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促进中医药资源成为重要的生态资源

时间:2019-06-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赵宇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来,致力于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生态农业研究推广应用工作,提出了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服务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大力推广中药资源生态种植,促进中医药资源成为重要的生态资源,为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近日,在“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中,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获“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中心近年来主要开展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中药资源生态研究,助力环境保护。提出了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形成了急需保护的五种中药资源类型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推广应用到中药资源保护工作中,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套科学而系统的、从理论到实践的保护策略。

  开展了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中药材栽培土壤农残重金属综合治理、连作自毒作用消减、菌根生物防治、养分平衡等生态环境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实践。中药材栽培土壤微生态综合修复治理、农残重金属综合治理等多项技术填补了空白。

  建立全球首个针对传统药物的重金属国际标准。中药材重金属国际标准的颁布,不但填补了中药材国际标准研制的空白,而且适用于全球传统药物国际贸易的检验和仲裁。

  发起了中药材生态种植倡议,推动中药生态农业的发展和转型。提出基于“天地人药合一”和“逆境效应”的中药“拟境栽培”生态种植理论。把中药材的生态种植作为提升中药材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研究、技术转化和服务,推动中药生态农业的发展和转型。

  二是开展中药资源调查,助力物种资源保护。搭建了生态环境数据在中药资源领域的应用平台,服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根据环保部牵头实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关于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技术要求,把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相关生态环境数据和调查技术方法,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每年为《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报告》编制提供中药资源方面的素材或案例。

  提出了我国特有中药资源种类名录,明确了在国际惠益分享中需要保护的我国特有资源种类;针对珍稀濒危药用资源分布,明确了中药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域。在各大植物数据库、物种名录和文献记录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在县级水平的地理分布数据库和中国药用植物特有种数据库。综合运用中药资源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多种学科的技术和方法对我国珍稀濒危和大宗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编制出版了《中国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三是大力推广生态种植,助力精准扶贫。结合“脱贫攻坚”推动中药材生态种植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18年,牵头成立国家中药材产业扶贫技术指导中心和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技术指导专家组,在技术层面服务《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顺利实施。基于我国832个贫困县中药材产业扶贫情况基线调查数据资料,确定83个县为中药材产业扶贫优先区域,发布了《贫困地区生态适宜种植药材推荐目录》。针对适宜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特征和生态适宜种植药材推荐目录,组织实施100种中药材300余项生产加工适宜技术编制工作。(赵宇平)

(A)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