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以“七抓”为引领 高站位弘扬中医药文化

——广州中医药大学弘扬中医药文化理论和实践探索

时间:2018-12-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陆金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统中医药学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作为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基本职能的高校,广州中医药大学以“七抓”为引领,高站位挖掘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积极进行实践探索。

  抓认识: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为指引,始终保持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自信、耐力和定力

  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强调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及《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2018年2月,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项目》,在上述规划中,都将挖掘、弘扬中医药文化列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坚守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责任担当,坚持把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融入到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建设的进程中,融入到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的行动中,融入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迎来了学校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

  抓平台:以建设中医药博物馆为重点,努力打造广东中医药科普宣传公共平台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是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该工程自2006年启动以来,在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中医药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现已初具规模。博物馆拥有规范展厅8千平方米,馆藏医史文物5千余件,中药标本1万多件。近六年来,博物馆共接待观众约13万人次,并开展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博物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和良好的运作,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等,成为广东省中医药科普宣传的重要平台。

  此外,学校还将大学城校区打造成广州“本草园”,建设“药王山”“时珍山”等中草药园区5万多平方米,栽种中草药两千多种,并在园区周边设立岐黄问对、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以及古往今来岭南名医雕像,成为培育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

  抓项目:以拍摄大型中医药文化纪录片为抓手,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

  一是在影视作品方面,由学校和广东省中医药局、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策划、倾力打造的12集大型中医药文化纪录片于今年3月17日在广东卫视全国首播、央视网转播。

  该片是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和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重点项目,播出后在全社会引起很大反响,收视率在全国38个卫星电视台同时段排名前10位,国内外近200多家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社会各界尤其是中医药行业普遍认为该片全面反映了岭南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是国内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是一部讲述岭南中医药好故事,发出岭南中医药好声音的精品之作。

  该片的选题策划、文学本创作、剧本把关、统筹拍摄、样片初审以及正在进行的英文版制作等工作都是由学校组织完成的。通过该片的成功拍摄,学校在全国中医药院校率先组建了一支专业从事中医药影视精品创作的团队,目前该团队正在拍摄10集大型纪录片《国医大师》,并已完成《悬壶岭南》第二季的拍摄大纲和《百年中医》《抗战中的岭南中医药》等剧本创作,开启了海内外中医药文化品牌建设的新常态。

  二是在科普宣传方面,学校博物馆与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联合拍摄了12集古代养生节目;学校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与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共同开展了九届“杏林寻宝”系列活动;去年,由广州市委宣传部牵头制作的大型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拍摄了学校邓铁涛与禤国维两代国医大师的故事。

  在省内,学校与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以及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媒体的合作已实现常态化,如与南方电视台《家庭医生》栏目,共播出学校42位专家86期节目。学校专家教授在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开设的中医药科普专栏广受好评,一批专家学者入选国家中医药科普巡讲专家团。

  三是在文化基地建设方面,除了学校博物馆之外,学校二附院(广东省中医院)是全国首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该院中医药文化园林设计获得“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大奖”;第一附属医院成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和全国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培训基地。在文化基地建设方面,学校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排名第一。

  四是在图书出版方面,学校组织力量编写出版了《岭南医学史(上、中、下及图谱册)》及通俗中医药丛书、岭南中医药文库等大型丛书,成为“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重点推荐的图书;学校两位青年学者合著的《国医之殇——岭南百年中医沉浮录》在《南方都市报》《中国中医药报》连载,并被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收录。《抗战中的中医药》在《中国中医药报》连载。

  抓载体:构建广州中医药大学新媒体联盟,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急剧变化,我们主动作为,成立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新媒体联盟,整合学校和附属单位、教学基地的宣传资源,利用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构建全校联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新媒体宣传格局,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在全社会塑造中医药行业特有的人文环境。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的微信公众号粉丝量达到数百万人。

  2015年1月,在校学生史俊恒参加电视节目《最强大脑》,其摸骨识人的“神技”引起了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在多家媒体的全方位报道下,一时之间校内外不但认识了史俊恒,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他对中医的热爱与坚持,培养了中医药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同年,学校出现了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代表人物王锐旭,他作为与李克强总理座谈的创业青年代表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进入大众视野。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人民网等权威媒体均对其进行了多次深入报道。

  抓策划:主动设置议题,精准宣传先进人物和中医药成就

  2017年,充分利用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林丽珠教授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周岱翰教授获评“南粤楷模”和“国医大师”等重大事件,通过主动设置议题和全媒体运营,进一步加大对学校正面宣传的力度。

  近年来,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第一附属医院冼绍祥教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一附属医院周岱翰教授被评为第八批“南粤楷模”,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第二附属医院谭志健教授分别被授予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第二附属医院艾宙教授、池晓玲教授分别获得广东省五一巾帼奖、广东省三八红旗手荣誉,周仙仕同学获评第六届“感动南粤校园年度人物”,以及先进人物禤国维、罗颂平、李赛美、黄胜平、王锐旭、史俊恒等,学校宣传部和新闻与文化传播中心围绕这些典型人物和事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学习宣传活动, 学校也因此成为全省高校利用正面典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单位,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

  此外,学校还利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契机,重点宣传学校开展青蒿素研发和推广应用的感人事迹,促成新华社广东分社编发了两期《新华社内参》,专题介绍学校长期致力于青蒿素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的情况。

  抓交流: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主线,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一是大力抓好对外教育与培训。历年来,学校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6万多名中医药人才。目前,在该校接受学历教育的境外生2300多名。其中,外国留学生900名,港澳台学生1400多名,均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海外主要中医药学术社团的负责人大多也由该校校友担任。

  二是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2017年,学校共接待境外访问团体136批共3800多人次,与境外主流大学、政府机构等达成合作协议15项。学校与澳洲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为提升中澳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学校还积极参加中国中医药服务贸易联盟并当选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学校主动申报外交部中国东盟合作基金项目,与东盟国家就传统医药高等教育展开合作。第二附属医院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签署了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合作协议,与美国麻省总医院签署了在珠海横琴建设麻省总医院中国医院的合作协议。热带医学研究所积极推进与法国巴黎第五大学肿瘤病毒研究室、南非MRC的国际合作项目,该所主持的艾滋病治疗疫苗研究成为国家重点研究项目。青蒿研究中心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4代青蒿素系列复方抗疟药,被列为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建设重点项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对外合作项目。

  抓科研:努力挖掘和提升中医药文化的现代价值

  为了加强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学校于2016年成立了社会科学处和新闻与文化传播中心,2017年岭南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基地顺利通过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答辩。全年学校获批立项的省部级以上社科类项目达66项,获得学校奖励人文社科成果论文和著作数量均比上年翻了一番。学校刘小斌教授等人专著《岭南医学史(上、中、下及图谱册)》荣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总之,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以服务学校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整合学校资源,加强校内文化基地建设、图书出版、中医药影视作品创作、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和保护、中医药科普宣传、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等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承担政府中医药文化重大项目等,在讲好岭南中医药故事、传播岭南中医药好声音、凝聚发展中医药事业正能量上下功夫,真正把岭南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我省文化的“精神高地”,实现立足广东、迈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岭南中医药传播目标。(陆金国)

  (M)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