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中医大讲堂】朱建平:“岐黄”不只是岐伯黄帝之简称

时间:2018-09-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朱建平

作者简介

  朱建平,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重点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版著作《百年中医史》《中医方剂学发展史》《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药名考证与规范》等38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各级科技奖励10余项。

  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用“岐黄”代称《内经》,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如“岐黄之术”“岐黄之道”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

《黄帝内经》是记载“岐伯”最早的文献

  岐伯是我国传说时代最著名的医生。一般认为,岐伯家居岐山(今陕西省岐山)一带。而新近有资料表明,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县人。如清·乾隆年间《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所以记载“岐伯”的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后人为了纪念他所做的贡献,专门修建了岐伯庙。如《庆阳县志·坛庙》载:“岐伯庙,在县城南”。据《辞海》说: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治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

  清·潘楫《医灯续焰》说:“医家以岐黄为祖”。的确,后世医家溯源都会追溯到黄帝、岐伯。如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论》序:“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晋代名医皇甫谧《甲乙经》序:“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宋臣林亿等校正《黄帝内经素问》作序云:“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医学源流”言:“医之始,本岐黄”,而称“为医之祖。”

  岐伯又尊称为岐天师,意为懂得修养天真的先知先觉。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一:“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者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伯曰天师。”

黄帝是古代一个氏族或发展时期的统称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今在陕西省北部建有黄帝陵。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以土为崇拜对象,土色黄,故称黄帝。相传神农(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护,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神农氏的炎帝族。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击败蚩尤为首的南方部落九黎族。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

  为了巩固领地,发展经济,黄帝让人们用坚石做兵器,造舟车弓矢,分兵四野,镇守边疆;让妻子嫘祖带领女子养蚕纺织,染制五色衣裳;让仓颉等人取法兽形鸟迹,创造文字;并让专人烧制陶器蒸煮食物,建筑房屋以避风霜雨雪。

  据传,黄帝为了仰观天象,俯视四方,研讨治国安邦的策略,还让人们根据“天圆地方”的学说,在山丘上筑起上圆下方、四面无壁、中有一殿的“明堂”。黄帝非常喜欢明堂,经常和大臣们一起在这里核对天文的数字,观察八方的形迹,考察五气运行的常规,制定富国强兵的政策。

  但是从现在研究的结果来看,黄帝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我国古代一个伟大氏族或发展时期的统称,历史中的“仰韶文化”(以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为代表,约距今5000年左右),就相当于黄帝时代。仰韶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从河南仰韶村及其他相当于该时期的遗址中,人们发现了许多石器、骨器、陶器,说明当时不仅农业、畜牧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而且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黄帝”一词最早见于陈侯因齐敦之铭文。其中说:“陈侯因齐曰:皇考孝武桓公恭哉,大谟克成。其唯因齐,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朝问诸侯,合扬厥德……”据郭沫若《十批判书》考证,文中“陈侯因齐”就是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前343年在位),“桓公”即其父陈侯午。可见“黄帝”之出并不甚古。战国特别是到战国中期以后,黄帝完全被信史化、神圣化,其地位远远超过了尧舜,成为古圣中第一个权威,渐渐被诸子百家所尊崇。

  当时战乱频仍,疾病不断发生。相传为救民疾,黄帝召集名医岐伯、伯高、鬼臾区、雷公等人,在明堂研讨医学理论。所以《素问·五运行大论》说:“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他们讨论的内容相当广泛,“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涉及到祖国医学的各个方面。所以《帝王世纪》说:黄帝“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据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就是根据黄帝与岐伯等人的讨论记录整理而成。纵观《黄帝内经》全书,作者是以战国君主为原型塑造黄帝形象的。

