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培养综合素质人才,推动中西医结合长足发展

时间:2018-10-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何清湖 雷晓明 王国佐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继承与创新是主题,人才队伍更是核心关键。推动中西医协调发展,促进中西医结合,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因此,开展多模式、多形式、多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建设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是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重点。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结合充分吸收两种医学特长,并使之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对继承发展中医药学,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促进我国医学和世界医学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中西结合过程中,国家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

政策支持中西医结合发展

  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产生于1956年毛泽东关于“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讲话后。中西医结合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

  1949~1954年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把“团结中西医”列为我国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之一,“提高中医,团结中西医”成为当时卫生工作的主旋律。这次会议之后,全国各地开始陆续开办预防医学讲习班和中医进修学校,成立中医研究机构。

  1954~1978年 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从1954年开始,全国各地开始加强对中医药的管理,狠抓“西医向中医学习”活动,全国中医从业人数达到50余万人。与此同时,各地还陆续建立一批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研究机构和中医医院。至1958年,全国先后办了13所中医学院及数以百计的中医学校和中医进修学校,中医医院发展到300多所,建立了大批中医门诊部及综合医院中医科和中西医结合病房。这一时期,中医药的地位较前一阶段有了极大提高,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阶段性的发展,也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探索与研究奠定了人才和事业基础。

  1978~1991年 1978年,中央批转了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指出要培养一支精通中医理论和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中医队伍,造就一支热心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西医学习中医的骨干队伍。1985年,原卫生部召开的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提出,可以试办中西医结合专业。中西医结合在医疗、教学、科研三个方面都被纳入计划,扎扎实实地推进。在广大中西医药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各科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各种层次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91年至今 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中西医并重”列为新时期中国卫生工作五大方针之一。这个方针给中医和西医赋予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后,党和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一系列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西医结合医学事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工作。2013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时任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表示,中方重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作用,愿继续加强双方合作,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中西医结合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中西医结合不仅成为我国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也成为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团结其他医学的重要纽带。

  纵观中西医结合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对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中西医结合在管理、学科研究、人才培养乃至从业规范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加深对中西医结合的正确认识,探寻其内涵、外延以及实践价值和意义,重视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教育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

  自新中国成立,中西医结合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

  1950~1978年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为大会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这一批示无疑为中西医团结一致共同发展定下了基调。1958年,中共中央对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进行批示,西学中的热潮很快兴起,全国各地广泛开办西学中班,培养了很多人才。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早期,我国初步形成了一支中西医结合队伍,为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1978~1992年 1978年以来,原国家教委设置了中西医结合学位(硕士、博士)及双学位教育。国家计委、教委、计生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在科研编目中建立了中西医结合课题编号,学科专业委员会确定了中西医结合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一些高等医药院校和研究单位相继开展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高层次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上世纪90年代,博士后流动站首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天津急腹症研究所启动,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在中西医科研方面均取得累累硕果。

  1992年至今 1992年,泸州医学院率先在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中西医结合方向;1993年,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批准下正式开设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199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整合广东省中医院资源优势,与南方医科大学联合开办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1999年河北医科大学招收七年制临床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学生,主要培养研究型或应用型的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 2002年,教育部批准泸州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湖南中医学院等部分院校在专业目录外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2012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中西医临床医学”列为中医学门类下中西医结合类的唯一一个专业,明确了专业名称、培养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及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等重要内容。同时,各开办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高校逐步完善培养方案,联合编纂系列行业规划教材,进一步规范了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此后,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成较为完备的体系,包括本科、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等各个层次的教育。

教育是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关键

  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需要完善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通过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首先,构建多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既有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教育,也有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育、中西医结合博士后工作流动站。要围绕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基地建设、人才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组织编写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大纲和教材,加强中西医结合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我国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差别较大,各地特别是城乡之间医疗卫生发展水平与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应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培养与其相适应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对卫生健康服务的需求。

  其次,积极发展中西医结合继续教育。构建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建立适合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要求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充分利用高等中医药院校和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举办不同层次的西医学习中医班,鼓励西医人员离职学习中医。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中西医结合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队伍的素质。在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中培养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

  再次,完善中西医结合医师培养相关制度。充分调研当前中西医结合人才的社会需求和执业现状,分析中西医结合人才的成长规律、执业特点等,进一步完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以及中西医结合专业技术职务的资格考试与评审制度,制定适应行业发展的中西医结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考评标准和办法。

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国家法律层面重视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和教育工作协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三条第三款明确指出,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第三十六条第二款提到,国家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继承与创新是主题,人才队伍更是核心关键。要推动中西医协调发展,促进中西医结合,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对这类人才是要求是既具有良好专业和临床素养,有较为系统的中、西医理论和临床知识,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中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工作;又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科研素质,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因此,开展多模式、多形式、多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建设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是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重点。

  具体来说,各地应充分利用现有中医药和卫生教育资源,促进和完善中西医结合继续教育,构建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西医学习中医的系统培训工作,加强中西医结合继续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另外,保障中西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大力开展中西医结合理论与临床的自主创新研究,这就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要鼓励利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继承发展传统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以提高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为核心,发挥中西医协同思维,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深入探索中西医的结合点,进一步完善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思路、方法,促进中西医结合学术创新,推动中西医结合长足发展。(何清湖 雷晓明 王国佐)

(A)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