名医名家讲解视频等,将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针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年轻人,由于工作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相对紧张,且对养生的重视度不高,要充分利用他们常用的工具来传播中医治未病文化,如微博、微信、推特等新媒介中植入科学的养生文化知识。此外,网上制作科普动画视频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一些养生知识或古代养生医家的养生方法以小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增加其趣味性,以便于非专业人士更好的学习和了解。

  互联网平台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通过发挥其媒介功能和传播手段的优势,传播中医治未病文化来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同时也让中医治未病文化传播面临不可估量的挑战。由于网络上人人可发声,所以涌现出一批“伪大师”,捆绑一些营销号,利用一些噱头来糊弄受众,并且替一些保健品“背书”,夸大疗效来获取其利益,造成市场上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局面。同时还有一批养生爱好者,由于对养生知识的一知半解,常常根据自己的见解在自己的微博、微信上分享养生文章并传播出去,往往缺乏专业性和准确性,容易造成某些误区。

  文化的传播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制定相应的政策及行业标准来规范化管理。应当鼓励行业内真正的大师、专家对养生文化进行宣讲传播,打击造假诈骗的“伪大师”,做到正本清源。(何清湖 张冀东)

 

@微博·中医药 关键词:中医药健康产业•互联网

  @PPTW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二者好像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中医药和互联网偏偏就碰撞出了火花,其中一个典型的体现就是中医药大数据健康管理,如果根据中医药的诊疗特点,建立社区大数据健康管理数据库,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小丸子

  自从有了互联网,各种信息的传播都快了,也包括中医药知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好处是了解各类信息方便了,坏处是信息良莠不齐,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所谓“伪中医”的欺诈行为便常常借助互联网平台。所以,要想互联网发挥好作用,就必须加强监管,这也是利用互联网做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前提。

  @老汉学中医

  健康和养老问题是全球问题,中医药在这方面有优势。中医药千百年来都是凭着师带徒传承,坐堂医是其服务的主要模式,但是在现代社会,要想把中医药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就必须要发展产业。近年来,各类中医药健康产业不断兴起,如何在产业开发和管理中保持传统中医药的精髓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A)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