  研究表明,现存《黄帝内经》并非黄帝岐伯所作,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医学理论还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之所以称为《黄帝内经》,只不过是后人的假托。这与当时社会尊古之风有关,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神农黄帝氏族为中华民族之祖先,人们都以“炎黄子孙”引为自豪,故不少书籍冠以“神农”“黄帝”,以为贵重。《汉书·艺文志》记载,以黄帝命名的书籍足有二三十种。《图书集成》《传家集》载,“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也?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现在一般认为,《黄帝内经》即非一时之言,亦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从战国下迄汉唐的漫长时期里,由多人不断增补汇集而成。

  《中医文献辞典》载有以黄帝轩辕氏命名的医书,如清代佚名氏所著的儿科医书《轩辕逸典》等。

  宋·张杲《医说》曾论及黄帝由仙人那里获得医药知识的传说。云:黄帝游历名山,以求神仙。“至盖上,见中皇真人,受九茄散方。至罗霍,见黄盖童子,受金银方十九首。适崆峒而广成子,受以《自然经》。造峨嵋山,并会地黄君,授以《真一经》。入黄金谷,问导养而质玄、素二女。著体诊则问对雷公、岐伯、伯高、少俞之论。备论经脉,旁通问难,以为经教,制九针,著《内外术经》十八卷。”王吉民、伍连德著《中国医史》介绍说,最后黄帝得到“九鼎丸”方,立灶炼丹,有几千只虎豹来帮他守火。丹药炼成时,天降黄龙,伏地升天。70个忠臣及妃子随他升天,其余小臣则留下来,享年111岁。和黄帝共同进行医药工作的臣子有:①僦贷季:岐伯之师,精脉。②岐伯:黄帝最著名臣子,他尝药,治民病,著医书。③鬼臾区:著《太始天元册》,为《内经》中之一章。据说黄帝得宝鼎时,曾咨询他的意见。④雷公:黄帝弟子。《内经》“著至教论”之下七章,出于他之手。另一中药炮炙书亦属他的著作。⑤桐君:调春药及研究炼丹。

“岐黄”含义种种

  自从宋代开始,岐伯、黄帝作为医学正统之祖被请进庙堂供奉起来。据《梦粱录》记载“以医师神应王,以岐伯善济公配祀”,宋朝在杭州通江桥北太医局内建殿。至元明,三皇庙、先医庙中亦有供奉。如《明一统志》载,三皇庙建在顺天府治南明照坊,元朝元贞初建,内有三皇并历代名医像。《帝京景物略》卷三“城内城外”下“药王庙”记载,明代北京“天坛之北药王庙……庙祀伏羲、神农、黄帝,而秦汉来名医侍。”《明史》卷五十载,“嘉靖间,建三皇庙于太医院北,名景惠殿,中奉三皇及四配。其从祀,东庑则僦贷季、岐伯……复建圣济殿于内,祀先医,以太医官主之。”

  宋以后,岐伯、黄帝也开始合称为“岐黄”。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岐黄”一词首次记载的中医文献是宋·窦材《扁鹊心书》一书。“岐”前“黄”后,未见前人的解释,大概是因为在医学方面岐伯是黄帝之师,师在前合乎伦理。

  “岐黄”也开始注入新的含义,不仅仅是岐伯、黄帝二人的简称,而且有专指正统中医、泛指中医的含义。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如“岐黄之术”“岐黄之道”“岐黄家”“岐黄书”等,也开始在医界出现,并有自己相应的意义。

  “岐黄”本义指岐伯、黄帝

  元·王好古《此事难知》“后序”:“岐黄既远,求能推诸五运七气,而察阴阳升降之候,定脏腑虚实之所因……”

  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卷一“医学源流第一”:“医之始本岐黄:黄,黄帝也;岐,岐伯也。君臣问答,以明经络、脏腑、运气、治疗之原,所以为医之祖。虽《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而神明有药之理,仍始于《内经》也。……医门此书,即业儒之五经也。”

  “岐黄”成为《内经》的代称

  日本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卷一“医经”载:“方以智曰:岐黄云《内经》,言身内也。”同书卷十三“方论”:“盖岐黄之论,为典谟以上之书,古奥幽深。”其中也寓高深医学理论之意。

