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聚焦

标准化是中药产品质量提升的根本,疗效标准、指标标准、品牌标准和生产标准,四个层次的标准可以在中药质量提升的不同阶段发挥导向作用——

中药标准化的模式分析及思考

时间:2018-11-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李文龙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实施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笔者有幸主持了其中的两个子课题。在与其他项目参与人员的讨论、交流过程中发现,大家对“中药标准化”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争论的相当激烈。2017年5月,笔者参加了在安徽省池州市召开的中药质量标志物高峰论坛,有幸聆听了刘昌孝院士、黄璐琦院士、果德安教授等专家的精彩报告,对中药标准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现将自己一点粗浅的见解进行归纳。

  笔者认为中药材和中成药的特点,可用“复杂”一词高度概括:药材来源复杂、物质基础复杂、制备工艺复杂、质控指标复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中药缺少、实际上也不可能形成一个整齐划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而必须结合具体品种的具体特点,制定适用的标准。当然,标准有层次之分,这取决于研究对象的具体特点,也取决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本文将中药标准划分为四个层次:疗效标准、指标标准、品牌标准和生产标准。

疗效标准是最高标准

  药品的本质是能治病,化学药、生物药如此,中药也不例外。

  目前各种媒体、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反对、诋毁中医药的言论,这不足为怪,历史上类似的鼓噪层出不穷,但从未有什么作用,其根本原因是中药是有治疗效果的。如果将来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疾病谱变化了也好,药材质量退化也好,传统经验失传也好,导致中药的疗效不再显著,中药产品无法再治病救人,那么,中医药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认可,而不攻自破。这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也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开展研究的。

  当然,中医药是个发展的概念,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其进行改造升级。青蒿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些人认为,青蒿素是一种纯化合物,古人没用过,所以就不是中药了,笔者不赞同这种看法,青蒿素来源于中药材,其研发灵感源自传统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如果说古人没用过就不是中药,那么中药注射剂古人也没用过。

  疗效标准之所以是中药的最高标准,这是由其本质属性决定的,将这一标准置之不论,而斤斤计较于其化学成分含量、生物利用度、质量一致性等现代药物指标,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当然,疗效标准是需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应用和医学观察进行衡量的,目前一个错误的舆论导向是,根据个别病例对中医药的作用进行无限的夸大,而不是采用科学、规范的医学实验来证实其疗效,为此,必须建立一套合理、规范的评价体系,这套评价体系的建立,则需要借鉴化学药和生物药的临床疗效评价规则,选择合适的受试对象,通过大样本的临床观察,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

第二层次标准是指标标准

  第二个层次的标准是指标标准,指标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指标,比如包衣厚度、硬度、溶出度属于物理指标;大类成分含量、化学成分含量及杂质限量、农药残留、重金属和微生物限度等属于化学指标;抗氧化、抗衰老、抑菌活性等属于生物效应指标。以上这些指标的测定有助于评价中药材和中成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符合现代药品质量评价的一般理念。

  但对于中药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批次一致性,因其来源于天然产物,原料药材质量参差不齐,从而导致最终产品的质量波动,而做不到质量一致就会出现这一批有效、下一批无效,这一批无毒、下一批有毒的情况,进而会影响到人民群众对中药产品的使用体验和认可程度。所以批次一致性至关重要,也可以说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目前,相关科研工作者对中药具体指标的测定方法研究很多,但对于中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研究却是浅尝辄止,或者说是知难而退,这一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化学成分的测定,目前存在着3种不良倾向,一是什么容易测测什么,二是什么有标准品测什么,三是测定指标越多越好。笔者认为,即便是指标标准,也应该以疗效为导向,兼顾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和工业生产的可操作性。针对这一问题,可参照刘昌孝院士等相关专家关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系列论述,慎重选择测试指标。果德安教授提出的质量标准的制定“深入研究,浅出标准”的原则,是非常符合中药特点的,一方面,我们需要对中药的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明确其作用机制;另一方面,又要考虑的标准的可执行性,制定出科学合理、简便可行的中药质量标准。

重视品牌标准以免削足适履

  第三个层次的标准是品牌标准,中药在我国悠久的应用历史造就了一批家喻户晓的中药老字号品牌,如东阿阿胶、同仁堂、云南白药、陈李济、达仁堂、雷允上等,使得中药产品不仅成为治病的良药,而且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对于这些沿承有序、疗效确切的中药品种,无需削足适履,采用现代标准强加规范。同仁堂有两幅著名的对联,其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其二: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笔者认为,前一副对联讲的是药材原料的重要性,后一副对联讲的是制备过程的重要性。如果一定要去为这些老字号产品制定一些指标,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生产标准对质量具非常意义

  如果说疗效标准缺少科学评价的方法,指标标准缺少合理的质量指标,且中药品种也不属于名优品牌,那就只能强调生产标准了,这看似无奈之选,但对于保证中药质量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这里所说的生产,既包括中药材的种植,也包括中成药的生产。当然,生产标准本来就是“质量源于生产”这一理念的落脚点,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但是,目前无论是中药材的种植标准,还是中成药的生产标准,都相对粗放,缺少深入研究。前者主要靠GAP的推广,后者主要靠GMP的实施,这些标准是基本标准,但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往往被当作了最高标准。

  对于中药而言,需要有更高要求、更为合理的标准,这就需要相关的科研工作者结合具体品种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建立基于全程质量控制理念的中药标准化体系。比如不同产地的气候、土壤是如何影响药效成分的累积的?家种、野生、重茬、轮种等种植方式得到的药材质量有何区别?不同采收时节、储存条件、炮制工艺对药材质量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如何?中成药生产过程中,提取、醇沉、萃取、层析等诸多工艺会对目标成分的迁移和转化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真正理解了这些过程,才能制定出真正合理的生产标准。真正弄清了这些问题,生产标准就不是一个低层次的标准,而是一个与疗效直接关联的一个标准了。

  中药标准化的四个标准不是各行其是的,更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建立覆盖从田间地头到医院药房的全程生产标准,有助于制得质量一致、指标明确可控的中药产品,稳定、优质的中药产品则是中药发挥疗效的基础,而长期应用、疗效显著的中药产品自然会具有良好的口碑,从而形成中药品牌,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技术与文化。高品质的药品来源于高标准、全流程的质量管理体系。日本制药企业在汉方药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全流程做出了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的顶层设计,取得显著成果,值得参考借鉴。随着人们对中药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四个层次的标准可以在中药质量提升的不同阶段发挥导向作用。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标准体系,才能实现中药的现代化,从而助推中药产品走向国际,而制定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则需要结合中药自身的特点,不断引入新的质控理念和质控技术。中药的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是殊途同归的,而标准化则是中药产品质量提升的根本。

  (作者李文龙单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

  (M)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