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优才之路】大健康背景下,对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思考

时间:2018-09-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扈有芹

  开栏的话 为推动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研修项目。项目首次设置了强素养封闭式住读培训,坚持“德业双修、医文融合、医药兼通”,提升综合素养,努力探索高层次优秀中医药人才的成长之路。本报今起开设专栏,刊发部分学员撰写的专论,交流个人学习心得体会,以期呈现部分学员的学习思考或收获。

  42天的强素养培训中,以“使命与任务”“艺术与审美”“医道与实践”“国学与中医”“科研与教学”为主题的内容,让学员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纵览健康中国战略、解读诸子百家经典、提高美学意趣、加强中医药理论技术、提升传承创新发展能力。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在新时代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我们中医人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也更加感到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不仅为在新时代发展中医药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也为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了宝贵方法。我们应该深刻理解,正确把握,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不断推进中医药传承发展,承担起我们应肩负的责任。作为国家培养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更应该好好思考如何做好传承工作,发现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实现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医药传承发展要体现中医特色和思维

  近些年,国家加大推行落实中医药战略方针,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在理论和临床工作中都取得较大进步,但也暴露出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平时临床工作中,医院大多是西医为主,中医为辅,危急重症中中医的参与度较低,中医逐渐失去危急重症领地;科学研究中,要按照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标准(DME)执行,以西医标准衡量中医,研究出来的成果自然看不到中医特色,也制约了中医人的中医思维;动物实验的造模过程中,大多也都只考虑符合西医的病理规律,没有体现中医“证”的特点和中医药学科规律。

  此外,中医院校教育中的形式、内容、思维方式等训练方法也大多为西方模式,限制了学生对中医领悟能力的提升。

  中西医课程的比例大概在 6:4 或 5:5 或 4:6,反观西医五年制本科除一本《中医学》外都是西医课程。中医院校培养的学生,中医基础不够扎实,西医又比不上正规的西医学生。

  其次,学生对经典学习不够重视,学校开设大量的西医课程又导致学习中医经典的时间不足。国医大师李士懋说“中医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四大经典。这是中医之本,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历代名家,鲜有不熟读经典者。悟透《内经》的一个观点,就可能创立一个伟大的学派。金元四大医家、温病学派等,莫不如此。”中医院校毕业生连四部经典都掌握不好,没有牢固的中医经典作为基础,如何谈真正学好了中医呢?无法理解中医诊治的精髓,学生们临床怎会有中医思维?现实是临床实习中,科室都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学生感到中医不能治病,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西医知识,动摇了他们学习中医的热情,因此,毕业后能从事中医的人数常常不足一半。

  此外,中医药是建立在中国古代文明基础之上的,与中国的文、史、哲、儒、释、道以及古代的天文地理、气候、物候均有密切的联系,但我国中医药院校教育课程大多按照西方医学课程设置,有关这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学生对中医的理解不够深入。

中医药传承关键在于思辨方法和临床技能

  国医大师李士懋曾说:“身为教师,当授人以渔。中医之渔何在?关键是临床思辨方法,亦即辨证论治体系。”笔者认为这是最高境界的传承。笔者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老师经常告诫,学习中医不是学习几个经验方,也不是学习几个学术思想,要学习中医平脉辨证的思辨方法。学生首先继承的是老师的思辨方法,方法正确了,就步入了中医的正门,而学术思想、经验方均是浅层次的技能。

  平脉辨证思辨体系的学习包括经典著作及历代各家著作的学习和临床实践的学习。经典理论的学习,使中医成为有源之水,用之不竭。李士懋老师认为《伤寒论》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研读《伤寒论》要有《内经》、《难经》的理论基础。反复学习领悟,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参阅诸家的观点。几年的刻苦学习后,就会形成自己的主见,再参阅诸家注释时,就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可以择其善者而吸纳之。

  但刻苦钻研领悟,依然还处于认识层面,尚未转化成为自己的实践能力。把中医知识转化成自身的临床工具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笔者将其称之为炼就工匠精神。中医是实践医学,临床技能的掌握依靠言传身教地自然传承,无法完全以文字记录,以程序指引。传授技能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匠人所必须具备的特质。这种特质的培养,只能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是现代的大工业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无法做到的。中医脉诊技能就是需要老师言传身教,中医的脉诊非常重要,但难于掌握,需要临床跟师体悟达到精湛的程度,这是一种技能的练习,不是闭门造车就能炼就的,学生同样需要秉持匠人精神坚守本职。

