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优才之路】中医教育模式要构建“整体观”

时间:2018-11-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陈少东

  中医药人才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基和保障,也是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第一资源。只有建立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一批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才能为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和特色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才能进一步发展学术,使中医药事业兴旺发达、代代传承。笔者在对目前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问题审视后,提出了对中医药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中医教育模式亟待升级

  回顾中医高等教育的历史,是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末期伴随西学东渐而开始的。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时期虽然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因北洋政府起初在学制系统中漏列中医教育,没将中医纳入正规教育序列而导致其在近代发展十分困难。到了南京政府时期,中医教育主要由一些民间中医团体开展,学历上并不被承认。这样的模式伴随国民党统治的打压在后期基本上都消失停办。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教育的发展才开始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国家在各个省建立中医院校,影响巨大。一是把中医高等教育纳入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医第一次可以真真正正和其他专业一样实现高等学历教育。二是开展中医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有力推动了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的发展,奠定了近代中医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中医高等院校的设立,无疑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弘扬提供良好的平台。这样的转变使得中医医疗队伍不断扩大,但纵观数十年中医现代教育的成果,还存在一些缺陷,要采用新的教育理念对中医教学模式进行升级,借助现代人才教育模式来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

中医教育模式缺乏“整体观”特色

  中医精髓在于“整体观”,可从两方面进行诠释:一是在治疗中将人与自然界视为一个整体,讲究“天人合一”,这与现代唯物辩证思维不谋而合,二是中医文化与政治、历史、科技等其他文化的融会贯通、兼容并蓄、相辅相成。因此,要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其教育理念就必须建立在以“整体观”为基础的前提下。

  但目前,中医教育模式却没有体现出“整体观”的中医特色,笔者认为,目前中医高等教育中的问题如下:

  首先,因借鉴西医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医高等院校同其他专业的教育模式一样,在专业划分上“窄”而“细”,人为切割了中医知识的整体性。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等课程的条块分割,虽然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个课程的特点,但也人为分割了中医学各知识单元之间的有机联系,并造成部分内容的重复,学生所接受的是支离破碎的单元知识,无法将它们很好地融汇贯通,不利于辨证思维的培养,学生经过五年相关专业知识学习后大多只能从事相应的诊疗活动,但历史上的中医名家,如扁鹊、华佗等个个都是“十项全能”。

  其次,中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理论,发现问题且自觉寻求理论知识的帮助,让知识在实践中“活化”。然而,目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不能很好统一,中医学作为一门实践要求较高的学科,师生比例不宜悬殊过大,但目前,中医临床实践教育中出现了每位专职导师负责少则五六名,多则十几名学生的情况,中医临床实践教育陷入了“僧多粥少”的窘境,学生无法得到老师精心的指导。此外,中医临床教育还容易出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有些高年级学生因临床实践远离院校,无法与专职导师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造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脱节。

  再次,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中医名家都具备良好的医德医术,可以说古代医家不仅是医学家,更是巨儒杂家。但现行的中医高等院校大多作为独立发展的个体,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融合,无法应用新技术并以现代科学语言揭示中医学有关生命整体规律的物质基础,使得中医院校的学生对自己专业以外的人文知识缺乏兴趣,对学生开放式思维的形成不利。

中医高等教育改革的三条思路

  对此,笔者认为,在传承中医文化前提下,深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加强与其他学科、文化对话交流,增强学生临床技能的实践,是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

  首先,中医高等教育应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纠正专业“窄”“细”现状。在课程设置上,需做到内部综合化、整体化,变条块分割为有机结合,并充分体现课程间的整体性与联系性,增强各单元间的内在联系,变单元机械堆积为交互学习,以收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如对《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与《中医内科学》来说,可将其共性知识单元提炼整合,在《中医内科学》讲述即可。而对于个性知识单元则在其相应的课程中论述,做到求同存异。再如,中医经典课程的设置也可将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合科讲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累述,加强课程内在联系与鉴别,让学生真正全面认识《伤寒杂病论》的知识体系。

  其次,加强中医与自然科学的对话融合,中医高等院校可开设“中医与免疫”“中医分子生物学”等新课程,使学生具备融通、迁移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单纯提高现代自然科学的课程含量,仅将中医专业课程和自然科学的课程平行教授。

  此外,也应加强中医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对话融合。不仅要将中医学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还要与现代中、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真正具备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并能将其运用于医学研究的高素质人才。

  中医高等教育应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吸取现代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并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中医院校需要加强与综合性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开设跨校选修课程,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自然学科及人文社会学科的优势,在培养医学生素质等方面,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模式,为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提供良好的借鉴。

  再次,增强学生临床技能的实践,建立“临床导师负责制”。中医院校应充分利用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师资力量,在本科三、四年级即确定“一带一”或“一带二”的“临床导师负责制”,让“临床导师负责制”弥补临床实践时“本科生导师制”的不足。通过加强“导师制”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与带教老师建立“良性互动”关系,让整个教学过程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更易掌握中医精髓,及时解决临床实践中的疑难当下问题,成长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陈少东)

(A)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