  “岐黄”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

  清·潘楫《医灯续焰》载:“医家以岐黄为祖”。所以,最初“岐黄”与“正派”、“血脉”之类名词连用,是专指正统的或正宗的中医学,而不包括草泽医等不以《内经》为经典者。如宋·窦材《扁鹊心书》“卷首·序”:“汝学非是岐黄正派,特小技尔。”“卷上·三世扁鹊”:“医门得岐黄血脉者,扁鹊一人而已。”这一含义在后世医书中仍能见到。如日本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卷一载:“当时和扁诸神医,必有传于岐黄真谛,而后能彰起死回生之术。”

  清·肖京所著的《轩岐救正论》六卷。该书针对当时庸医不明医理,执方误人,遂采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要旨以阐明救正之法,所以书名称为“轩岐救正”,拨乱纠误,以归正统。后来才扩大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

  “岐黄”成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

  明清以后,此义大行。如明·周慎斋《慎斋医案遗书》载卷二:“病证多端,颠倒难明,必从脾胃调理,乃岐黄之正法也。”清·汪昂《医方集解》“凡例”:“况余不业岐黄,又学无师授。”日本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卷六十五“方论”:“予……稍长以先孺人寝疾,从事岐黄之学。”

  “岐黄之术”又指中医学术、医术

  清·高士宗《医学真传》“先生自述”:“余童年丧父,家贫无所资,藉舌耕以奉母,及制举之业不获售,遂习岐黄之术于倪先生之门。”

  “岐黄之术”简称“岐黄术”,如日本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卷五十七“方论”:“俞桥少业儒,究心理学,兼精岐黄术。”清·雷丰《时病论》“自序”:“先君……从程芝田先生习岐黄术。”

  “岐黄之道”指中医理论

  明·赵献可《医贯》卷一“玄元肤论·阴阳”:“然生而老,老而病,病而死,人所不能免,但其间有寿夭长短之差,此岐黄之道所由始。”

  清·程文囿《医述》“自序”:“荀卿有言: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岐黄之道,至此亦可谓粲然矣乎!考诸《灵》、《素》、《难经》、仲景而后,如河间、东垣、丹溪以及历朝先哲,卓然成家者指不胜屈。其间虽纯驳不齐,苟能采其菁华,遗其糟粕,何莫非后事之师乎?”

  同义的词有“岐黄理”,如日本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卷五十一“方论”:“父幼自精岐黄理,辑有《苍生司命》。”

  “岐黄家”是指中医生、中医学家

  明·吴尚默校辑《丹溪手镜》“序”:“居常每遇岐黄家,抵掌医术……”清·何梦瑶《医碥》“自序”:“爰取少日所诵岐黄家言,芟其繁芜,疏其湮郁,参以己见……”

  “岐黄书”是指中医书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饶兆熊序”:“程君钟龄,原字山龄,资分高,搜讨富,攻举子业,有声庠序。乃以家贫善养为务,间取岐黄书,寻绎往复。又于张、刘、李、朱四大家,贯穿融会,一编入手,必有所折中,不从门面语掩饰时人之耳目。”此“岐黄书”泛指中医书。

  “岐黄书”又专作中医一书名。如清·程文囿《医述》卷十五“痘疹精华·痘科纲领”下“热”引《岐黄书》:“……五谷不热不结,痘疮不热不彻。但热太过者真阴灼,不及者真阳衰。故痘之始终,全顾热之深浅何如耳。”

  岐黄,又称轩岐。《中医文献辞典》载有以此命名的医书,如佚名氏所辑的中医丛书《轩岐之术》、清肖京所著的《轩岐救正论》等。

  “岐黄业”是指中医行业

  日本凡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卷十九“诊法”:“余于是投举子笔,专岐黄业。”

  日本丹波元胤1819年所著的《中国医籍考》中,约有50多处出现“岐黄”,包括了上述诸种含义。可见,“岐黄”一词使用之广,影响之深,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A)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