  因此笔者总结中医传承的关键在于传承正确的思辨方法和临床技能而不是几个方药几个学术思想。

  在传承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中医是用来治病的,不仅仅是调理的。经言“上工治未病”,能治未病的医生是最高明的医生,这样的医生在疾病未出现之前就能发现疾病,预测疾病的发展,但是现在能有多少这样的上工呢?要想成为上工,能治未病,首先要能治疗已病,学会治疗已病是第一要务。因此继承应从基本做起,要站在治疗疾病的角度,像古代医家一样,拿出响当当的疗效,既能治疗危急重症,又能治疗疑难杂症,这需要走很长的路,需要认真学好经典理论,做好临床工作。

  学校教育也是中医传承的一部分,中医教育有其独特性,不同于其它学科。除现在学校开展的临床跟师学习外,应把更多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中医思维纳入到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更多地思考中医,思考中医的优势所在。同时临床医生中医思维的培养更是关键所在,要让学生在临床看到中医的疗效,才会相信中医,继而做好中医。

中医药创新要在继承基础上与现代科学对接

  系统继承中医药的宝贵知识和经验是中医药发展创新的源泉和基础。任继学先生说:“不到六十不懂中医。”此话反映了中医学习的规律。李士懋老师说:“理论——实践——理论,不断往复,相互印证,认真思索、联想、总结、升华,达到纵横捭阖,融会贯通,就可以发皇古义,创立新说,这是继承发扬中医学的正确途径。”我们的古代医家熟读《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并把它们传承发扬。《内经》中的一句话都可以发展出一个新理论,一个治疗的新方法。如李东垣创立了脾胃论、叶天士著有《温热论》、薛生白系统阐述了湿热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规律,他们无不谙熟《内经》《伤寒杂病论》,才能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开创新的理论,推动中医学不断向前发展。

  人类的发展是永恒,中医的发展也是必然的,当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就有了更高的上升动力。就如人类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一样,中医的发展即使会经历坎坷和低谷,但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挡其滚滚向前的发展趋势。发展的前提是先继承好中医,继承不好则发展是空谈,中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成了异化和脱离中医理论体系。因而,在继承与发展中不断创新,为中华传统医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是大健康背景下的新要求。

  在继承的基础上,中医如何适应现代化发展尽快与现代科学对接、融合,一直是发展中的难点,也是中医创新发展的方向。现代科学仪器在助力西医发展的同时,存在疾病诊疗“唯仪器”、“唯量化指标”的现象。人体系统较为复杂,如果过于依赖前者,对系统、综合的视角缺乏整体考虑,可能会影响诊疗结果的准确性。临床医学的目的是应用,仅停留在微观、还原、量化层面的研究,无法揭示疾病的全部奥秘。不妨让患者作为考官,建立“以疗效为核心的科学、公正、公平的医学度量衡。”

  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打通基础研究和临床通道,把分子细胞基因层面的机理认知探索,与组织、器官和人体系统的整体审视结合起来,搭建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从全新视角,去认识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中医与现代科学的融合。

  未来,我们应加强对生命科学的前沿与前瞻的认识,从碎片化思维到人体大系统思维,从微观、局部到整体、系统、综合的研究,从单学科到多学科,从西医的生物化学与“人体物理医学”的研究,将之应用于创新与变革。发扬传统与创新发展并举才能走出具有中华传统医学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中医教育的发展创新也应该是灵活的、多种形式的。可以在中医药大学举办传统中医班,注入更多传统文化的观念,也可以在中医药大学举办中医为重的中西医结合班、在医科大学举办西医为重中西医结合班,探讨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以启迪思维,融合创新,促进中医学术的创新发展。

中医优才应肩负使命承上启下

  我们有幸赶上这个伟大的时代,国家蒸蒸日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健康的需求更加迫切。十九大提出了健康中国的战略,并把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医疗工作的大政方针。因而作为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更应努力继承发扬中医文化,为中医事业不断奋斗。

  国医大师李士懋说:“我国是中医的发源地,最有资格、最具权威制定中医科研成果、临床标准的。应该拿出我们中医的尺子来,让国际接我们的轨,而不是本末倒置、削足适履地接人家的轨。”这是中医优才应该做的,也是国家培养我们的初衷。只有这一棒交接好了,才能将中医药传承好发展好。

  既然传承发扬中医的责任落到我们的肩上,首先要做的就是继承好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药,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人才,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治病疗效,而不是一味适应西医。其次,我们不仅肩负着继承的责任,还承担着传承的任务,我们的成就还决定着未来有多少学生愿意投身于中医药大潮,愿意学习中医。因此,我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重任在肩,一定要发奋图强,不辱使命。(扈有芹)

(A)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