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基层中医应首重传承

时间:2019-06-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邵武星

  《说文》曰:“基,墙始也”,指开始筑墙的地方,也就是墙的底部,因为“万丈高楼从地起”。然而,“基”之为人为物重不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所以,事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夯实基层。

  同理,基层中医是中医药“大厦”的最底层。笔者作为一名在临床服务30年的老基层中医,每日所做的工作,就是用中医药为基层群众健康服务。如果基层中医不信中医、爱中医,那中医药事业这座高楼也必然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那么,基层中医如何能做到信中医、爱中医,并筑牢中医药事业根基呢?

  近读《中国中医药报》刊登的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所作《传承·融合·创新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三大攻战》一文,笔者认为,基层中医应首先注重传承,打好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第一大攻坚战——传承!正如文中所说,传承,是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所依存的核心。如果没有传承,就不能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如果没有传承,就不能叫作中医,也就没有中医。

  传承,应注重从中医“德、道、学、法、术、器”6个层次开始。当前,普遍重“术”和“器”,如抄录、记忆、运用什么病证开什么方、用什么药最有效。而为什么会产生病证、该病证会受哪些因素影响而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要开此方、用此药?基层中医往往就不深究了,对“道、学、法”三个层次学习研究的兴趣也不浓,对宏观辨证所形成的诊疗认知等也很难深究,如社区常见病中老年患者有眩晕、反复短暂失神,辨证为痰瘀阻滞或气虚血瘀者,CT报告多显示脑梗、脑萎缩、脑白质病变。因为,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过去辛苦操劳还缺肉少油,现在日子清闲反而酒醉饭饱,辛辣油腻无所不吃,机体无法适应生活方式的转变,大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如小儿娇生惯养,零食不断且种类繁杂,消化不良,土不生金,卫气不固,极易感冒,如果再滥用抗生素,体质日渐虚弱,必然要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如女性特别是职场女性面对各种压力,肝气不舒、气血不和,经带胎产乳难以安宁。这都是微观分析无法达成的,更不是抄录、记忆、运用几个专方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必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最高层次的传承是“德”。医生救死扶伤,中医更讲究“大医精诚”“普救含灵”,若对生命不心存敬畏,没有注重中医传统医德修养,没有遵循中医传统的行医规矩,那即使学到了“法、术、器”,也终究不能成为真中医、好中医。

  因此,作为基层中医,我们寄望主管部门进一步作出具体规划,让老一辈中医名家通过传帮带,带领基层中医在传承中受益、有成、出彩。让我们基层中医也能纳入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和名中医评选的范畴,调动基层中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夯实中医药大厦的基层,共同夺取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第一大攻坚战——传承的胜利!(邵武星)

@微博·中医药 基层中医

  @仝小林北京

  城市里的医生都很脸谱化,尤其是三甲医院。因为缺少很多古朴的元素。越是大医,越是质朴;越是效方,越是专病。这些元素,上哪里补?乡村、基层、民间。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中医最明显的特点及其生存的根本在于能治病。一个不能治病的医学,将会被历史所淘汰。而中医之所以还没有被淘汰,是因为有大量的中医医生,他们在基层用中医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这才是中医走到现在的根本原因。

(A)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