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在社区医院坚持中西医结合诊疗

时间:2019-07-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万涛

  社区医院是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的优质土壤。笔者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全科诊疗工作,在门诊,参与慢性病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家庭医生签约、健康体检、中医体质辨识等工作;在病房,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理疗针灸一体化绿色疗法诊治疾病。笔者根据多年社区卫生机构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几条心得与读者分享。

坚持发挥中医优势,倡导中西医结合

  社区卫生服务具有公益性、全面性、综合性、连续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只有坚持中西医结合诊疗才是名副其实的全科。坚持用中医思维、西医理论,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与西医实验室检查相结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用适宜的中西医疗法,解释并解决、满足老百姓健康服务需求。对疑难、危重病人开展专科会诊或双向转诊,合理分级诊疗,做好分内的事情,接得住上级医院的转诊。在社区医院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疾病,基层中医师只有掌握中西医全科本领,才能游刃有余地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笔者曾接诊一高龄男性患者,心衰病重,大便多日未解,喘息气短不能平卧,予以开塞露外用及灌肠无效,以中医辨证气阴不足,予以增液承气汤、生脉饮合桔梗甘草汤,益气养阴、润肠通便,佐以“提壶揭盖”法,效如桴鼓,一剂大便通,神气爽,可平躺。这充分说明中医不仅能治慢病,而且在治疗急病时也能立竿见影。

坚持“治未病”理念

  《黄帝内经》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未病”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智慧,表明中医不仅重视治疗疾病,也十分强调预防疾病。“亿万苍生,九种体质,人各有质,体病相关;体质平和,健康之源,体质偏颇,百病之因。”当今社会,亚健康成为人群中非常普遍的状态,用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积极调治亚健康,完全符合全科医学及健康管理的理念。社区医院中医药服务可参与、融入家庭健康服务的各个阶段,可服务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的全部居民,推广安全、有效、经济、适用的中医适宜技术和方法,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进行九种体质辨识,因人制宜,指导居民养生,调治亚健康。

坚持“气血和”理论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生命的根本。气血理论直接贯穿和作用于病因、病理、诊法、辨证、治则和方药之中。无论是在治未病还是治已病的过程中,都是倡导“气血和”,坚持以气血论治,气血同治,从而达到“百病不生”的健康状态。笔者在临床中擅长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头痛、中风等脑血管疾病,就是从气血理论论治,补气活血相伍,气行则血行,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益气活血通络而达标本兼治之功,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满意效果,积累了一定经验。曾有七旬女性,脑中风后头晕无法缓解,焦虑不安,辗转求医多家医院均收效甚微,在朋友推荐下前来就诊,通过综合分析病情,辨证施治,予以补阳还五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7剂风停晕止。

坚持“一体化”原则和内涵式“治病”

  人体犹如一架大型而复杂的仪器,而各个器官就像是机器上的零件。随着年龄的增长,零件会不断消耗或老化,积累到一定程度仪器就会破损,因此我们需要对仪器进行维护和保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彻底调动自身潜力,再充分利用外界有利因素,内外兼修,身心合一,才能实现整个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身心和谐。临床中,我坚持在西医药物的支持下(如降糖、降压、调脂药物),合理开展康复、理疗、针灸、推拿等绿色疗法,调理患者身心,减轻患者病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们珍爱每一个生命,也努力付出,为之奋斗终身。我认为,人,要有尊严地活着,要有质量的活着。然而生命在疾病面前显得那么的脆弱,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病痛的打击,还要饱受精神上疾病的恐惧。所以,对待每一个患者或家属,都应该试着从患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缓解医患矛盾。我们不仅治疗疾患,更要疏导“心病”,坚持内涵式“治病”。曾有乳腺癌老妇,肺部转移,体态肥胖,活动不便,呼吸困难,夜间加重,感染反复,加以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生死边缘挣扎数次。我们精心耐心尽心救治,并分别心理疏导患者和家属,终于看到患者脱机时刻。家属感谢万分,拨打12345市长热线,我深受鼓舞,热泪盈眶。如今患者健在,堪称奇迹。只有医生感同身受地服务患者,医院文化才有温度,才能实现“医者仁心,患者安心”。

  社区医院是服务社区居民的基层医疗机构,是联系百姓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社区医院的政策倾斜,医院自身不断加强管理,医生准入条件提高,社区医院的综合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在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基层中医师要与时俱进、学习提高、学以致用,做好社区百姓的健康守门人。(万涛)

(A)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