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地方党委政府推动中医振兴发展论坛】

发展陕西中药产业 服务“追赶超越”目标

时间:2019-08-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姚建红

  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姚建红

  •陕西中药产业面临着大好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把现代医药产业确定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推进陕西中药产业发展。

  •推进中药产业发展,能够更好地服务“三个经济”和建设西部大省、产业大省的需要。

  •陕西省委省政府为实现追赶超越态势,发挥“五个作用”补齐中药产业发展短板,加快推进中药产业振兴。

  陕西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地理、气候、资源和交通优势较为突出。古老且充满现代创新实践的三秦大地具有发展中药产业的“天然基因”,基础良好、前景广阔、方兴未艾。

  陕西目前有中药植物药2730味、重点品种283种,有4700多种植物、动物、矿物中药材,形成了400多万亩的种植规模。全省有中药制药企业128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40家。新药研发、药品制造主要分布在西安、咸阳、商洛等地市,中药种植主要分布在陕南和渭北地区。全省拥有中成药生产批准文号2891个,独家中成药品种285个。

  陕西一些市县在发展中药产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铜川市积极推广“药王”孙思邈的品牌效应,将药王文化符号转化为产业符号和经济符号,市、区县成立中医药发展局,合作共建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暨孙思邈医院。特别是拿出了一些“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设立了年1亿元的中药产业发展资金,主要对中药材种植养殖、中药加工企业等方面进行奖补,其中苗种繁育最高每亩年补贴600元。

  商洛市有着天然“秦岭药库”,中药材总面积发展到208.54万亩。将发展中药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助推器”,2018年全市贫困户种植中药材面积12.8万亩,中药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5.07万户16.08万人实现户均增收3074元,人均增收947元。

  子洲县通过引进黄芪种植培育了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基地化、标准化、品牌化的黄芪种植产业初具规模,15万亩的黄芪种植实现产值7.2亿元,药农每亩年收入近1.5万元。

  旬邑县建设中医药健康产业园,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是省内唯一的中医药提取加工专业园区,预计到2020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将超过100亿元,跻身全省百亿园区集群。

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从当前和未来看,陕西省中药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

  一是政策扶持不到位。中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与苹果、奶山羊等其他特色产业相比,获得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有限,制约着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二是市场引领作用不明显。曾是全国重要中药材商贸集散地的西安万寿路中药材专业市场,多种因素导致功能萎缩,行业地位和商贸聚集功能逐步下降。

  三是中药农业与工业发展不平衡。大量的中药材仅以原料出售,产品附加值较低。中药农业与中药工业融合度不高,中药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产业发展优势。

  四是中药种植与规模化发展不协调。规模化种植面积仅60万亩,难以在更大范围内主导单品种价格。

  五是科研创新作用发挥不充分。省内缺乏大中型骨干企业和聚集度高的中药工业园区,大部分中药企业规模不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拳头产品不多,科技优势尚未转化为研发和生产优势。

  陕西省中药材种植面积排名全国第5位,但是年中药饮片、中成药产值只有400亿元左右,排位全国第12~15位间,属于较为典型的“资源大省、产业小省”。

  从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看,中药材种植业就地转化率不高,本省中药企业使用地产中药材原料占比仅10%左右,大多数的本省原药材被省外加工、商贸企业收购,一些优质道地药材还被贴标外省品牌销售。中医药与养老、旅游、养生、保健、康复等融合不够,中药汤、中药餐、中药养生保健品还没有广泛融入人民生活当中。

  从作为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看,原生种植—加工制造—医药服务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不健全,尚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新产品、新业态等健康产业新的增长点需要。

  从作为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看,在推进企业高科技供给以及发挥自主创新潜力、激发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多数产品技术含量低、新药研发能力低、经济效益低。全国中药产业研发投入占比为2%,陕西省不到这个数值的一半,尚缺少中药企业转型、创新发展和鼓励“秦药”特色品牌发展的扶持资金。

  从作为优秀的文化资源看,我国的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陕西中医药产业在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走出去”还不够。孙思邈这个最响亮的“药王”品牌还没有打好打响。

  从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看,中药材的发展离不开绿水青山,也可以造就更多的金山银山。产业发展总体缺乏后劲,供应保障、公共服务能力等建设不足,推动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道地化、优质化种植用力不足。

面临着大好发展机遇

  发展中药产业能够很好地践行党的“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践行健康中国和健康陕西的实践,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陕西中药产业面临着大好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把现代医药产业确定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推进陕西中药产业发展。

  推进资源大省向产业大省发展的客观需求。陕西中药材种植规模日益扩大,在实现追赶超越和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下,只要政策和工作到位,如此巨大的资源优势就会焕发出新的产业发展优势。

  三秦人民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客观需求。中医药具有绿色健康的理念,集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于一体,越来越多的群众希望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都能享受到中医药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

  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客观需求。中医药具有注重“治未病”的理念,“简、便、验、廉”的特点,能够有效地体现“预防为主”方针,在疾病诊疗过程中也能有效控制成本。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客观需求。中医药在我国人文外交中发挥了独特作用,陕西区位优势和积淀深厚的文化、中医药优势更有条件成为各国了解中华文明的“一扇窗户”。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中药产业具有能耗小、污染少、带动面广、辐射性强、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等方面的显著特点,是集第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典型优势产业、朝阳产业和新兴产业,有利于培育新动能、增强新活力、开拓新市场。

