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说说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

时间:2019-01-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陈新宇

  2007年,笔者有幸入选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医大师孙光荣当时是我们的班主任,一晃十余年过去,回想起班级当时提出的“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口号,结合自己多年工作经历,再思考中医临床人才成长规律,就能深刻体会到这9个字的重要意义。

读经典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指熟能生巧,更生悟性。结合自身的从医经历,我认为,想要真正地研习中医,并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懂弄通中医理论,读中医经典是必不可少的,而要到有所悟的境界,还得有背功才行。

  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包括《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其中尤以《黄帝内经》《伤寒论》为要。前者为中医理论的源头,后者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始祖。

  关于读经典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闲静少言,不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段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要静得下来,不注重名利,不追求短而快的利益。二是要喜好读书,在读中医经典时,对于晦涩难懂之处,不必一次性读懂弄通,而是要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三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读后会有不同的体会。很多人读中医经典起初不懂,结合临床后再读,效果就会不同,有时原来不懂的,突然就懂了,悟到了。

  此外,读经典要从自身所需出发,并有所热爱。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读中医经典也一样,要为己读书,是想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文化或中医修为,而不是为表现给人看,或为眼前利益读书。

  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也将读书学习分成了三个境界。对中医经典的学习要做到“乐之”,要能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就会有好的感悟和体会,用起来才会得之于心,用之于手。

  学习中医经典,在读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背书。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反对背,认为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信息发达的今天用不着。事实上,背在某种程度上是必修课,心中有“货”还是电脑、手机上有“货”是不同的,要想出口成章,下笔有神,开中医处方神妙有效,都离不开背,而且悟也是在深厚的背功之上。可以说泛读有广度,精读背诵有深度,两者缺一不可,不论是什么专业或学科都一样,西医的学习过程中少不了背记,中医更是如此。

做临床

  现代科学发达的今天,在西医对很多疾病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中医药仍然大有可为。作为中医人,就是要多做临床,做中医的临床,最好是纯粹的中医临床,在做临床的过程中体会中医的疗效和魅力,坚定学习中医的自信。

  中医药学是一门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医学。病百变,药千变,药为医用,医为药存,中医与中药相互依存,博大精深,有几千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我们要善于从中汲取营养,加上自身的临床积累,才能由量变到质变。古话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中医人才培养,只读不做是不行的,要在临床中读,从临床中悟,两者缺一不可。

  通过临床实践,能让年轻中医师深刻认识到,中医的疗效不只在于治疗慢性病,更能有效参与危急重症治疗,深刻领会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药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从而坚定学习中医的自信。

  通过临床实践,能让年轻中医师重回中医经典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就能让年轻中医人意识到不足与缺点,学习更有方向和目的,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对之前中医经典中的不懂之处就会有所感悟,让年轻人意识到中医经典的好处,从而更加重视经典的学习。

跟名师

  “师带徒”是中医教育的传统模式,以继承中医教育师承传统、鼓励与带领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进行科研探索为特色,是对现代中医教育的一种补充,对提高中医学子的临床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传统的跟师带徒,不是单纯的学几个方剂、几个绝活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学习中医传统的临床思维与方法,学习中医经典在临床上如何运用的问题。年轻的中医师在跟师的过程中,对临床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并能及时对现存问题进行询问,名师的指点讲解,能让学生更加深化对中医知识的理解,从而不断提升临床能力。

  同时,“为医先为人”,培养真正的中医药人才,就是要让中医名师去影响一批又一批的中医学子,把“无负司命之责”的“大医精诚”思想润物无声地传授给学生,让中医学子在中医名师身上,不仅学习到知识,还能学习到做人的智慧。(陈新宇)

(A)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