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中医诊所是中医药海外传播切入点

时间:2018-11-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陆钢

  通常而论,人们往往把传媒工具当做主要的传播载体,包括电视杂志、新媒体等,但在某种程度上,传媒工具无法完成中医药传播的历史重任,文字局限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它们不具备“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这样简单而又有说服力的实用功能。因此,笔者认为,只有中医诊所及其辅助机构(如中药店铺和培训机构),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合适切人点,其原因在于:

  中医诊所发展历史长久,为百姓喜爱接受。中医“望闻问切”的治疗方式,操作简便,而且更具亲和力。通过“望闻问切”面对面地关心患者的身体状况,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及其周边环境。在这种对话式的治疗方式中,患者与医生建立了一定的沟通。随着次数的增加与疗效的显现,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也逐步加深,也更愿意透露自己的心扉。某些心理疾病也可能在这种治疗方式中不知不觉地痊愈。一旦患者建立了对自己医生的信任,就会告诉周边的亲朋好友,于是更多的患者前来治病,而医生也获得更多的当地风俗民情知识。

  中医诊所的结构符合中医个性化的职业特点。传统中医治疗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因为中医的疗效完全取决于中医大夫的个人水平。当然,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中医诊所的舒适性也随之提高。西方国家的一些中医诊所,其舒适程度不亚于西医的私人诊所。国家标准规定,中医诊所最低标准,房间的面积需达40平方米,医生和护土各1人。如条件允许,中医诊所也可以增加人员,但最好不要超过6人,从而保持最佳的性价比。

  中医诊所虽小,但有强大的文化传播功能。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名中医即使在偏僻的乡村里行医,但由于其妙手回春的高超医术必然会声名远扬。中医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即西医思维模式下无法理解而又无法医治的疾病。中医根据自己的理论体系了解这些疾病的病理机制,并通过实践找到疾病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神奇之处,可以做到手到病除。在西医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若能出现几个典型的案例,有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中医药能为“一带一路”沿线贫穷民众提供负担得起的医疗方案。目前,缺医少药仍然是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除少数精英外,普通老百姓无法享受同发达国家一样的医疗服务。相比之下,中医是一种可以替代的选择。同样的疾病,中医治疗成本低于西医。只要沿线国家老百姓普遍接受中医诊所的治疗,那么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便有了扎实的平台。中药在中医治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了配合中医诊所,附近应该有相应的中医药铺。中医药铺也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平台,但其使命主要是为中医诊所服务。中药店铺需要大量草药和其他草本植物,也需要聘用很多店员。这方面完全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并且实现本土化。中亚国家地域广阔,环境干净,是种植中草药的理想地方。中科院已经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中草药的实验室,在当地种植草药。

  本文作者陆钢系华东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

(W)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