发挥五个作用 补齐中药产业发展短板

  目前,正在“追赶超越”的陕西处在机遇不断聚集、优势不断显现、潜力不断挖掘的上升时期。推进中药产业发展,能够更好地服务“三个经济”和建设西部大省、产业大省的需要。

  发挥政府牵引作用。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作为中药产业发展的引领者、推动者,各级政府要把中药产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当好产业发展的“信息员”、扶持产业的“服务员”、销售经营的“联络员”、招商引资的“宣传员”。对省内优势企业、品牌企业,政府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扶持和减免,通过优先科技立项、优先进入基药和医保目录、以补代奖等措施,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研发新药。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种植什么中药、卖什么价格、会不会亏钱,这应由市场来决定。政府不要干预市场,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做好该做的事,做好设计规划和实时监管。政府部门既要“不叫不到”,减少对企业微观经营活动的干预和影响;又要“随叫随到”,对企业提出的问题责任到人、限期解决;更要“服务周到”,想企业之所想、谋企业之所盼,做到无微不至、关怀备至。政府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很有必要,为此要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种植水平,对“秦药”道地药材和市场需求量大的品种,建设一批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基地,打造一批示范县、示范基地。发挥好中药专业市场功效,通过市场“以销促产”,引导药农合理种植、保障销售,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形成种植、销售、采购、生产的良性循环。

  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树立中药品牌是产业发展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由粗放规模型向精细质量型转变的必然要求。陕西要打造像云药、贵药、川药等一样的品牌商标,在行业内树立起资源大省的品牌形象旗帜。要加快遴选“秦药”道地药材,对全省现有30个大品种、18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中药材,评选出有种植渊源、种植规模、特色优势的道地药材,打响“秦药”品牌。

  发挥脱贫攻坚支撑作用。陕西的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六盘山、吕梁山、秦巴山区,这些地区种粮产量低、成本高、效益差。而中药材的适生地和优生地大多在山区,相比传统农业,中药材生产适应性强、投入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是粮油作物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有了好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完全可以形成贫困地区特有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链体系,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发挥多业态融合作用。中药材已经广泛运用到医药、食品、养生保健等多个领域,同时还延伸到观光旅游、森林康养、医养结合等多个产业,涉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为此要实现多业态融合发展。要结合全域旅游,打造有特色的中医药旅游线路,积极开发药食同源产品。树立“中医带动中药发展”的思路,做好经典名方、验方的整理、传承与开发利用,加大医院制剂的开发,鼓励中药院内制剂在联合体内调剂使用,支持社区中药馆建设。

加快推进中药产业 振兴发展的“五个培育”

  培育种植大基地。以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养殖规模为核心,落实国家《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将中药产业纳入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加快发展“3+X”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聚集特色产业、产业扶贫等资金,推广“公司+科研机构(平台)+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现代新型中药材种植模式,搭建药农与药企之间的桥梁,打造规模化、规范化的“秦药”道地药材种植养殖大基地。

  培育制造大企业。以促进种植资源优势向加工资源优势转化为核心,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利益捆绑机制,以集团化发展为目标,通过资产重组、合并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形式,整合小、散加工生产企业资源资产,形成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市场、有品牌的大型现代中药制药“龙头”企业。鼓励市县引进中药饮片加工、中药颗粒剂型生产企业,支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提产能、扩规模,提升原药材产品附加值。

  培育工业大园区。以种植、加工、生产、流通融合发展为目标,重点产区的市县合理布局中药工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优质企业入驻。发挥西(咸)—杨凌—宝鸡中药研发制造、汉江—丹江绿色中药深加工、黄土高原和渭北台塬中药种植加工优势,形成现代中药农业和中药工业产业集群。

  培育健康大产业。推动中医药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打好“药旅、药文、药养”组合拳。强化终端使用的带动作用,发展“互联网+中医药”,建设一批“中药定制药园”。

  培育合作大平台。鼓励省内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中药原料种植基地、加工基地,吸引国内外著名中药生产企业来陕参展和投资兴业,切实推动中医药对外交流、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参加中药国际标准研究工作。

“五个强化”加强 中药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强化政府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供给和经费支持力度,调整和充实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省中医药管理局已设立的专职机构要承担起“中医药产业综合协调管理”职能,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具体任务的落实。市、县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负责中药产业发展的牵头部门。

  强化部门协同。中药产业是系统性工程,涉及卫生健康、农业农村、工信、药监以及发展改革、财政、科技等多个部门,单靠综合协调管理部门一家是难以推动发展的,各部门要思考干什么、怎么干、达到什么目标,在工作思路上形成共识,在关键环节上凝聚力量,在实施步骤上相互衔接,切实形成全省上下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强化规划引领。省有关部门制定中药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实施意见,制定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的实施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实施步骤、扶持政策等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要提前谋划,做好相应的落实工作。

  强化科技支撑。中药产业发展要注重科技引领、科技驱动,在行业内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科研的氛围。充分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省中医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作用,建立多学科、跨部门、全产业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打通现有的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间存在的行业壁垒和利益藩篱,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二次开发。将中医药产业发展列入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用结合与成果转化,提升中药产业发展科技含量和中药材附加值。

  强化大众宣传。在健康陕西和8类健康细胞示范建设中普及中医药文化科普等防病健体知识,加强典型经验的培育和宣传推广,形成“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和“褒扬先进、典型引路、追赶超越”的发展态势。(姚建红)

(A)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