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聚焦

王合义老人从小在鹊山脚下长大。年少时就上山采药,替父母分忧,后来移植药材做起鹊山“护药人”,他已与中药材结缘60年——

王合义:太行山中“护药人”

时间:2019-06-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焦红星 赵永生

  东营,位于河北省内丘县太行山南麓,鹊山脚下南赛乡的小山村。夏初,我们慕名来找年逾古稀的王合义老人。在一个山坡上,他正在忙碌着采收自己精心移植的丹参。

  鹊山之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中医鼻祖扁鹊,在此行医采药、受封、逝后安葬而得名。这里既是历史文化名山,又是当地历史上有名的“药山”“天然药库”。

上山采药补家用

  “从十一岁能背起篓筐开始,一到星期天,我就跟着采药的大人们上山了!”一谈到采药的话题,他非常兴奋。

  那时不比现在,山里人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就是孩子的几块钱学费,往往都要东挪西凑才能交上。王合义懂事勤奋,为减轻家庭负担,他小小年纪就懂得替父母分忧。他不仅干家务、做农活,还选择了上山采药来换取学费。

  鹊山很大,方圆几十里,为了能采到好药材,王合义最远能跑到三十里之外去采药。这个三十里,可不是平平坦坦的三十里,而是翻山越岭的三十里,爬坡下沟,走峭壁,穿密林,处处充满着危险。“这么多年也算幸运,除了有一点小的剐蹭磕碰,没遇到过大的意外!”王合义很淡然地回忆着以前的苦日子。

  但他也有记忆深处里的苦。这个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剐蹭磕碰,而是收获后的失去。好的药材大多生长在陡坡上,在陡坡上采药非常危险,注意了自己,就疏忽了篓筐,一不小心,篓筐就会连带千辛万苦采来的药材一块滚进大山沟下,想找拾回来都特别困难。为了不空手而归,他就继续努力采药,然后脱下外套包起来抱着回家。回到家,双臂满是荆棘的划伤。

  王合义不仅勤奋,还聪明好问,在跟随大人采药的过程中,他总有问不完的话题:这叫啥名字啊?为啥在这儿长的又好又多啊?多年的历练,他熟悉了鹊山的一道道梁、一条条沟,也熟知了许多药材的名称和习性。

  采药归来,王合义还跟着大人们学习一些中药材简单加工技术,如分拣、晾晒、储藏等。“晾晒好的药材,先妥善储存起来,等到三月初一神头扁鹊庙会时再拿出来,去摆摊儿换成钱。”

免费送药助乡邻

  初中毕业后,由于多种原因,王合义回家务农了。

  在条件艰苦的年代,上山采药是补贴家用的一种不得已的谋生手段。到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采药慢慢地变成了他的一种爱好和习惯,虽然上山的次数少了,但隔不了多长时间,他还是会到山上转转,并顺便采点药回来。“采来的药,一是备着自家人用,二是亲戚邻里谁需要了就送点,用不完的才会拿去卖掉。”

  在十多年前,王合义的岳父得了高血压,心脏也不好,医生开的药里,经常有一种叫“丹参片”的中药。王合义寻思:山上有野生的丹参,县志里记载的“鹊山丹参”,疗效应该比丹参片好吧?

  《内丘县志》确有记载:鹊山丹参,在内丘县西部山区广泛分布,因扁鹊庙及太子岩一带所产丹参品质极佳,故称鹊山丹参……县内有用野生丹参制茶饮用来治疗心脏病的习惯,疗效颇佳。

  第二天,王合义就背着篓筐上山了,花了一天时间才采回来一些上等的丹参和党参。把丹参和党参一块熬着喝,他给岳父当起了家庭“医生”。

  “喝药前,岳父牵牛上南坡需要歇三次,还上气不接下气。喝了一段药后,他竟然一口气登上南坡而不觉得累。”在王合义的照料下,岳父的身体越来越好。这事一时在村里传为佳话。

  有一次,一个乡邻因为施工事故差点要了命。命虽保住了,但脑子留下了后遗症,经常头晕或头疼,看过多少医生也不见效。“虽然我懂点中草药的药性,但我不是医生,怕出错害了人家。”可是,后来王合义又不忍心再看到他求医无门而痛苦不堪的样子,就大胆送了他一些药性平和的中草药,让他喝喝试试。这位乡邻竟然康复如初。

  几件事后,王合义成了村里的名人,前来求药的人越来越多。面对求药的乡邻,王合义一向是慷慨赠送,分文不取。就是一些名贵的药材,他也是毫不吝啬。“中药材是大山的馈赠,我只是帮他们采回来而已!”

十年一剑“护药人”

  在采药的过程中,王合义突然发现,这座曾经的“药山”上的好药材似乎越来越少了,有的品种找半天也找不到一棵。他心痛不已,从那时起,他萌生了移植野生中药材进行集中保护种植的想法,以便继续让鹊山的中药材更好地造福乡邻。

  为了摸索经验,他首先在家门前的花池里试种了几棵丹参。他精心管理,肥施足,水浇勤,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着那几棵丹参。发芽,分杈,开花……王合义看着茁壮成长的丹参,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两年后,当王合义收获的时候,傻眼了!“野生丹参的根应该是丹红色的,可我移植栽培的却变成了红白花色,有的甚至全变成了白色,这哪还是丹参啊!”王合义首次移植以失败而告终。

  “我太急于求成了,忽略了野生丹参的野性,‘温室’里怎么能长出上等的丹参呢?”王合义大悟之后,转变思路再出发。

  鹊山上有一个叫菜树坡的地方,当年那里包括丹参在内的野生中药材最多。为了找到一块和菜树坡一样环境的地块儿,他仔细查看了自家所有的岗坡地,终于在村东一片山坡上找到一块儿与菜树坡的土质、环境类似的地方。

  经过几年数次试种,他逐渐摸索出了一种集中移植,而不人工干预其生长的种植方法,获得成功,从开始的20多棵,慢慢发展到成片。他还尝试移植了柴胡、黄精等多个野生品种,也获得了成功。现在,他种植的野生药材面积达到了3亩。经过专家鉴定,他移植种出的药材品质,堪比纯天然野生药材。药商给的收购价格,也是普通人工种植药材的2至3倍之多。 (焦红星 赵永生)

  (M)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